(全景网络) 2004中国期货市场十大关键词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14:02 新华网 |
1、国九条--股票期货半山云雨半山晴 2004年可谓中国股市的政策不应期,但中国的期市却因政策推动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大发展。 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第四条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证券投资品种中,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能够为大宗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另外,《意见》首次将期货公司也列入金融企业的范畴。此后,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发展期市的具体政策措施。曾几何时,国内期市也是一片凄风苦雨,《意见》对于期货市场来说,无疑是久旱之后的甘霖。 国九条的推出,使2004年的期货市场热点集中在增加期货新品种和增强期货经纪公司竞争力两个方面。三大交易所也把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交易监管,防范市场风险真正当了回事。作为一个零和博弈的衍生品市场,公平是第一位的。 然而,国际期市上,对冲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占了大半江山;反观国内,资金量在100万以下的散户超过80%。专业化是衍生品市场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国内这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限制。国九条已经为搭台作了充分准备,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迎来唱戏的主角呢? 2、新品种--四个新品种上市;期待更多上市的新品种 今年国内期货市场大幅扩容,郑州、上海、大连三家交易所新上市了4个商品期货品种:棉花、燃料油、玉米和2号黄大豆。 相比股市对扩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恐慌心态表现,期市对扩容的态度截然相反。今年以来的4个新品种每逢上市,都受到生产企业、贸易商、期货经纪公司和普通投资者的热情追捧和广泛参与;同时,对于其他新品种的上市,市场也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热切的期待。积极的态度反映了期货市场功能在市场经济中得以逐步发挥,更体现了在长期治理整顿、加强监管和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之后,投资者对期市公平、规范、透明的信心。 时隔九载重振旗鼓,大大刺激了投资者的胃口,日渐严峻的市场形势也要求更多期货品种上市。我们期待:2005年还会有哪些? 3、逼仓--国际投机力量合谋逼仓中国 由于期货的到期交割制度,多头或空头在一定条件下会利用对方现货与期货头寸的矛盾在临近交割日的一段时间内故意拉高或打压期价,逼迫对手平仓。一般在大品种上出现的是多逼空的情形。 在国内外期市发展过程中,某一品种某个合约月份上的逼仓本不少见;然而今年以来逼仓这个词却还被赋予了大范围、跨市场、国际化的另一层涵义。最典型的莫过于铜市场上,国际机构在下半年大举做多期铜,狙击中国反响套利盘在外盘的空头头寸。而最近的中航油事件,从交易的角度来看,也被认为是一次典型的石油衍生品市场上的逼仓。此外,在大豆贸易上,趁国内企业签约进货之机哄抬期价,也是变相的逼仓行为。外国人说,价格上涨是因为‘中国因素’。但涨价时却很难听见中国人的声音。国际贸易机构和基金掌握了大宗工农业原材料从生产、流通到定价各个环节的主动权,利用中国落后的贸易方式和国内不完善的避险体系,寻机令中国人高买低卖,攫取丰厚的利益。 但在铜市行情演绎到了最激烈的时候,不少媒体举起国家利益的大旗痛斥反套利盘的见利忘义,呼吁国家出台行政措施加以限制。其实,反套利盘的存在本身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倒是很少有人想到:进口一吨铜就将损失2000元原因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4、定价权--什么时候中国价格说了算? 股市也讲定价权,但在期现货行业内称××价格的定价,是指该商品在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地或上市交易所的期货合约价格,如精铜等基本金属的LME价格、大豆等农产品的CBOT价格。原因在于这些大宗商品定价依循现货价=期货价+升贴水的惯例。 并不能说一个品种在××交易所上市了,它就具有了××价格。一个大宗商品权威价格的形成,是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LME和CBOT百年历史成就了他们在金属和农产品市场的地位,其他市场的价格多多少少都是这个权威价格的影子价格。这是可以统计证明的。因此,尽管今年以来上海铜、大连豆等品种在世界期货市场的定价权重有了相当的提高,但与中国在世界现货贸易上的规模地位还是很不相称。实话实说,中国的期市尽管相当长进了,但中国价格还远没健壮到能够当老大的地步。 但是无论如何,中国必须争取中国价格的话语权。定价权之争,实质上反映了世界工厂的工业化进程与资源配置的矛盾与博弈。 大品种要有大市场,说话才会有大分量。不过,尽管我们的期货品种已经覆盖了全世界,但在期货市场,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出不去,国外机构也进不来,内外盘仍处于政策隔离的分割状态,中国价格怎么能有影响力? 5、宏观调控--企业要做套期保值规避政策风险 4月份开始,中国政府开始了自1993年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宏观调控。 今年宏观调控的基调是紧缩。电解铝、大豆压榨、棉纺织等行业不幸撞了枪口,上半年商品价值回归令不少企业损失惨重。不过,也有不少企业因为积极参与套期保值而逃过一劫,甚至赢利颇丰。 国内企业开始认识到,利用期市套保规避不可抗拒的系统性政策风险和其他风险,是必不可少的功课,于是趁着新品种上市纷纷入市补习。期货市场是双向的,企业参与套期保值就好比大浪中套上了救生圈,无论潮涨潮落都能保证自己浮在亏损平面之上。波动越是剧烈,越是能够体现它的重要性。 规避政策风险,现货企业要做保值、参与实际交割,但这远不像普通交易者挂个单就OK那么简单。首次棉花交割就因为合约设计与现货贸易习惯的冲突而出现一些问题。而对即将到来的燃料油首次交割,很多油商都表示先看一看,与此相应的便是沪燃油期货日渐低迷的交投,搞得交易所也紧张兮兮。毕竟,交割是期货市场交易的基础,企业有这个需要是一回事,能不能满足需要则是另一回事。 6、汇率--美元一个劲贬,人民币会不会升? 关于汇率问题的论述早已汗牛充栋,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中国人用人民币换美元买这些商品,等于多掏腰包,吃了大亏。但是人民币也不敢妄动,大把的热钱早就守在了家门口了。 2005年人民币汇率会不会升?恐怕没有人能给出确信的答案。不过,谁都明白,一旦这个口子打开,影响将是全方位而深远的。因此不妨换成这样的问题:如果2005年人民币升值了,并且允许在更大范围内浮动了,甚至汇率管制放开了,我们在商品市场的投资策略将要有怎样的改变? 7、股指期货--熊市可不可以做空?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于今年10月18日开始推出中国指数期货(CX.CBOE)。这是首个基于16家中国公司股票构成的芝加哥期交所中国指数期货合约。 芝加哥上市了中国指数期货,让国内沉寂3年的股指期货讨论一下子又热闹了起来。上证所和上期所迫不及待表示:对此已有长期深入的研究。有了真正的做空机制来避险,基金经理这样一群饱受大盘不振之苦的人们自然是大大的欢迎了。 赞成越早越好者认为,股指期货能够有效规避大盘单边下跌的系统性风险,而且事实证明国外先上市将令国内股市处于被动局面;反对者则表示,在当前法规制度不健全、市场监管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贸然上市股指期货这样的金融衍生品,只会加重投机,放大风险,令股市问题更加复杂化。 争论告一段落后,大家也都发现只要和股市扯上关系就远非规避风险那么简单。解决证券市场的问题是一局棋,管理者自然要做通盘考虑,股指期货这枚棋子什么时候下在哪里也就不是一时一地的事情了。 如果国内要推出股指期货或者类似的金融衍生工具,尚缺乏哪些必要条件?比如,现行的法律法规问题。监管部门又将从何种角度出发,并准备施以怎样的监管措施?甚至还可能有这样的考虑:我们所期待的股指期货会不会有可能也和股市一样有些什么样的中国特色? 8、陈久霖--中航油巨亏与期权无关 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股份有限公司因在OTC市场的石油衍生品投机交易亏损5.5亿美元,被媒体称作第二个巴林银行事件。 这家中国第四大石油类企业因投机亏到了寻求破产保护的地步,曾被誉为打工皇帝、经历过传奇创业生涯的总经理陈久霖面临牢狱之灾。期权、OTC、衍生品、纸货市场、金融工程--对事件的描述中充满了富有新鲜感的词汇…… 当媒体用中国版的‘巴林银行’事件来形容市场所受到的震撼,并不断试图在陌生的衍生品市场里搜刮风险因子、从陈久霖的证词中爆料其赌徒心态时,却迟迟没有发现事件本身真正的警示意义:在一个市场制度和法律比较完善的环境中,不规范的内控和决策机制将会导致怎样严重的后果。这就好比驾车在崎岖不平、混乱拥挤的闹市街道行驶,再怎么样违反交规也不过是磕磕碰碰,然而,如果把车开到了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上,即使一个小小的违章操作也可能酿成车毁人亡。不知道肇事者和行人明不明白:车祸本和车与路无关。 有专家表示:中航油只是个案,不能因噎废食;事件更加凸显出国内尽快推出石油类期货品种的重要性。但,衍生品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9、期权--为期货交易提供保值 国内三大交易所表示,经过长期的研究,分别将会在合适的时间推出小麦、铜、大豆等品种的期货期权合约产品。 如果不是因为中航油事件,期权对于国内的投资者来说将会更加陌生。但即便经历了一番媒体轰炸,怕是仍有不少人没有搞清楚期权究竟是什么东西。除了大学金融专业的教授和交易所研究部门之外,似乎国内还没有其他地方对这个被称为华尔街导弹科学的尖端金融工程领域做过深入研究。但事实上,在外汇等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上,期权合约交易量已经超过了期货合约,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在商品期货市场上,期权也有许多特别的好处。比如,可以为交易者在期货上的头寸进行保值。 但期权交易的活跃有赖于对应期货品种交易的活跃程度,目前国内商品期货品种不多,真正活跃的更少;此外,国内投资者教育和做市商的开发是否跟得上也是一个问题。 10、壳--金融期货需求强烈,各路机构觊觎业务拓展蛋糕 年内几次期货公司出让股权的消息显示出期货公司壳资源价值正在悄然升温。 期货公司壳资源受到越来越多券商、上市公司、外资机构的关注。股市的低迷和期市的火爆自然令各路机构动心,而金融期货的前景更让券商看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尽管相关衍生产品还是尚未出炉的期货,但各方未雨绸缪,对期货业相当看好。目前国内180多家期货公司1/3有上市公司和券商背景。 然而期货业准入还存在政策限制。今后这方面政策能放多宽?令人期待。(张凌)(来源:全景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