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切为了服务“三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09:46 贵州日报

  12月23日,冬日暖阳高照。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刘乃云兴奋地告诉记者:“近两天,省委常委会、省长办公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刘乃云说的“了不得”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对关系全省3000多万农民切身利益和发展大计的农村金融问题的高度关注;二是表明我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三农”抢抓改革机遇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它的服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目标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国一样,我省的农村信用社建设50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稳定做出了较大贡献。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信用社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全面退出县以及县以下地区、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削弱和撤并营业网点和机构,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一边是对于金融供给有着强烈渴求的广大农民,一边是包袱沉重、难以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金融支撑作用的农村信用社。要解决“三农”问题,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成为一道绕不过的“坎”。从抓好农村金融入手化解“三农”难题,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三农”问题对于贵州尤为重要,我省是一个山区农业省,且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3000多万农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农村经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没有农村的小康,就谈不上全省的小康。然而两大因素一直困扰农村经济发展:一缺资金,二缺人才,两者共通,“钱往热处跑”,其实人也跟着跑。针对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省里组织了一系列调研,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批示,进行部署。正是出于对省情的深刻理解和对农村金融改革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我省决策层形成了重要共识: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大势所趋,晚改不如早改,早改早主动。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我省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强烈愿望,终于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在全国21个申请试点的省(市、区)中争取到了试点省的资格,成为8个改革试点省(市)之一。当年9月,在省委常委会审议省农信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时,省委书记钱运录指出: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中央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一项治本之策,是为千千万万农民群众兴办的一件大好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信用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我省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具有特殊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强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落实国家的扶持政策,研究落实我省扶持农信社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把我省农信社做大做强。省长石秀诗强调:要把搞好农信社改革试点与搞好“三农”工作,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密联系起来,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把改革试点工作的任务完成好。之后,省里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省长办公会,研究部署农村信用社改革。用好机遇,才是真正抓住机遇。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在省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我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在8个试点省(市)中连续争取了三个第一:第一家上报“农村信用社改革实施方案”并获国务院批准,新体制下第一家省级联社挂牌,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在贵阳花溪成立。中央领导同志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脚踏实地推进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把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真正成为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管理体制改革是这次农信社改革的重点之一。我省农信社改革在政策上的一个突破点,是将农信社的管理交由省政府负责。也就是说,要把农信社变为地方性金融机构。按照我省《实施方案》中新的管理框架设计,省联社于2003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开始履行“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随后,在9个市(州、地)设立了办事处,作为省联社派出机构,履行相关职责。至此,我省形成了省级政府管理、国家监管机构监管、农信社按照“四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原则运作的“三位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省联社的建立,既创建了省政府管理农信社的平台,同时也为指导和推动全省农信社改革和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产权制度改革是这次改革的又一个重点。截至记者发稿时,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共挂牌开业12家,批准筹建的有25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已挂牌1家,批准开业的1家,批准筹建的2家。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和农村合作银行初步建立了合理、科学、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理(董)事长与主任(行长)分设,新“三会”开始发挥作用;初步建立了在员工管理上“能进能出”、在用人机制上“能上能下”、在薪酬分配上“能高能低”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为“三农”服务、为社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市场定位,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社、农村合作银行均制定了未来三年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工作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到2010年,我省农村信用社基本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国家和地方扶持政策基本落实。全省84家联社已获准认购专项央行票据,认购额6.2亿元,提高了农信社的资产质量;经财政部批准,1994年至1997年间亏损农信社保值储蓄贴补息3875万元,目前已到位2000万元,已贴补到各联社。落实了税收减免政策,改善了农信社的财务状况。省政府每年安排800万元用于扶持农信社发展和处置风险。20个县(市、区)通过实物或货币捐赠等方式帮助农信社补充资本公积,一些县(市、区)从财政安排部分资金,补助农信社2004年到2010年期间的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支出。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帮助农信社依法打击逃废债和清收旧贷共计2.3亿元,使农信社资金实力大幅度增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帮助下,各农信社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增资扩股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拓宽入股范围,以原有社员为基础,广泛吸收辖内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入股。到今年11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股本金达13.71亿元,比年初增加7.26亿元。

  播撒希望收获“三赢”实施改革近1年的我省农信社发生了明显变化,实力和经营状况已今非昔比。到今年11底,各项存款余额226亿元,较年初增加48亿元,增长27%,同比多增2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93亿元,较年初增加44亿元,增长29%,同比多增23亿元。不良贷款较年初减少8亿元,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10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全省农信社实现扭亏为盈,盈余1亿元左右。这些数字,饱含着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信社的深切关怀,凝聚着全省广大信合员工的辛勤汗水。更为可喜的是,数字背后蕴含着农信社服务“三农”能力的增强。结合贯彻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省联社专门下发《关于做好服务“三农”的意见》,使农信社牢固确立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为落实今年3月《国务院关于抓好粮食生产做好粮食市场供应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和省政府部署,省联社与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联合行文,将2004年对农民种植杂交水稻良种实行直接补贴交由农信社办理,受到农民欢迎。今年以来,全省农信社将自身的壮大与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实施了“农民百元增贷工程”,即使全省农民人均增加贷款100元。按照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灵活确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用途、额度、利率和期限,并为农民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把信贷服务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结合起来。全年农业贷款余额144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95%,较年初增加36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新增农业贷款的99%。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21亿元,极大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此外,针对我省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困难,农信社还独立开办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发放贷款1228.77万元,使全省2198名贫困大学生按时入学,获得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全省农信社抓住改革契机,强化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按照“多数稳定、少数调整,重在充实”和“放开眼界,吸纳人才”的方式,对全省统一法人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班子进行调整充实,选送了100名县级联社高级管理人员分别到郑州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和长沙金融专科学校进行培训。推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和中层管理人员聘任制,公开招聘了374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改善了员工队伍的人才结构。在制度建设方面,制定了全省农信社业务经营、财务核算、稽查审计、风险控制等36个管理制度。根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抓紧进行队伍整顿,出台实施了行业自律的“五条禁令”,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推行“窗口服务”承诺,通过组织歌咏《信合员工之歌》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倡导进取、向上的企业文化,在全社会大幅度提升了行业形象。“政府满意,农民受益,企业焕发生机”,改革使经历了50多年曲折坎坷的农信社踏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起点。尽管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前进道路依然漫长,可一年来的春华秋实,使全省农村信用社员工对前景充满信心。 作者:马晓俊沈赤兵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