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感”到“丰厚” 2004年香港文化发展回眸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19:27 新华网 |
新华网香港12月30日电 (记者 廖翊)著名作家王安忆:“香港给人以看的体验,就象一部电影!” 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陈达文:“一个有魅力的城市,应该具有迷人的精神环境。” 内地与香港两位文化界名人对香港的观感和冀望,准确地概括了即将过去的一年,香港文化舞台从“动感”到“厚重”的发展走向。 精彩长年不断,好戏连连登台 新年伊始,“香港国际时尚荟萃”、“香港时装节”在亚洲“时尚之都”香港闪亮登场,来自世界各地1000多家参展商将当今最新潮的设计、最前卫的生活方式在此展现于世界; 早春,第三十二届“香港艺术节”,世界顶尖艺术团体在一个月内带来100多场精彩演出;4月,第二十八届“香港国际电影节”,40多个国家和地区携300多部优秀影片参展参赛;春末夏初,绝世国宝佛指舍利莅港供奉,创下百万人瞻礼膜拜的空前盛况,“和合文化”传彻香港;7月,第五届“香港文学节”上,30多台文学讲座、研讨让文学爱好者大快朵颐,同时登场的第十五届“香港书展”创下观展50万人次的最高纪录;9月,获得雅典奥运会32枚金牌的全部中国健儿来港,与香港民众分享祖国奥运荣光,全港欢腾跃动,奥运激情绵延; 11月,“亚洲文化合作论坛”在港举行,亚洲及世界文化精英会聚香江,以“创意亚洲”为主题展开研讨与交流; 年底,第三届“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在香港举行,700多名世界各地华人数学家聚集香港分享研究成果与乐趣,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大会举世瞩目;…… 这正应验了王安忆小说《香港的情与爱》中所言:“香港的故事不会演到头,香港的戏台子总有着弦歌管乐,香港的灯光总不会阑珊。” 着眼城市内蕴,打造文化香港 纷至沓来、热闹非凡的好戏幕后,如今有了更沉静、更深广的内容。 “我们希望香港书展不只是一个书商的交易场所,而是提供给广大市民一个感受文化、亲近阅读的机会,以提升整个城市的品位;几十万市民在同一时间买书、读书,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有着十分正面的意义。”第十五届“香港书展”的主办者这样对媒体表示。“打造香港文化城市”,已成为香港社会的共识;摒弃短视,着眼长远,见诸于香港各界的行动中。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陈达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香港艺术发展局所主办的各类文化艺术展览活动,立足于向市民普及、推广文化艺术,为的是让艺术教育走进每一个香港家庭。他认为,“香港应该是亚洲的纽约,无论在金融上,还是在文化上,都应该洋溢着勃勃生机。”深秋,毕加索大型帷幕画作《巡游》在港展出引起巨大反响,市民趋之若骛,主办方破例延展一周,这一现象令许多文化界人士感到欣慰和振奋。 今年以来,“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建设引起香港社会极大关注,并引发各界热烈讨论。所有着眼点在于:希望“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能真正建成一个高水准的中外文化交流平台,真正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的大橱窗,能真正提升香港的文化和品位。“希望若干年后,当人们在维多利亚港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欣赏摩天大楼的时候,不止是惊叹于香港过去创造的奇迹,更乐道于她今天的成就。”香港学者在“亚洲文化合作论坛”上的感言,道出了许多香港人的共同心愿:冀望一个文化城市尽快崛起! 创意·交流·合作:实现目标之途 “创意”,是今年以来出现在香港媒体中最多的字眼之一。 这代表了香港人的认识高度:城市要发展,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必须发扬创造意识,树立创新精神。随着以“创意亚洲”为理念的“亚洲文化合作论坛”在香港的成功举办,“创意”观念深入人心。香港文化界的人士在“亚洲文化合作论坛”上表示,“创意离不开文化积淀”,“香港文化不能离开中国文化的根源,应该表现出作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特色,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而努力。”并认为,这对实现建设“文化香港”目标意义重大。 “合作”,是今年香港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强调的核心内容。 2004年,香港文化界在继续与世界保持密切文化交流的同时,加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实现互补合作成为共识。大家认为,共同的文化背景是合作的前提,不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工作方式,为各自提供了借鉴、互补的可能。 这种互补合作首先在电影界初见成效。香港著名中文媒体集团TOM集团有限公司不久前成功收购内地华谊兄弟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实现强强联合;内地与香港著名电影工作者合作拍摄的影片《天下无贼》为岁末的电影市场创下可观票房价值。 “香港回归祖国后,作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将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率团出席“亚洲文化合作论坛”的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如此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