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4——台湾政局的回顾与展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10:15 新华网

  赵会可

  2004年是台湾政局动荡、朝野冲突不断的一年。陈水扁靠有争议的“枪击案”以微弱优势连任,诱发朝野阵营长达数月的激烈对抗。泛蓝抗争激情消退后,内部纷争浮上台面,国亲合并陷入僵局。民进党在年底“立委”选举初遇败绩、陈水扁全面执政的企图意外受挫,不但使其当选的正当性备受质疑、增加了其施政的难度,而且给泛蓝提供了整合的契机。展望新的一年,陈水扁执政困境依旧难以缓解,政局仍将动荡不安,两岸政治僵局仍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4年台湾政局发展的脉络

  全年政局的发展以两次大选为主线,其中大致又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月20日之前,蓝绿双方使出深身解数打选战,选举紧绷,竞争激烈。第二阶段是选后到5月20日正式就职之前,泛蓝支持者走上街头,抗议选举不公。第三阶段至8月底,泛蓝合并陷入僵局,国民党以“修宪”议题推动合并,拉抬士气。其后为第四阶段,陈水扁重提“制宪正名”,使其“立委”选举意外受挫,全面执政的企图再落空。

  (一)陈水扁惊险连任

  大选进入白热化阶段后,陈水扁一方面发起“割喉战”,大力分化、拉拢泛蓝桩脚,削弱连宋支持度,另一方面疯狂叫嚣“公投制宪”,以“急独”面目巩固“台独”铁票。面对陈水扁咄咄逼人的攻势及重新执政后的分红预期,国民党、亲民党暂时放下历史积怨,在去年整合成功的基础上,继续紧密合作,全力为连战、宋楚瑜辅选。从两大阵营实力对比来看,泛绿虽占有执政优势,但陈水扁政绩不佳,两岸关系持续紧张,“外交”领域节节败退,经济成长严重衰退,社会治安日益恶化,成为其连任的最大“罩门”。泛蓝阵营虽然缺少行政资源,但基本盘依然大于泛绿,连战、宋楚瑜的民意支持度也一直高于陈吕配,“大选”前景对陈水扁明显不利。然而,陈水扁逆势操作,强力推动“公投绑大选”,以史上第一次全台性“公投”的“台独”涵义激发了泛绿铁票的支持热情,双方陷入胶着。在投票之前的关键时刻,陈水扁、吕秀莲又同时遭到离奇“枪击”,这一意外事件改变了部分选民的投票意向,使选举结果一夕翻盘,陈吕最终以不足3万票、约0.2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惊险连任。

  (二)泛蓝走上街头,抗议选举不公

  鉴于“公投绑大选”破坏了选举的公平性、“枪击案”真相未明及当局不当启动“国安机制”剥夺了部分军警的投票权,泛蓝阵营拒不接受选举结果,并于选举当晚提出“当选无效之诉”与“选举无效之诉”。连宋与其支持者走上街头,高呼“要真相”、“要民主”的口号在“总统府”前举行静坐示威,后又举行3·21、3·27、4·10等大型抗议活动,并率众冲击“中选会”及地方司法机关,召开记者会诉诸国际媒体,寻求国际舆论的支持。泛绿高层自知理亏,严禁其支持者与泛蓝群众发生冲突,但私下积极寻求美国的承认。在美国向陈水扁发出当选贺信、泛蓝回天乏力后,连宋最后一次共同主持“5·19悲情之夜”,结束了持续两个月的街头抗争,但部分青年学生的抗议活动,一直持续到7月初。

  (三)四党联合“修宪”,促成“立委减半”、“公投入宪”

  陈水扁就职后一方面调整人事布局,巩固执政基础,另一方面继续分化、瓦解泛蓝,削弱泛蓝的斗志和士气。国民党提议召开临时会“修宪”,借以拉抬士气。民进党为了保住“改革牌”,化解台联党“制宪正名”主张给其造成的冲击,打赢年底“立委”选战,并为“两阶段修宪”创造条件,也极力推动“国会改革修宪案”。亲民党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一度公开反对“仓促修宪”,但立即成为千夫所指,陷入孤立,不得不改弦易辙,全力支持“修宪”。台联党独木难支,也被迫跟进,结果在一天之内四党联手完成“修宪案”,达成“立委”席次减半、采取“单一选区两票制”、“公投入宪”、废除“任务型国大代表”等共识。国民党主导“修宪案”通过,成为最大赢家,民进党与台联党形成区隔,占据有利地位,而亲民党、台联党选情则受到冲击。

  (四)泛蓝“立委”过半,政党格局依旧

  “立委”选战之初,泛蓝士气低落,整合不顺,选情趋于悲观。选战进入中局后,陈水扁为彻底击垮泛蓝,强力主打“终结连宋”、挖党产、“改党徽”、“柔性政变”等议题,使泛蓝阵营的危机意识和悲愤情绪空前增强,选情出现诡谲变化。到后期,陈水扁又操弄“统独议题”,主打“公投制宪”,不断鼓吹“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改编高中教科书”、“终结中国宪法”、对“驻外机构”与公营事业“正名”等,其“急独”做法不仅招致美国反感,而且也使岛内中间选民深感厌烦,致使选情反转。陈水扁操作不当,成为泛蓝“最佳助选员”。加上泛绿扩张提名,致使多人高票落选,泛蓝最终获得114席,比上届略减1席。其中国民党得到79席,比上届增加11席,成为最大赢家,亲民党减为34席;泛绿共获得101席,比上届小增1席。其中民进党由上届87席增为89席,仍是第一大党,台联党12席;第三势力获得10席,与上届相当,其中无党团结联盟6席,无党籍4席。泛蓝基本保住既有席次,使陈水扁通过此次选举一举控制“立法院”、实现“全面执政”的图谋再次遭到重挫。

  2004年台湾政局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年来,台湾政局演变跌宕起伏,复杂多变,呈现如下特点:

  (一)蓝绿冲突加剧,社会动荡不安

  陈水扁、李登辉等“急独”分子为绕开“立法院”达成“公投制宪正名”的目的,经常剑走偏锋,诉诸基层支持者,发起各种示威游行活动,冲击社会秩序。泛蓝为反制陈水扁的逼人攻势也开始放低身段,走上街头,以群众运动对抗泛绿的基层动员,致使各种示威游行频频发生。此外,两次大选同年举行客观上也刺激了选举游行的增加,是以仅1—10月份全台就出现3300次游行活动,平均每天10余场,参与游行者多达1000余万人次。高参与度、高发生率的游行示威和抗议活动破坏了族群间的和谐气氛与既有的社会价值,加剧了社会动荡,造成了民众价值认同的混乱,诱发了类似“白米炸弹客”和反“台独”炸弹客的激进抗争行为。

  (二)两党政治的格局初步成型,第三势力空间受到压缩

  在年初的“总统”大选中,由于政客的反复动员和政治的强大张力,岛内民众被迫选边,形成边界分明、壁垒森严的两大阵营。蓝绿双方各拥一半民意,势均力敌,形成两党对决的态势。年末的“立委”选举再次把两党对决、互不妥协的民意凝固下来,蓝绿板块之间的界线更加清晰,分野更为鲜明。游走于边缘的政治人物,如沈富雄、陈学圣、苏盈贵等纷纷惨遭淘汰。年中成立的“民主学校”、“民主行动联盟”等以中间选民为基本支持力量的第三势力及“无党联盟”席次被压缩,丧失了成长的空间。

  (三)民进党依旧强势扩张,但出现发展瓶颈

  民进党执政后党员人数急剧膨胀,党产大量增加,募款能力大大提高,政商关系愈益密切,媒体掌控能力和“台独”舆论宣传能力越来越强。陈水扁连任后,民进党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执政经验,初步摆脱了在野党对其“童子军治国”的指控,执政基础进一步扩大,其对在野党的分化、挑拨手段亦更为精熟,强势扩张的态势依旧鲜明。但在获得执政权后,民进党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泥腿子进城”的老路,丧失了执政论述能力,出现傲慢、腐败、黑金、以权谋私、偏离民意、一党专政、虚伪等“政治恶疾”,多年累积的“民主”、“进步”等政治清誉被逐渐磨蚀。当年与其一起打拼的社运、学运、弱势团体纷纷离去,甚至回头猛批民进党,党内稍具反思精神者被迫封口。客观形势的变化使岛内第一次出现“制衡民进党”的新民意。从长远看,民进党的腐化堕落与岛内“要求制衡”新民意的出现,将成为民进党扩张的瓶颈。

  (四)国民党第一次找到可供休整的支点

  失去执政权后,国民党人心浮动,政坛实力大幅缩水,在各类重大选举中一败再败,接连受挫。特别是3月意外痛失上台机会后,成为泛蓝共主带来的些许士气顷刻间烟消云散,党内再次人心涣散,士气低迷。再加上内部路线定位与世代交替议题趋于激化,国民党几乎到了山穷水尽、分崩离析的绝境。如果在“立委”选举中再次遭挫,泛蓝内部一些尚在观望的政治人物将会公开倒向泛绿,蓝绿板块将会彻底反转,国民党将彻底失去重新上台的机会。但国民党在无人看好的情况下4年来第一次打赢“立委”选战,席次大幅成长,此举不但强化了原有的政治版图,稳住了阵脚,提高了斗志,而且增强了与民进党对抗、与亲民党谈判的资本,为其一举解决泛蓝合并、路线定位及世代交替问题提供了操作的空间。

  (五)亲民党、台联党政坛影响力下降

  亲民党、台联党缺少资源,实力相对有限,在大选中不得不沦为配角,因此一再被边缘化。随着宋楚瑜、李登辉光环的消退,两党的影响力也日渐减小,对友党的牵制力也随之减弱,不得不接受现实,受人支配。

  未来展望

  2005年的台湾政局将主要围绕年底的县市长选举而展开,蓝绿阵营都将面对路线调整、接班人部署等自身问题,但阵营之间的冲突仍会继续升高,政局发展依然难以平静,陈水扁的施政仍难平顺。

  (一)泛蓝对陈水扁的牵制将会加强,政局动荡仍将持续

  泛蓝掌握“立法院”标志着“朝小野大”的格局并未根本改变,陈水扁依旧不得不面对一个相当强大的泛蓝。泛蓝内部“亲李登辉势力”再次被清冼,未来泛绿挑拨、分化国民党的空间进一步压缩。在此情况下,未来蓝绿争斗的格局必然会进一步得到强化,双方全面对抗的态势难以缓解,围绕重大法案、重大政策与人事案的角力将更加激烈,你死我活、势不两立式的政党恶斗将再次出现,政局持续动荡将在所难免。

  (二)泛绿内部的权力格局将会受到较大冲击

  “立委”选举遭挫打乱了陈水扁的人事布局,其权威与地位将会受到内部更多的挑战,党内派系在决策中的作用得到加强,必然引发新一轮的派系斗争与路线之争,并使围绕陈水扁接班人的争夺更加激烈、复杂、多变。台联党将随李登辉政治光环的逐年消退继续走下坡路,其对陈水扁当局的牵制力也将随之减弱。民进党内要求摆脱李登辉牵制、回归“新中间路线”的声浪将不断浮现。

  (三)泛蓝合并目标明确,过程曲折

  国、亲两党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及宋楚瑜光环的消退降低了泛蓝合并的难度,而“立委”席次减半、“单一选区两票制”则彻底粉碎了亲民党东山再起的希望。在民意的压力下,泛蓝必然走向合并之路。但国民党的改革步伐、世代交替、路线定位以及对亲民党的包容度,决定着两党合并的步伐与效果,宋楚瑜的洞见观瞻则对合并进程具有决定性影响。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