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阳光工程如何让农民真正享受“阳光”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10:32 新华网

  (记者 王宏伟 任晓刚)青海东部农业区是青海省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这一地区每年都有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由于劳动技能偏低,使得很多农民工的收入受到了限制。今年以来,当地开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但是当地很多乡镇并没有真正找到符合自己地区的培训方法和培训手段。那么,农民工培训究竟该如何进行?阳光工程怎样才能让农民真正享受阳光?

  劳务输出量高质低 民工培训势在必行

  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河湟谷地,主要包括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和青海省的东大门海东地区,这两个地区总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但总人口却达到了350多万,在不到全省面积3%的土地上集中了省内60%以上的人口,人多地少、贫困人口多是这一地区的突出矛盾。人们平常概念里的青海地广人稀在这里绝对不存在。

  海东地区是青海省最为重要的农业区,全区154万人口中,有133万是农业人口,贫困人口达到59万人。由于人口密度过高,导致这一地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到3亩,很多地方甚至不到1亩。对于一年只能种植一季粮食的当地农民来说,仅仅依靠土地永远也无法摆脱贫穷的困扰。

  海东地委副书记刘山青说,由于人多地少、缺水干旱等原因,海东地区农业发展的潜力有限,农民要脱贫致富,就必须走出农门,另觅它途,而劳务输出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在青海省省会西宁以及海东地区首府所在地平安等地,人们经常能见到成群结伙的农民站在街头等候雇主。一个雇主光临,立刻就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蜂拥而上,希望能获得一个挣钱的机会。这些人几乎都是附近农村的农民,农闲季节来到城镇,从事一些诸如搬运货物、粉刷墙壁等简单的体力劳动,挣得一点微薄的收入。这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在当地被称为站大脚。

  据了解,这些进城站大脚的农民,每天的收入仅有一二十元,而且不能保证天天有活儿干,常常是辛辛苦苦等上一天,分文未得,还要贴上来回的交通费用。

  海东地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局长朱秀兰说,在组织农民劳务输出的过程中,一些过去的贫困村逐渐富裕了起来,并因此形成了交通运输、清真餐饮、家政服务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产业。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因为文化素质偏低、缺少必要的劳动技能,无法真正走出农门,一些人进城站大脚或者打零工,还有一些人就只能赋闲在家。要想使这些农民通过外出务工提高收入,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劳动技能培训。

  培训跟风无序 供求难于平衡

  青海省农牧厅科技处工作人员毛建梅告诉记者,今年4月以来,青海省开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这项由农业部、教育部等国家六部委组织实施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旨在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年内计划培训50000名农民工,每个农民工投入200元的培训费用,共计投资1000万元,其资金来源为国家财政和省级财政各承担50%。

  这项利国利民的阳光工程,很快受到农民和各级劳动就业部门的欢迎。记者在海东地区采访时,发现这个地区的平安、化隆、循化、民和、乐都、互助等6个县的很多乡镇都在举办泥瓦工、拉面匠、驾驶员等工种的培训班,全地区已经有近5000人经过培训拿到了技能证书。记者也发现,几乎所有的乡镇都仅仅在培训泥瓦匠、拉面匠、驾驶员、电焊工,培训项目覆盖面很小,而且没有一个乡镇作过市场需求调查。很多乡镇不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农民工培训,而是邯郸学步,别的地方怎么干,自己也就怎么干,别的地方培训什么工种,自己也就培训什么工种。这些培训班培训时间一般均为15天左右,农民们通过这样的培训,很难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真正学习到过硬的劳动技能。有些乡镇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把一些本来就学过或者已经掌握了拉面、电焊等技术的农民拉来进行短期培训,再请来鉴定人员进行技能鉴定后发证完事。

  在循化县道帏乡循哇村,记者见到撒拉族农民韩乙四麻力正在给桑吉才让等十几名藏族农民传授泥瓦工手艺,但韩乙四麻力却告诉记者,他本人已经有将近10年没有从事泥瓦工的工作了,其原因主要是泥瓦工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劳动局长李德尔说,我是海东6个县里最老的劳动局长,这几年我年年要到内地省区联系劳务。目前的劳务输出市场已经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轨,内地许多企业需要大量劳务,工资给的也很可观,就是我们的农民工素质太低,不符合人家的要求。农民工的培训,一定要把眼光定位在培养掌握现代城市和工矿企业高新生产技能的准工人队伍上。如果每个县拥有一支数千甚至上万人的可以胜任现代城市和工矿企业高新生产技能的农民工队伍,常年转战南北,那么我们的劳务输出将会呈现出新的水平。

  毛建梅告诉记者,从数字上看,青海省目前已经培训了46346名农民工,其中也有36000多人实现了转移。但是,转移的农民工仍然大多是从事短期零工,这和以往相比并没有多大变化。农民工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最终提高农民的收入。而像某些乡镇这种一窝蜂式的培训,很可能造成劳动力资源结构的失衡,对于提高农民工的收入起不到什么实际作用,例如在青海建筑行业中,不会技术的小工的日工资在20元左右,而有技术的大工的日工资则在40元以上。但如果所有外出打工的农民都是大工,那么这些大工到了工地上只能干小工的活儿,收入并不能增加。

  培训基地有名无实 民工培训路在何方?

  据了解,仅在海东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有将近50万人。近几年,通过当地政府的引导和组织,每年都有约40万农民外出务工。

  对此,朱秀兰却有自己的看法。她说,通过几年的努力,海东地区劳务输出的数量确实增长了不少,但是农民工质量却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这种状况长期存在下去,不但农民的收入不能提高,还有可能影响农民工继续输出。

  朱秀兰说,对农民工进行培训,首先要了解各种知识结构农民的实际需求。从海东地区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45岁以下、可以外出务工,但是基本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文化素质很低的农民;另一个层次是完成了9年义务教育,没有升入高中、具有初级文化知识的农民;还有一个层次就是高中毕业、没有升入大学而回到农村的学生。朱秀兰认为对于不同层次农民的培训应当进行不同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也能为劳务市场提供不同层次的人才。

  进行农民工培训,需要具备相应的场所、设备和师资力量,但实际状况却不容乐观。毛建梅说,目前青海省已经认定了39家农民工培训基地,这些培训基地都拥有相应的培训资质。朱秀兰告诉记者,海东地区多数农民工培训学校是有名无实,这些培训学校虽然经过审验挂了牌,但不是缺少教师、就是缺少设备,不能起到培训的作用,这些问题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解决。目前海东地区农民工培训还是因地就简,各乡村自行解决场地和师资。

  农民工培训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培训与就业之间却不能很好地衔接。记者在海东地区了解到,当地的就业、农业、林业、妇联、共青团以及职业教育等部门都在进行农民工培训,各行其是,互不沟通。由于培训的对象相对固定,往往是这个部门刚刚培训完,另一个部门紧接着又培训一遍。而且,多数部门是只管培训,不管就业。这种状况,不但浪费资源,还使农民工培训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朱秀兰说,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定单培训应当是比较适合的农民工培训方式,这就需要各部门之间很好地配合,使得培训、信息、就业以及维权等工作有序地衔接起来,只有这样,农民工培训才不至于只叫好不叫座。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