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牛奶业禁鲜令争吵升级 奶企将联合抵制规定实施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9日11:09 新华网

  牛奶业有关“禁鲜令”的争吵逐步升级。昨天,江苏奶业协会的相关人士透露,该协会一位人员已经在27日赶往成都华川饭店开会,这个闭门会议的主题就是对国家质检总局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禁鲜令”展开讨论。尽管该人士没有公布会议的结果,但据称,15个省市区奶业协会在会后已达成一致意见,将联合抵制“禁鲜令”的实施。

  “禁鲜令”引起多方攻击

  日前,由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公布,《通则》200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与之配套出版的《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规定,凡是加工食品就不存在“鲜”,并要求凡是加热过的食品,其标签上一律禁止使用“鲜”字。因此,这个文件被业界称为“禁鲜令”。

  此规定一公布,在全国的奶业界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原因就是目前南京乃至全国市场上销售的所谓“鲜奶”,实际上都是经过加工的,如果按照新规定实施,也就意味着这些牛奶将不能再标注“鲜”字,这对国内不少乳企来讲,无疑是个晴天霹雳。而自消息公布起,有关“禁鲜令”的争吵就没断过。各地的奶业协会和乳企就各自的情况议论纷纷,并都表示该规定是不合理的。

  江苏奶协人士解释原因

  “禁鲜令”不合理在什么地方?为何引起这么大的冲击波?据了解,消费者喝的液态牛奶主要有两种:“巴氏奶”,是将原料奶经过80摄氏度以下长时间加热处理,这种奶保质期不长,且需要冷藏,因而称为“鲜奶”,这类企业以北京三元、上海光明为代表;“常温奶”,经过137摄氏度的瞬间加热消毒,能常温保存,储存期较长,以内蒙古的伊利、蒙牛为代表。“禁鲜令”的出台意味着,无论是“巴氏奶”还是“常温奶”,2005年10月1日以后都不能再称自己是“鲜奶”了。

  江苏奶协有关人士表示,目前他们对这个“禁鲜令”是不太赞成的,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听取众多奶业企业的意见。他特别指出的一点是,目前这个《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标准是好的,但实施的一些相关法规文件,违背传统的行业规则,甚至是有错误的,这个才是造成广大企业抗议的原因。

  南京市场“鲜”奶主打

  目前南京市场上有多少标注鲜牛奶的品牌?记者昨天探访南京几大超市。在瑞金路的金润发超市,记者看到“纯牛奶”、“鲜牛奶”、“营养牛奶”、“高钙牛奶”、“无抗奶”等,近十种品牌的牛奶让人眼花缭乱。稍微看看它们的包装,在配料成分下面,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有“鲜牛奶”字样。这些部是真正的鲜牛奶吗?仔细看外包装,并没有准确的标志。记者向导购员请教这诸多种类的奶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她们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包装上怎么说的就是怎么回事。包装上标明“纯鲜”的,就是100%的新鲜牛奶。

  在苏果超市,一些鲜牛奶的“鲜”字在包装上显得特别醒目。记者以同样的问题请教导购员,一位导购员甚至有点委屈地表示,她每天部很忙,要记得的东西太多,哪里还能有这个精力很专业的区分这么多奶产品之间的具体差别。包装上都有,顾客完全可以看包装呀。

  记者联系在南京市场上销售的几家品牌牛奶企业,但是他们一听到是关于这个“禁鲜令”的事,就以种种借口搪塞,不是说不清楚,就是说相关负责人一个都不在,无法发表意见。

  “禁鲜令”实施影响有多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禁鲜令”一旦实施,有“鲜”字标志的牛奶制品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不得不更换包装。据了解,牛奶成品包装用的片材由去年的每吨13000元涨到了每吨18000元至19000元,涨幅达30%。如果更换包装,仅此一项,奶企就将额外支付几百万元包装费。此外,因为已被消费者熟知的品牌被撤下,用于新品牌的宣传费用一年少则数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而老品牌价值的损失则无法估计。这些损失加在一块,就可能使一些中小奶企大伤元气或倒闭。

  另外,作为南京市场上的一些乳企,“鲜”字是吸引消费者的主要手段,一旦不能用“鲜”字命名,产品就失去了市场优势。一旦“巴氏奶”企业失去了赖以吸引眼球、拓展市场的“鲜”字招牌,可能导致很多奶企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常温奶或用奶粉生产还原奶,毕竟现在的进口奶粉一公斤才1.6元,而一公斤原料奶至少要2元,如果“禁鲜令”实施了,还原奶和鲜奶将没有任何区别。如果大量的乳品企业从经济利益考虑,都用奶粉去制造还原奶,这样,短期内所有奶农都将受到直接伤害,卖牛杀牛的事情肯定要发生。(来源:江苏商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