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为西气东输的工程顺利投产奠定基础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16:05 新华网 |
新华网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刘书云、常志鹏)靠着强大的科技创新推动力,我国的建设者将西气东输建设成世界一流水平管道,改变了中国管道建设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局面。 西气东输是一项在科技上不断创造奇迹的工程。这一工程建设规模和技术指标世界罕见,地形地貌复杂程度堪称世界之最。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石油集团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突出技术创新,应用卫星遥感、GPS卫星定位优化选线、10兆帕高压输送、内涂减阻、X70级钢管、压缩机增压优化、全自动焊施工工艺、全自动超声波检测技术和盾构、顶管、定向钻穿越技术,工程建设过程中创造了单机组全自动连续焊接2092道焊口、一次合格率10-0%的记录。西气东输工程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不但展示了中国石油管道建设的科技实力,而且带动了石油管道工业整体科技水平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为中国石油管道建设走向国际打下了的坚实的基础。 X70钢的使用与国产化进程,成为中国管道史上的重大突破。西气东输管道设计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计划输气40年,能够满足两亿五千万人口用气;管径1.016米,最大壁厚26.2毫米,输送压力10兆帕,相当于100个大气压。而我国的钢材制作的管道压力最大是6.4Mpa,管径也没有超过660毫米的先例。这个设计压力和管径,在中国是开天辟地头一回。管输压力、使用寿命和安全保证决定了必须选用能够满足要求的X70钢。在西气东输之前中国还没有一寸X70钢,不少钢管厂还没有见过这种冲击韧性达400焦耳、冲击机打都打不断的钢,它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能保持190焦耳的冲击,是保障西气东输管道安全的首选。工程建设初期,依赖进口和国外技术支持,科技工作者学习并掌握了这种钢材的工艺性能,使这种新材料的焊接、检测、热处理、工艺参数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此同时,不甘心落后的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研究,直接推动了X70钢的国产化进程,短短两三年时间,宝钢、鞍钢相继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先后中标西气东输工程,承担起2014公里钢管的生产供应,占总长的52%。没有X70钢国外报价一度每吨高达800美元,有了X70钢,降到了300美元,不仅在经济上收到了丰厚的回报,还使国内X70热轧钢、钢板及直缝钢管制管方面空白得以填补。 世界级难题长江盾构、黄河顶管穿越技术的突破,使管道进入长江三角洲。上世纪70年代,经毛泽东主席圈阅建设的胜利油田至上海的鲁沪输油管道,就因为长江过不去,结果改为鲁宁线,成为石油科技工作者深深的遗憾。西气东输能不能过长江,同样是西气东输能不能把天然气送到上海的关键。西气东输从立项开始,两越长江(南京三江口)、三过黄河(宁夏中卫、陕晋界盐水关、河南郑州)就成为专项研究课题,这当中尤以三江口盾构和郑州黄河定向钻穿越为难中之难。长江地下修隧道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何况是在固若金汤的三江口,主河道60米下经卵石层、富含水层、胶泥层不同地质构造穿越1997米,简直匪夷所思。郑州黄河古河床下30米深处,采用定向钻工艺,顶进直径1.8米的钢管穿越千米同样是绝无仅有。鉴于复杂的地质构造,外方监理警告穿越成功的可能性为零,英、美、日等国专家认为没有任何可能。长江盾构、黄河顶管先后取得的成功,向世人证明石油人已经掌握并走在世界管道穿跨越高难技术的前沿。 据介绍,在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过程中,科技总领建设大军。西气东输汇集国内8家专业设计院、30多家科研院所、近2000名科技人员,共展开700余项科技攻关,填补30多项国内空白,解决数以千计的管道技术问题,并形成一套代表中国管道建设最高水平的工艺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