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印度洋海啸发人深思 上海灾害防御专家表示应正视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9日15:19 新华网

  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缺乏预警、应对不力,需要为本次印度洋强震海啸夺命数万的惨剧负上重要的责任。

  假如同等能量的地震和海啸不是发生在印度洋,而是在上海附近的海域发生,灾情该不会像现在这般严重吧?不见得!记者想当然的假设被专家断然否定:“痛定思痛,这一课的代价真是惨重。它提醒我们——海洋不能成为防灾的盲区!”

  基础研究需迎头赶上

  上海市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市灾害防御协会的秘书长肖功建说,海啸是地震的显著特征,其实质是海洋地震。我们现在谈论海啸预警还为时过早,因为我国在海洋地震的研究、监测和预报方面的空白点太多,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落后了好几年甚至十几年,得迎头赶上!

  要补的“基础课”太多了。首先要详细研究海洋的地质条件,对海里的断层来个“普查”。同时,海洋地震的理论研究需要大大加强,建立起完善的预报机制。此外,海里需要安装大量地下探测仪,形成流动的海洋地震监测网,密切关注海里的一举一动。海啸一旦发生后,其传播速度是可以计算的;但对于引发海啸的海洋地震,我们目前还没有做好基础研究。可喜的是,上海市地震局关于海洋断层探测的研究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

  应急体系需健全提升

  再作一个假设,如果收到了海啸将登陆申城的预警,我们疏散人群的速度能有多快?救护和救援力量能不能及时赶到?医疗、卫生、交通和能源等等,整个城市的综合应急防灾体系是否健全?提前两个小时的预警,够不够?

  现在的气象预报要比地震预报成熟。即便如此,每逢汛期,台风、暴雨、雷电等依然是潜伏在申城的“敌人”。这样的应急体系,要应付强烈的地震和海啸,还需好好提升。

  沿海地带需未雨绸缪

  放眼目前的申城,抗地震能力较强,但对抗海啸能力的关注还很少,除外滩区域外,黄浦江上游、奉贤等地的海塘抗海啸的门槛较低,不堪海啸一击。

  未来,芦潮港、东海大桥等重要的沿海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应提高抗海啸标准。虽然上海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更未遭受过海啸之灾,但作为沿海城市,沿岸地震的威胁一直存在,上海应从印度洋大海啸中吸取教训,及时“补课”。(新民晚报/记者董纯蕾)(来源:新民晚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