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公开与问责是审计报告的“两把利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1日00:29 红网

  2004年6月23日,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临近岁末,一份长达26页的整改报告公之于众。报告显示,“审计清单”中所列问题的纠正情况是好的。截至10月底,已上缴财政各项资金208.72亿元,已有754人(次)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审计报告发挥威力了,这不免让当初谓“审计清单”哗众取宠的一些人大跌眼睛。与此相呼应的是,李金华刚刚在CCTV2004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中捧走分量最重的年度人物大奖。

  对比前几年审计报告的遭遇,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些变化:从1999年开始,李金华都要代表国务院作年度审计报告,但“审计风暴”在2004年才达到最高级别;CCTV从2002年开始评选经济年度人物,前两年李金华都没有入围,而2004年不仅入围,还获得年度人物大奖。

  这几年来,李金华们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在履行审计的法律责任,那么促成这些变化的“力量”何在?这或许也可以列一份“清单”:领导的重视,气候好,公众民主意识增强,舆论的支持……然而,审计的威力最终最决于两个条件:审计是否公开透明,问题是否整改官员是否问责。

  公开透明使那些不顾公众利益、挪用滥用国家财政资金的行为暴露在公众面前,违法违规的人们才能感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1999年,李金华第一次做审计报告,按说第一次更具有形成“审计风暴”的“素质”,但实际上那一次报告的影响仅限于内部,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远远不如今天这么大。原因就在于审计报告的内容没有及时全面地向社会披露。而2004年则不同,审计报告列出了一份“审计清单”,将一些部门和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公之于众,使得一些人脸上“挂不住”。同时,2004年审计署正式推行公告制,全年已经发布8份审计公告,一系列审计结果都得到了及时的披露。

  审计报告不公开透明,问题往往被“内部消化”,官员们也就没有被问责的压力。1999年,某部违规借给山东某公司3000万元资金的问题被审计查出后,2000年该部将资金收回,但2002年又以同样方式再次借出资金。这样一来,审计难免形同虚设,审计年年审,问题照样出,审计这只国家财政的“看门狗”只怕无人惧之,最终就会失声。事实上,审计部门并没有问责的权力,所以,在审计之外,建立和健全一套整改和问责机制,是发挥审计监督的必要措施。今年已有700多人受到处理,这是个好的开端。

  可以说,公开透明与问责机制是“两把利刃”,正是它们才使得审计报告具有巨大的“杀伤力”。(稿源:红网)(作者:柳长盛)(编辑:闵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