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注学生课外书(书家新语)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05:2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单士兵

  书籍是引领人类从洪荒到启蒙的捷径。而对今天身上校园的孩子来说,健康的贴近他们心灵的“课外书”,对他们个人气质、智慧、修养、能力的提高,对他们人文精神的提升,必然起到极其重要的功效。

  不过,12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则消息,告诉我们,今天孩子手中的“课外书”已经名不副实。近日北京青少年读书办公室针对北京部分8岁至16岁孩子的读书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孩子有阅读课外书的愿望,77%的孩子喜欢阅读小说类书籍,16%的孩子喜欢诗歌、散文类书籍。但现在孩子手中“课外书”76%都是考试类书籍。

  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时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机,他们也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我们的孩子太需要广泛涉猎各类课外出版物,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满足他们的心灵需求,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能力。然而,孩子们手中的“课外书”只能是“考试书”,我真的很难想象,这些孩子的心灵的原野将会因此而苍白一片,孩子们的明天会因此缺失多少希望。

  而就在12月20日的新民晚报上,同样有则让我心情不能平静的报道,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2003级学生不久前在福州的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发现仅有25%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学生的文化品位比较西洋化,中国传统文化严重缺失。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教育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见,我们的学生大面积人文精神“缺氧”。

  事实上,当前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但可以肯定地说,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浅薄,是学生人文精神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能否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书”,能否拥有时间品味这些孩子们心仪的书籍,显然极其重要。可是,名不副实的课外书,最终只能造成学生体阅读的单调,使他们缺乏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造成个性缺失和创新不足。读书有“谋生”与“谋心”之分,前者即“学以致用”,后者则是“心有所安”。如果我们的孩子不能“心有所安”,他们又如何能获得自己需要的审美素养,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实现人生修养的质的飞跃呢?

  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人文教育孩子们在繁重的课业负担的压力下,本身就面临危险的生存境遇。而那些渗透着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的“课外书”,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解决学生有关“做人问题”,“课外书”就是传递人文教育极其重要的手段,对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学生的“课外书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造成了“情感和价值”的教育功能的弱化,也就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危机。这种现象,值得教育、文化等部门深刻的反思。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2月31日 第八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