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奏响平安与和谐的最强音--"平安山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09:58 水母网

  本报编辑部

  平安,作为人生诉求,自古有之,但作为治政目标和实践,“平安山东”的出现,在齐鲁大地上,是第一次;

  和谐,作为社会理想,自古有之,但作为治政目标和实践,“和谐社会”的出现,在华夏大地上,也是第一次。

  两个“第一次”,在新时期新阶段的聚合,决非偶然,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体现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深层把握,展现了山东省委和山东人民高度的历史自觉。我们有理由相信,“平安”与“和谐”的共振,必将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一

  平安山东的提出,是山东省委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反应,是把中央战略方针与山东实际相结合的创造性实践,凝聚了社会转型时期全体山东人民的智慧、情感、意志和信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进入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从社会发展和执政能力建设两个恢宏视角确立起来的一个崭新的理念。社会和谐理念与邓小平理论的社会稳定观,一脉相承。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实现“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更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并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同列入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总体目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执政理论的一大贡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社会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迁,社会分化就是一个重要表现。新的社会分化,包括阶层的分化、公私的分化、贫富的分化,也包括城乡的分化、东部与西部的分化,这种种的分化,使社会结构由一元变成多元,由简单变得复杂。一定程度内的分化有利于社会效率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但过度分化就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社会进入“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有的省市已经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这标志着我国社会在进入快速发展期的同时,也进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危机频发,会对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危害,给全体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创。因此,摆在执政者面前的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倾全党全社会之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取向有许多,但从大的方面看,应着眼于两个价值维度,一个是“各尽所能”,一个是“各得其所”。这两个维度各有其独立性,但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以至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价值链。“各尽所能”追求的是人的最高价值实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强有力的动因。换句话说,只有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有效释放,整个社会源泉涌流,活力迸发,才是最高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因为和谐就是一种力量,和谐社会,就是一个合力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相反,如果因为社会分化等原因窒息了人的潜能,泯灭了人的创造活力,阻滞了现代化的进程,甚至致使改革发展前功尽弃,便与和谐背反。而要保证和谐力量的实现,就要“各得其所”。“各得其所”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所应得到的权益。公平和正义地实现财富与风险的公正分配、机会的平等选择,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之源。这种价值取向的实现程度,与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激发程度成正比。一个社会,如果社会财富不能公平正义地分配,机会不能平等选择,人们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利益的增长、阶层和身份的转变,心理就要失衡,矛盾就会加剧,社会和谐就不会有,执政者调动积极性的愿望肯定会落空。没有民享就没有民治,这是任何政党执政的共同规律。

  平安山东建设,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必然选择。上届山东省委提出了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是在正确分析山东现状,立足于山东全面、协调、健康发展而确立起来的,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其中耐人寻味的是“美”,“美”是什么?“美即和谐”,它是人际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一届山东省委在前几任山东省委艰苦奋斗打下的良好发展基础之上,敏锐地意识到山东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已经到来,而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没有稳定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不行,没有旺盛的社会活力、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也不行。建设平安山东,既是一种实现民众权益的环境建设,也是对社会力量的全面动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目的层面上,它追求“各得其所”,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美满;在手段层面上,它追求“各尽所能”,让人民群众在各得其所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两者互为前提、互为条件。在这种意义上,高扬“以人为本”旗帜的平安山东建设,为的是人民生活的安康,为的是给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培植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它是实现“一二三四五六”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的坚实保证;平安山东建设因符合历史必然、符合发展需求、符合人民意愿应运而生,必将伴随着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奋斗步点奋勇前行。

  二

  2002年11月,我省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上任,怎样以新的理念和思路,新的手段和措施,进一步确保全省稳定大局,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世情、国情、省情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矛盾的焦点、稳定工作的重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转移,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2003年上半年,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维护社会稳定大调查,摸清了全省不稳定因素的底数,了解掌握了基层社会稳定的真实情况;同年6月举行的省委工作会议,对为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创造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出了明确要求,10月,来山东视察的中央领导同志,对创建“平安山东”提出总体要求。山东省委、省政府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果断决策,在2004年1月正式作出《关于建设平安山东的决定》,提出用三年的时间,在全省集中开展平安山东建设活动。《决定》上报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大大激发了全省干部群众建设平安山东的奋斗热情,从此,一场轰轰烈烈、扎实有效的平安建设活动,在全省城乡广泛展开。

  科学有效的组织领导,是推进工作的前提。一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扎实有效地组织领导了平安建设工作。省委先后多次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平安山东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省级领导亲自出马深入基层,派督察组、暗访组深入基层;在省、市、县层层设立平安山东建设工作办公室;坚持典型引路,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宣传发动活动;强化落实各个层次的领导责任,形成自上而下的目标责任体系,科学有效执政,推动全省平安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有扎实的措施,才能有平安建设的实际效果。一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总体目标要求和工作任务安排,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一是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各级政法机关把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作为建设平安山东的重要环节,在抓好经常性破案和打击的同时,先后组织开展了打击暴力性犯罪、严重侵财犯罪、侦破命案、夏季行动等多个专项打击行动,对犯罪活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大力加强治安防范。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构筑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形成了打、防、控、管、治一体化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了治安防范、治安管理、集中整治、重点控制等各项措施。三是积极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等方面的政策,及时纠正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四是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各级党政领导把做好稳定工作的精力放到基层建设上,放到抓基础工作上,放到解决好一件件具体矛盾纠纷上。坚持一级对一级负责,凡应在乡镇解决的问题不能推到县,凡应在县解决的问题不能推到市,凡应在市解决的问题不能推到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地建设“平安市”、“平安县”、“平安乡”的行动,有效地推进和保证了全省的平安。五是认真做好信访工作。严格落实信访排查工作领导责任制,定领导、定人员、定方案、定期限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信访稳定双向承诺制度,着力构建村(居)、镇(街)、公检法司信“五长”“三线接访”体系。六是扎扎实实地抓好安全生产。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对安全生产作出部署。市县两级健全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成立了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大队,完善了监管网络;大力开展“安全生产落实年”活动,多次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进行了矿山、爆炸危险物品,交通运输等多个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一年孜孜奋斗,平安山东建设带来的直接效果有目共睹:刑事案件逐季下降,治安案件、群体性治安案件、信访案件、安全事故等重要指标均下降10%以上,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安全感普遍增强。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大大激发了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团结一致干事业、齐心协力谋发展的浓厚氛围,透过一组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统计数字能够看到,平安山东建设正把齐鲁大地塑造成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和美生活的福地乐园。

  三

  平安山东建设在创造业绩、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平安山东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做好平安山东建设工作,必须从大平安着眼,在一些关键环节上着力,协调运行,全面推进。

  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构筑一个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个根本性问题得到解决,与此相关的众多问题就会由难变易、迎刃而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演变提升,已经进入中期工业化阶段,但社会结构的变化却相对缓慢,这是引发大量社会问题并复杂难解的症结所在。从国际经验看,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的社会,这种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最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冲纾解,最有利于形成社会合力,最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建构这样一种现代社会结构,没有捷径可走,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是那句老话,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同样是建立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关键。对山东来说,就是按着新一届省委提出的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扎扎实实地干,富有成效地做,以发展的更大的实绩,促进社会阶层结构尽快向着稳定合理的方面分化与重组。同时,要注重从政策上加以引导,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加以调节,逐步扩大中间阶层收入者的比重,减少极富极贫的比重,逐步向橄榄型社会结构迈进。

  坚持公共政策的人本取向。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政策实施的性质和成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所有执政行为的指南,更是制定、实施全部公共政策必须遵循的根本方向。建设平安山东,没有公共政策的引导、规范和激励,是行不通的。而公共政策由于涉及全体公众的权益,其价值取向只能是以人为本;因实施公共权力而损害公众利益,或者因实现某种社会权益而抑制损害了另外一种社会权益的实现,都是与以人为本原则背道而驰的,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制定实施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观点认为,当前出现的一些社会不稳定的现象,源于提倡以人为本,无形中把维护社会稳定与坚持以人为本对立起来。其实不然,这些不稳定现象恰恰是多年来在以人为本方面做得不到位,积累、遗留下来的,我们只有扎实躬行以人为本原则,这些现象才能受到遏制。坚持公共政策的人本取向,首先要进一步确立起人的权利本位的意识。和谐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权的社会,人权得不到真正的保障,就无真正的和谐;捍卫人权,避免公共权力对公众权利的随意侵害,保持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良性互动,是创建平安和谐社会的最好保障。第二,要努力实现社会公正。市场重效率,社会管公平,公共政策只有坚持利益分配和机会分配的公平公正,才能既维护市场效率,又巩固社会正义。一句话,只有让所有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会有社会的安宁与和谐。第三,要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困难群体的利益。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继续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

  构建大防控格局,建立大协调机制。平安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内,许多安全因素相互交叉,每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诸多因素的变化;这些因素在一定情况下会相互加强,引发连锁反应。解决这样一个庞杂的系统问题,必须着力于构建大防控格局,建立大协调机制。要在社会治安、突发性灾害事故、社会矛盾调处等方面,全面扎实推进安全防控体系建设。要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相关力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注重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及危机管理体系。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以往更容易受到社会冲突、恐怖主义、技术性灾难事件、金融危机的打击。人口膨胀、流动增加、技术发展、环境污染、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等因素正在将我国带进一个风险社会,突发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大。为此,应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系。危机管理已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前应通过信息的收集建立危机的预警系统,危机中要建立起高效的管理指挥和行动系统,危机后需要危机评估系统,在总结经验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平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这不仅因为人民内部矛盾面广量大,还因为人民群众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真正主体。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利益关系新的调整,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迹象表明,政府部门的施政方式,已经成为矛盾的焦点,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在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中,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和手段,损害了群众利益,引发大量矛盾纠纷。因此,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政府自身建设是关键。强化政府建设,一是要依法行政,坚决克服工作上的主观性、随意性,杜绝由于不依法行事而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现象的发生;二是要改进领导方式,切忌简单粗暴,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凡事多一些细心和耐心,以优良的作风唤起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三是要注意发挥群众团体、利益集团等社会组织作为公众利益的重要代表作用,建立规范的对话和协商机制,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继续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没有基层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基层的平安,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平安;没有基层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这是一条宝贵的实践经验。然而,重亦在此,难亦在此。做好基层稳定工作,首先必须弄清楚,我们需要的稳定是积极的社会稳定,而非消极的社会稳定。积极的稳定,重在通过疏导、化解、消除矛盾,形成有机的、良性的、持续的、健康的社会稳定,它着重于社会激励,着重于营造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而消极的稳定,是那种堵塞、压制、掩饰出来的稳定,这种稳定着重于控制,是暂时、虚假的,而不是长久、真实的。建设平安山东,追求的是积极的稳定和谐,而不是消极的“控制”。做到这一点,必须彻底转变施政观念和方式,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延伸权力监督,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健全人民群众信访渠道畅通机制,让群众有说话诉苦之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把问题真正解决在基层。

  着力打造诚信社会。社会诚信不仅是个社会道德问题,还是个社会安全问题。社会无诚信,公众便无信心,就会发生精神危机,就会引发违法行为,成为众多不安全因素的始作俑者。有专家指出,诚信可能是时下我国社会最缺乏的一种道德资源。建设平安山东,构建和谐社会,对这个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其中,强化政府诚信至关重要。一个诚信的政府,首先要立政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一个亲民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信任和广泛支持,才能取得执政合法性的基础。其次要履诺。政府作出的决策、出台的政策法规,就是对公众的庄严承诺,必须一抓到底,落实到位。再次要透明。政府要及时有效地向公众提供有关的信息,提高执政透明度。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平安山东建设将跨入第二个年头。过去的一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的一年则意味着新的机遇、新的考验。我们相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周密部署和坚强领导,有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奋斗,有全省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和广泛参与,平安山东建设一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责任编辑:刘家昌(来源:大众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