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牢骚是平民百姓的“话语权”:敌视心态不可取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9日11:13 人民网

  网友:李业成

  平民百姓有时只能发发牢骚,牢骚就是他们的“话语权”。如果连牢骚都不能发,那就彻底失去说话的权力。牢骚大多来自弱者和低层,多是一些“不平则鸣”。牢骚也是“民声”,都是比较真实的问题反映。在一个地方,如果成了牢骚的集中地,民怨沸腾,这里就有不少问题。因为这些牢骚来自下层,来自群众,是问题的反映,爱理不理和敌视心态都是不可取的。

  多数领导干部对牢骚的态度往往是不明朗的,有的爱理不理,有的处于敌视,觉得那不是正当反映,根本不把它看作“民声”。许多官员甚至把它看作另类,把发牢骚的人也看作另类。还有的人以为这是添乱,起反面作用,对牢骚持抵制心态。他们对下层有一层隔膜,也就是冷漠。他们不会想到牢骚中存在的民怨和问题。

  牢骚是民间的一种排怨方式。要说它有多大的能量和破坏性,那是谈不上的。因为牢骚产生于弱者,他们面对不平无能为力,就只能发发牢骚,排解一下,内心可以舒畅一些,这可说是一种弱者的求助。不平则鸣,总不能把活人憋死,他们找不到地方发言,找不到地方说理,发发牢骚,这是牢骚存在的合理性。

  官与民争利,民的自身利益被有权的人侵占,他无力摆平,你应当允许他发牢骚。再比如老百姓和权力没法讲理,权力侵害公理,老百姓同样摆不平,没办法,总得让他发发牢骚吧,这些牢骚发出来,暴露的就是社会问题,积得多了,就需要纠正。这些牢骚测量着社会的公平程度和地方的时政。

  牢骚最大特点就是“不平则鸣”。有人对一些事看不惯,发牢骚。为什么看不惯?因为这些事不平,不顺民意,有很多强硬手段和舞弊行为,这当然就要引起不满和牢骚。牢骚属于一种“良民行为”。面对权势和强势,有理讲不赢;面对公家的财产、纳税人的血汗钱被挥霍,用来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出国……看不惯,难道还不能让老百姓发发牢骚?他们最起码应当有这个“话语权”。

  从牢骚中可以体察许多民情、世情和官风,了解很多社会问题,没有轻视和敌视它的理由。领导干部体察民情,也理当包括对牢骚的认识和听纳。有人之所以轻视和蔑视它,其一是存在官与民的隔阂,再是蔑视它不正统,不符合官面上的“程序”。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