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物调查)张海之迷 一个资本家离奇发迹史(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1日19:15 水母网
   调查张海:从藏密大师到资本巨鳄

  

  气功大师张海最早的公开报道之一

   张海:我不满意自己的媒体形象

   张海与健力宝的两年恩怨

   珠三角的第五季
(人物调查)张海之迷一个资本家离奇发迹史(组图)
张海之迷 一个资本家的离奇发迹史

  张海,一个年轻的亿万富翁,一个所谓的“资本大鳄”,一个最新的健力宝事件出局者,一个迷一般的人。

  仿佛从雾里走出来。

  有人说,他“肯定”是中央某前部长级官员的孙子;有人说,他“一定”是某曾非常著名的高科技投资公司负责人张某某的儿子,而这个迄今一直藏身海外的张某某仍在遥控指挥国内的金融投资业务;有人说,他“应该”与某国家领导人的亲属集团有着密切联系;还有人说,他是某著名藏密大师的大弟子。

  如此多的神秘传言,笼罩在这个看上去其貌不扬、不动声色的30岁年轻人的头上。

  两年多前的2002年8月,在新加坡的顶级豪华游轮“处女星号”上,千余名从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前来的嘉宾,共同见证了张海的首次亮相。这个“神奇小子”在收购了健力宝后,选择了以一种“极尽奢华之能事”的方式出场(曾受邀参与该活动的本刊记者如是描述)。

  自此后,张海开始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除了经营健力宝,他还投资足球,收购健力宝足球队,甚至一度想收购多家足球俱乐部,组建足球界的“张海系”。

  特别是在2004年10月的中超“足球革命”中,张海以揭竿而起的革命者姿态,和徐明等一起,公开向中国足协叫板,一时风头无二。这样一副无畏姿态、斗争精神,在“稳定压倒一切”的现实政治格局下,不能不吸引了多数球迷、也包括众多中国人的注意力。

  他是谁?是从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靠天赋、本领、狡黠和运气杀将出来的一彪黑马?还是有浓厚的政经势力做背景的财团利益的前台代言人?

  他从哪里来?他怎么有这么大的胆量?

  他想干什么?他还能“神奇”多久?

  现在当然远不是为他“做传记的时候”(张海自己语),当下的财经媒体格外关注的健力宝与他的财务纠纷,我们也无意涉入,作为一家以客观记录人的命运为己任的杂志,我们关心的,其实只有一点:

  在从199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十几年间,在南北大地,在波诡云奇的资本市场里,在这个宏大的历史舞台上,一个出身平凡(这一点已由我们的记者调查做了证明)、面目不清的中国人是如何闪转腾挪的,他做过什么?

  从某种程度上说,张海好也罢,不好也罢,他的离奇发迹史,恰恰是我们这个混乱时代的一个缩影。

  本刊特派记者此深入到他的家乡河南开封、郑州,采访了大量与张海有关联的当事人,试图撩开笼罩在他身上的种种面纱,还原一个“神奇小子”的离奇人生。

  责任编辑:刘家昌第 1 2 3 4 5 6 页

  调查张海:从藏密大师到资本巨鳄

  -本刊记者 陈磊

  发自河南、北京

  入主健力宝期间,很多员工不叫他老总,而是喊他“老师”。他自己的说法是,从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开封相国寺的方丈净严法师学习佛法,“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是相对专业的了”。

  他又说,他的老师夏日东活佛曾经多次将他带到西藏,在西藏他前后呆了二三年,那时,他只有13岁。而在他的家乡和弟子当中,他6岁就开始到青海、西藏学艺的故事广为流传。传言没有源头。

  突然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张海的身世再次被人关注。

  但对很多人来说,他仍是一个谜。公众隐约了解的是,他通过收购成立了深圳凯地投资有限公司,开始构建被业界称为“凯地系”的投资王国。此后,“凯地系”在股市频频出手……

  对于当初是怎么发家的,张海一直语焉不详。他对外的说法是“18岁没有上完大学就到香港发展了……”

  资料显示,张海早在1992年9月就曾经去过西安办讲学班。1992年10月在荆门举办全国性的提高班,1992年11月在武汉开过三个授课班……根据1993年张海讲课时的宣传资料上的数字,他到1993年春已经给数十万人讲过课,按最低标准每人40元的初级班算的话,10万人就是400万……

  是真是假?哪一个他是真实的?

  据记者了解,这两种身份在张海身上都真实地存在着。分水岭也许是在1992年,此前的他是一个气功爱好者,所谓的“藏密大师”,此后,他逐渐消隐了这一身份,成为资本市场的操盘手。

  不像1990年代初“气功热”时期,他那些同样喧嚣一时的“气功大师”同行一样,张海居然巧妙地把他的人生命运完全改观了。

  18岁之前的他是怎样的?本刊记者奔赴河南开封——他的故乡作调查。

  “特异功能”者
(人物调查)张海之迷一个资本家离奇发迹史(组图)
十余岁时的张海“大师”在表演“传功”

  开封,12月,冰天雪地。

  但是,熟悉他的人们对他关注的热度丝毫不减。谈论他参与的“中超革命”,谈论他与健力宝的是是非非,以及谈论他是否娶妻生子。此时,他已离开开封接近十年。

  为什么普通的人们这么关心一个资本市场上的高手?仅仅因为家乡人的缘故?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许多熟识张海早年经历的人眼中:他拥有“特异功能”;他是“藏密大师”;更或许,隐隐约约的,张海就真的是活佛转世呢?

  “不是这样的话,怎么来解释张海身上的那些特异功能呢?”张曾经的一位老师,至今依然对他拥有的“法力”怀有深深的敬意。

  张海的母亲叫朱乐平,原开封二十五中的语文老师,父亲张智志,原开封市经委工作人员,此前也当过中学老师,张海是他们惟一的儿子,这原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城市家庭,但是,这一切都因为张海的“特异功能”而变得神秘起来。
(人物调查)张海之迷一个资本家离奇发迹史(组图)
红圈处清楚地表明他把自己毕业的母校改为第21中

  他的一个邻居回忆,整个小学乃至初中阶段,张海都没有表现出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一样的上学,一样的顽皮,一样的天真。天一冷,鼻涕拖得老长,爱蹦、爱跳,喜欢吃香蕉。但是,在初中毕业前后(1988年),张海开始传出有“特异功能”的消息。

  “一天,张海兴冲冲地拿了一本杂志喊我说,姨,你看,上面说的‘特异功能’我也有啊!”张的邻居说,“后来就逐渐传出更多的关于他‘特异功能’的消息,什么把大树叶含在嘴里变成小树叶、意念拨表之类的东西。当时,正流行‘特异功能’,各个地方都有所谓拥有‘特异功能’的人,我也就没放在心上。谁知道后来有关张海‘特异功能’的传说越来越厉害,连他父母也都开始说他有了。”

  张海曾经的班主任——河南大学体育学院退休的董超老师向本刊证实:“当时张海在我班上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听说他会什么特异功能,后来他转走之后才慢慢听别人说起。但我从来没有见过!”

  董超说,当时的河南大学体育系为了创收,登广告面向全国招收一批具有武术基础的学员,学历不限,结果刚刚初中毕业的张海就报名入学了。当时,学员的年龄参差不齐,大到四十,小到张海这样刚刚初中毕业的。不过,张海没有武术基础,而且斯文、腼腆,加之常常旷课。没有过多久,不知何故,张海就被退学。

  出身教师子弟,张海为什么不按部就班地读高中、上大学,而是初中毕业后就读了一个自学考试性质的武术专修班呢?

  对于这个问题,当时的班主任——开封十三中学的李九成老师语焉不详。但在许多当地人的记忆中,张海学习成绩不好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从河南大学退学后,张的父母很着急,年纪轻轻,没有学上,将来可怎么办啊?

  不久,张的父母通过关系找到了当时河南大学另外一个武术专修班的班主任张宏梁,得以成功“转学”。

  加入到爱好气功的张宏梁的班里,张海似乎找到了方向。

  张宏梁回忆,当时,由于自己爱好气功,也特别注意学生是否有些“特异功能”,后来不知怎么得知张海具有这方面的特长,于是到外地开会、讲学什么的都带着他,让张海结识了一批人。慢慢地,一传十,十传百,知道的人就越来越多。而当时,张海的父母也正为孩子的前途发愁,看到这个,也都很支持。

  更为神奇的是,张宏梁向本刊证实,他亲眼见过张海表演的“特异功能”:把一片大的冬青叶子含在嘴里,过一会树叶会自动变小,而且轮廓保持不变,甚是奇妙。他曾经亲自带着张海给来访的外国友人表演过这个功夫,并出具了当时的照片。

  张宏梁透露,正是在他班上读书的这个时期,因为具有“特异功能”,张海开始给人治病。

  张海母亲的一位同事徐月娥告诉本刊记者,知道张海能够用“特异功能”给人治病后,她曾经向张海的母亲提出请求,让张海给自己的朋友看病。由于朋友之间关系不错,当时,张海的母亲朱乐平直言,这个东西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张海的外公生病,张海就没有能够治好。

  “后来,张海也没有能够把我朋友的病给治好。”徐月娥说。

  就是在这种具有“特异功能”并且能够治病救人的光环下,张海迎来了他河南大学面临毕业时的考试。

  由于是自学考试,最后的考试很关键,同学们都很重视。知道张海具有“遥感”功能,其他同学就让张海先把答案“看到”,写下来。张宏梁说,不知览鲜κ孪仍し阑故枪室庥胝藕W鞫裕岣龅首泳妥谡藕C媲啊=峁庖淮沃泄锩房际裕绞本筒辉趺瓷峡魏脱暗恼藕V豢剂?0多分。

  当然,张海也无法取得专科毕业证书。张宏梁回忆,后来,还是张海的阿姨替张海领的结业证书。“大概由于不好意思吧。”

  不过,在河南大学读书的最大收获是,在此期间,张海认识了一批人,其中包括北京过来的一个藏密气功的信徒——王紫升。

  张宏梁回忆,王紫升很是欣赏张海。张海到北京时,曾吃住都在王的家中,而且最为关键的是,王紫升就是藏传佛教夏日东活佛的弟子。“很可能,就是通过这一层关系,张海才得以认识夏日东活佛(注释附后),然后拜为弟子。”

  事隔多年,人事离散,张海怎样成为夏日东的弟子,记者已难获知细节,但事实是,原本在开封地盘“发展”的张海,归入夏日东门下后,他开始了从一个单纯的具有“特异功能”的气功大师向“藏密大师”的转变。

  张海自己说,他是13岁的时候到西藏去拜夏日东为师的。按照他1974年出生的说法,这个时间应该是在1987年,但此时,张海尚在开封市十三中学读初中二年级,“特异功能”尚未显露。同时,夏日东的同事兼好友——青海民族学院的李建本教授告诉记者,夏日东教授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90或者91年的时候收张海作弟子的,“不可能这么早”。

  或许结识夏日东时间的早晚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张海——一个据说拥有“特异功能”的十几岁的孩子,是如何变为一个“藏密大师”的。

  “藏密大师”
(人物调查)张海之迷一个资本家离奇发迹史(组图)
张海陪同夏日东活佛在五台山传法

  1991年第3期《妇女生活》一篇名为“大器早成——记十六岁的藏密气功师张海”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原来张海从小就迷恋气功,四岁就开始学静坐……在夏尔登(笔者注:应为夏日东)活佛(曾任中国北京高级藏语系佛学院第一届任课教师,亦为班禅大师讲授过法义。班禅大师赐封号为“持戒教证功德海之主”,并给予“高级藏学学者”证书。2001年8月去世)那里他学到了很多高深的功法。为了尽快掌握上师的传承,他投入了忘我的修炼。练三明字功,按最低基数要求是八十万遍,张海练得口角起泡,上下嘴唇都肿了。修炼藏密中有名的“拙火定”功,张海在数九严寒脱掉上衣,让父母把经过五六层冷水浸泡的棉布裹在他身上,然后用自己的身体散发的热量迅速把棉布烘干……

  但是,除了这篇报道之外,记者在开封采访期间,没有听到丝毫有关张海如此练功的说法。而且,张海的邻居们,也从来没有听说他“四岁就开始练功”。

  但,一个事实是,“夏日东活佛弟子”,“特异功能”、气功治病等结合起来,张海的名头愈见其响,“藏密大师”之称不胫而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办公室主任孙岭回忆,有一次,河南省气功协会邀请张海去传功授课,身体不好的她去听课,觉得效果不错。下课后,她就问张海,想做他的弟子,合格么?非常合格!张海这样告诉孙岭。

  随后,孙岭又请张海给患有肺气肿的社会科学院的领导治病,据说是减轻了。这位领导很感激,组织全院人员听张海讲课,平时就喜欢佛法、气功的孙岭就向所长、院长建议要让张海领衔成立一个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

  在这帮热心信徒的操持下,1992年12月12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成立,张海被任命为所长。孙岭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经费自筹。

  戴上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所长”的帽子,张海的“事业”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在一次欢迎张海到武汉讲学的致词中,原武汉大学副校长、湖北省老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戴礼彬写道: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藏密瑜伽大师张海先生,师承当代高僧、著名佛学家夏日东活佛,以及多位高僧的加持和传承,功理渊博、功法精熟……受夏日东活佛的嘱咐,出山传功,两年多来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国内外受传承学生达十余万人,他的事迹曾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单位,先后报道,在气功界、科学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孙岭向本刊证实,当时的张海业务确实繁忙,整天全国各地到处跑着讲课,尽管他是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的所长,但是一年见不到几次他的人,还经常到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印度等国家传授藏密气功。

  但是,“藏密大师”张海的传授功法不仅仅是学术交流,更多的是要收费的。

  资料显示,1992年5月,刚刚18岁的张海在湖北荆门创办了中国内地第一个藏密瑜伽健身中心——“中国荆门张海藏密健身中心”。首期培养了弟子300名,骨干教师180名。收费标准为:一,教功收费初级班每人收费40元,中级班每人收费50元,提高班每人收费90元;二,辅导班的收费,初、中级辅导班每人收费15元,提高辅导班每人收费20元;三,骨干培训班,中心下属有14个辅导站,要成为辅导站中的骨干,每人收费50元;四,治病疗养收费,这种收费每人要预收费300元,15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收费100至150元;五,各单位、辅导站请中心老师办班,按总收费50%交“中心”,其余50%归单位和辅导站。在中心成立后,张海在半年内三次在中心开班授课。

  孙岭回忆,当时张海在湖北福慧山庄开办藏密高级班,每人几百元的学费。而张海后来组织的到五台山的“灌顶活动”(笔者注:藏密中的一种法事活动),更是场面宏大,信徒达到数万,每人都有“施舍”,刨除了场地租赁费等各种费用之外,张海依然收入颇丰。

  “当时,一年几十、上百万,应该不是问题。”孙岭说。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突然之间成为“藏密大师”,很难不引起人们的疑问:张海的藏密功法确有其事么?

  当年张海的几十万弟子已经无法一一寻找,但是,夏日东的一位朋友——青海民族学院的李建本教授却告诉了记者一个惊人的事实:夏日东活佛从来没有传授过弟子藏密!

  “挂名夏日东名下的弟子很多,但是他一直就不谈或者不传授密宗,遇到人们问询或者实在被逼急了,就以自己不会来搪塞。”李建本说,“而且当时青藏地区的活佛们对张海在外面大搞学习班也颇有微辞,不过,夏日东为人宽厚,一直没有对张海说什么,后来他们师徒之间就不怎么来往了。”

  此种说法,得到后来多次到西藏拜佛的孙岭的证实。“西藏的活佛们说,张海当时传授的不是藏密,而是外道(笔者注:即为歪门邪道或者非正宗之意)。”孙岭说。

  夏日东因为张海受累的说法也在网络上流传。乐趣园网站“网海莲舟佛法论坛(国内版)”一篇文章称,夏琼寺的夏日东佛爷曾经因为和内地的张海有过联系,在这些大佛爷的年会上被很多的佛爷提出不同意见,但没有否定他是佛爷啊!只是说宁可让密法失传,也不可以和搞气功的混到一起。

  退出江湖

  记者无法查证,当年通过办学习班,张海挣到多少钱。但一个事实是1992年之后的这几年,这位“藏密大师”的大部分时间依然在国内,只是离开了开封。而不是他自己所说的,1992年以后就到了香港康达公司。另一个事实是,随着这位“藏密大师”“事业”的发展,其父母逐渐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辅助”起自己惟一的儿子。

  张的一位邻居说,大概是在1995年左右,张海举家迁居广州。彼时,张海已经从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的孩子,变为了拥有名车、豪宅的年轻富豪。

  张海父亲的一位同事也告诉记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或者更前一点,张海结识了一批粤、港以及海外的富商,这让他受益颇多。香港富商张金富——以后张海商海生涯中的重要伙伴,或许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于是,在一个公开的演讲传功当中,张海宣布,他要退出藏密气功的舞台,考虑转型。

  张父的这位同事分析:这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一是看到当时气功盛极而衰的兆头;二就是手中有了一定资本开始向经济界转型。“当时,据说一位港商给了张海不少股份,等股价上涨后,张海抛售套现,一下挣了500多万。”

  或许是意识到通过气功这种方式挣到第一笔钱不是很光彩的事情,张海的父亲开始想极力抹去张海“藏密大师”的过去,而张海在公开谈及自己过去的时候,也总是极力淡化自己“宗教”的色彩。

  12月26日,记者在开封采访张海当年的一位忠实信徒时,这位老人一定要亲自联系过张海,得到同意之后方接受采访。他当年的初中班主任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个首要条件也是,尽量不谈不利于张海的事情,而且不允许录音。

  此外,让记者不解的是,很多时候,张海刻意隐瞒自己的经历;在河南大学体育系武术专业自修班入学所填写的档案资料中,张海竟然把自己毕业的母校——开封市第十三中学改为第二十一中学!而在他所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代表简历中,最终毕业学校更是忽而是河南大学,忽而是郑州大学。

  退出气功江湖的张海很快一头扎入他陌生的资本市场。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当年一位教过张海的老师,听记者说起张海是资本运作的高手,立即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就他那个初中毕业的水平能行么?他的背后肯定有人在帮他!”语气之肯定,几乎不容置疑。

  但事实是,当2002年,张海再以健力宝掌门人的身份重现公众视野的时候,已经完全确信无疑是一副“资本大鳄”的面孔。

  资本大鳄

  河南省工商局的企业登记资料显示,1996年11月27日,张海联合其他股东,出资1999万元成立了河南心智实业有限公司(即现在河南方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张海出资999.5万元,占50%股份,被选为法人代表、董事长。1997年4月17日,张海又发起成立了河南菩提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河南心智实业有限公司作为法人大股东入股,张海再一次被选为董事长兼总经理。而他的合伙人中,就有当年接待他的武汉大学原副校长戴礼彬。

  “正是在各地讲学过程中,张海结识了许多人,而这其中的有用之才日后成为转型经济的坚挺基石。”开封一位评论人士这样分析。

  记者得到的另外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张海在香港的重要伙伴——张金富本人当年也是张海的弟子。

  有了财力,结识了人才,此后的张海,开始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

  此后张海的经历如何,记者经多方调查后,并无更多了解。以下材料,均源于其他媒体的公开报道。

  1996年,张海和他的另外两个伙伴筹资一亿,香港中联出资5000万,准备收购中国航空科技进出口总公司属下的深圳分公司。由于种种原因,此次收购遇阻搁浅,但幸运的是,张海和他的伙伴们却敲开了另外一扇大门。

  “我们改组了中航科技下面的一家财务顾问公司,这个公司曾为深天马和深南光等上市公司做顾问。”张海介绍,而改组后的公司就是如今的深圳凯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饥饿难耐的“凯地投资”甫一落地,立即凶猛出击,展开一系列连环收购。2000年4月,凯地联手河南心智收购了深圳东方时代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凯地占70%的股份,河南心智占20%股份。此次收购成为打造“张海系”的关键一役。因为在此之前,东方时代刚刚入主由36所名牌大学发起成立的中国高科。正是站在中国高科的肩膀上,凯地才如鱼得水地介入方正科技和中科健等多家高校和中科院系的上市公司。

  “我25岁时就做了中国高科的董事长,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张海满脸笑意。

  2001年,频频得手的凯地又先后介入银鸽投资、深大通、浙江国投;2002年初,则又巧取健力宝。几乎在一年时间,凯地用资本链进行超级捆绑的关联公司已经超过百亿市值。

  至此,张海“资本大鳄”、“企业屠夫”的称号已经名副其实,彻底完成了从“藏密大师”到“资本大鳄”的蜕变。

  或许,真相永远都在传言后。仅我们看到的是,张海已经一步步远离“特异功能”,远离“藏密大师”,逐渐走入商贾巨富的行列,而且现在他还饶有兴趣地玩起了足球。

  “既然外边有这样或那样的说法,我就要解释一下,但我不会太认真去说这件事。佛学让我懂得调节自我,养成好的心态。我是一个宗教的研究者和虔诚的信仰者,如此而已。”

  “我只有30岁,还远没有到为我这个人作结论的时候。”

  确实,人生是复杂多变,对一个年仅30岁的年轻人,任何武断的概括或者品评都会显得苍白乏力。

  责任编辑:刘家昌第 1 2 3 4 5 6 页

  气功大师张海最早的公开报道之一
(人物调查)张海之迷一个资本家离奇发迹史(组图)
张海在给人发功

  张海很早就懂得利用新闻媒体包装自己,左图是河南某家公开出版的杂志1991年3月号的报道原文。标题是《大器早成——记十六岁的藏密气功师张海。

  1990年2月9日的上午,过完春节刚刚上班的中央电视台的编辑记者、演职员、播音员以及《体育世界》、《武魂》等杂志社的新闻工作者,一大早便来到电视台演播大厅,观看年仅16岁的张海做关于藏密气功的汇报表演。

  表演项目为倒拨生物钟,即用功力让已老化的树叶变青变小,变得像刚刚萌芽的嫩叶片。

  那些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编辑记者和演员们,怀着稀奇、不解与疑惑的心情等待着、议论着:

  “不可能吧?已经长老的树叶怎么可能再变小变嫩呢?要是这样,人不也可以返老还童了?”

  “眼见为实,是真是假,看看再说!”

  张海出现在主席台上。台上的陪同人员为避免表演后可能出现的“魔术说”,便让电视台的几位同志亲自到院子里随意掐任何树木或花草的叶子。几个人急急忙忙跑出去把一大把杜鹃花的叶子捧回来,又从中挑出两片斑痕最多而且大小形状都相似的老叶,交到张海手里。只见张海把其中一片放在一张白纸上,另一片托在手里,不到一分钟工夫,托在手里的那片老叶开始逐渐变小、变青、最后变成了一个黄嫩黄嫩的芽芽。与放在白纸上的那片相比,体积足足缩小了约20倍。

  ……

  关于张海这次汇报表演的情况,笔者曾听人提到过。然而,当时却对此疑信参半——因为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虚讹滥传毕竟太多了。

  直到12月9日上午亲眼近距离目睹了张海在省城的一场汇报表演,才知道听到的情况不仅千真万确,而且了解到那些表演项目只不过是用来宣传藏密气功的“小打小闹”,若与他完整的功能功法以及用藏密气功为中原父老解决疾病痛苦的贡献相比,那简直有点微不足道了。

  趁他在省直办学习班的机会,笔者采访了他。

  交谈中发现,这是一个从学识、秉性、气质都远远超出实际年龄的孩子。虽然刚满十六岁,言谈举止却透出少见的成熟与稳重。同龄人中常见的浮躁与卤莽,以及略怀雕虫小技便哗众取宠、夸夸其谈的轻薄与狂妄,在他身上一点迹象也找不到。

  “听说藏密气功一旦出功能层次特别高,治病效果又快又稳固,能谈点这方面的情况吗?”

  “这我就不说了,明天上午搞治疗,你还是亲自去看看吧。”

  第二天,我一大早赶到气功科研会。要求治疗的病号已坐了满满一屋。

  已被治疗过的凑在门外兴奋地议论着:“我的瘤子果然没有了,才两分钟时间呀,真神啦!”

  “我的胳膊已有十来年抬不起来了,只这么一会儿工夫,就可以绕着头划圈圈了,我觉得像做梦似的!”……

  我跟在张海后面,想亲自验证一下治疗效果……

  几十位现场目睹者禁不住鼓起掌来…… (原文近5000字,有删节)

  责任编辑:刘家昌第 1 2 3 4 5 6 页

  张海:我不满意自己的媒体形象
(人物调查)张海之迷一个资本家离奇发迹史(组图)
张海向来访的美国人表演特异功能 将树叶变小 资料图片

  本刊记者 刘天时 陈磊

  发自北京

  12月22日上午,记者联系上张海,对方爽快地答应当天下午就接受采访。此前几天,《21世纪经济报道》登出了一篇报道——《张海涉嫌侵吞健力宝数亿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跟进,张海,被猝然间推到了风口浪尖。

  下午3点半,记者在北京昆仑饭店阳光酒廊见到张海。

  然后,在整个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张海,自报年龄为“30岁”,一系列正在扩散搅深的旋涡中心的张海,基本保持了他一贯给媒体的表情,笑呵呵,一直笑呵呵。即使偶尔的言辞欠缺“举重若轻”的风度,也会来上一句,“我开玩笑了,哈哈”,找补一下。

  他在“他想谈的”和“想被知道”之间,一直坚定不移地“详略得当”。

  他着力“详”的个人表白有:

  为了健力宝球队,他正在心急如焚地斡旋,为的是给球员发工资,留住要转会的球员,为明年年初的亚洲区俱乐部赛“争光”;

  在他主政健力宝的两年多时间,健力宝既赚钱又发展了品牌,成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五季”;而他本人,当初进入健力宝的内心动力之一是,寻求一个成功者的自我突破,之二是,为发扬民族名牌,甚至有年少时“健力宝情结”的原因;以及包括进入健力宝后,他个人类似劳动模范的各种好人好事,比如,连续72小时工作,吃盒饭,无奈之下,学抽烟、喝酒等。

  他经意“略”的问题,常常是,记者提问,他或笑而不答,或只回答很少,然后问题再被提起……它们包括:

  关于教育背景。总结张海零星的说法如是:初中毕业,即因武术被河南大学公共体育专业特招。在校学习一年多时间后辍学。那时候,社会活动就非常多了。后来没有再受过正规学校教育。

  关于18岁以前的人生。在谈话中,张海常常试图以“18时,……”为开头,岔开追述,让话题重回这个,让他开始一帆风顺阳光灿烂的发财成名之路的“时代赋予的偶然机遇”:在互联网初兴之时,这个18岁的,“有比较多人际关系”的河南青年,以香港一高科公司国内代理之名,来到北京,与国家大企事业单位签下巨额网络工程承包合同。

  关于他的信仰背景,以及这个背景与他从商之间的关系。关于前者,他一直“羞涩”——“那是以前的一段经历了,没什么好说的”;关于后者,他一直“坚决”——“没有关系”。

  关于“这几天的状态”和球队

  人物周刊:您这两天很忙,很急吧。

  张海:也没有。

  人物周刊:关于您从健力宝拿走6个亿的报道出来后,您觉得被动吗?

  张海:我已经请了律师保留起诉的权利。对于造谣和诬陷,你只有采取法律手段捍卫自己了。负面作用该产生的也产生了,那天我去谈一个项目,人家说,你不是被抓起来了么?你怎么又来了?那我来了就证明我没事吧。大家就闷着头跟我谈,谈到最后谈价格的时候,突然间就冒出一句话:2000万你在乎什么,你不是从健力宝拿走六七个亿吗?

  这个行为,名誉侵权是次要的,但现在在“刑事”上,有一个损害商业信用罪,那我现在谈的一个项目,万一人家受这个的影响,那我肯定是要追究的。当然了,开玩笑的。呵呵。

  人物周刊:那就说一下您今天的一些安排吧。

  张海:实际上我这次来北京在等李志达(编者注:现在的健力宝大股东,11月份张海签定协议,将自己的股份转让给了李),他约我来的,来了之后他就联系不上了。约好的时间通过中间人改了三次。一推再推,原来约的前天,后来改昨天,然后昨天又改成明天,明天现在又取消了。

  人物周刊:那您是还在等?

  张海:所以我就有空见记者喽。(笑)等他是因为足球队的事。因为今年的这些球员都是我从全国各地买来的。现在得为人家负责啊。

  人物周刊:您这么有责任心啊?

  张海:实际上是个负担。马上该过年了,人家工资还没领到呢。民工都要去讨工钱啊。现在找不到领导是谁,政府托管的是健力宝集团,俱乐部的股权已经卖给了李志达,现在李志达不出现,对这个问题回避。这怎么办?年底球员都在到处找工作。

  人物周刊:您心情这么迫切,可之前为什么健力宝拖欠了几个月工资呢。

  张海:我在的时候没有拖欠,我4月份就离开健力宝了,我就没有权力了。然后所有张海时代喜欢干的事人家都不干,恨不得把我修的球场的草都拔了,别说给球员发工资了。

  人物周刊:您分析李志达为什么不见你呢?

  张海:不知道。不想花钱呗。没理由啊。我现在变成秋菊了嘛。来要个说法。(如果)你说,张海你不要管这事;那我就跟我的球员说,老板说了,不让我管,你们去找老板。或者你说,我不管了,我把球队交归你管,六千五百万的工资,大概连税下来八九千万,你自己解决。好,我来解决,我想办法给你们钱。2月9号,深圳队要代表中国去打亚洲冠军杯,马上要打亚洲俱乐部杯,难道要让健力宝丢人丢到国际上去么?

  人物周刊:关于您和健力宝的报道中,提到不少健力宝的员工把矛头指向你,认为您把健力宝搞砸了。

  张海:这个很正常,这个我倒一点气都没有。为什么呢?我刚接触健力宝的时候,很多员工都来告李经纬的状。我第二天,就把这批人给炒掉了。今天我很理解这个事情。李经纬那么大功劳都有人骂,我张海,比起他来说,挨两句健力宝人的骂很正常。不在位了嘛,说什么的都有。

  人物周刊:还不光指责操作上,还指责你的战略投资、包括品牌运营。

  张海:战略投资和品牌运营,我跟很多媒体都讲了,我认为没有错,都是非常成功的。而且他们没资格指责我这个——我不给你发工资你可以指责我。但是从股东的角度来说,那么我只要是赚钱,而且得到了董事会的批准,不存在被指责的问题。

  关于过去:信仰、第一桶金

  人物周刊:好像很多人都喜欢用“神秘”这个词来形容你,你觉得这个扮相怎么样?

  张海:应该不神秘,我多爽快的一个人。你们采访的企业家也很多,实际上像我这样讲话的人不多。我是个,实际上在根本上来说,属于一把快刀,做事比较果断,在处理一些人的关系上,反而变成了不愿意过多地跟人解释,因为你做之前跟人解释,属于泄密,做之后跟人解释,也没用了。

  人物周刊:大家说的神秘包括不清楚您过去的经历。

  张海:是,这个没办法,年轻,你被人关注,然后各种各样的猜测,实际上本身很简单,实际上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推测,堆积在一起就变成神秘了。

  信仰和少年时光

  按照张海的原话是:家住河南开封相国寺附近,曾经在未成年之前受过一段时间“这方面”(指佛学)的熏陶。学习过梵文,很早就开始翻译。曾经离开过开封一段时间,到西北搞佛学方面的学术交流。老师之中,有夏日冬活佛(编者注:经本刊记者调查,该活佛已于前文简介说2001年去世)。开始走的学术道路,甚至考虑过翻译《邓小平文选》,但是发现已经有人翻译了……这些东西,我都不想多去说,嗯,没有什么太多好说的……然后,18岁,我就变成了个商人。

  人物周刊:您的这个信仰背景,和您后来从商有关系吗?对您有帮助吗?

  张海:没有。完全没有。

  人物周刊:有报道说,您当时在各地办气功班,收费的,很火的。

  张海:没这回事。

  人物周刊:从来没有过?

  张海:有也是在大学里,是学术交流。

  人物周刊:您那时候十几岁,神童啊。

  张海:我很早就开始工作了,边工作边学习。

  18岁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按照张海的说法,他18岁时,由于感觉“如果只是做学问,完全掉进书本里的话,可能和现实生活离得很远”,所以放弃了做学问,开始从商,加入香港一家名叫康达的公司。这个公司的主业是通讯和电脑。张做的是国内业务,“类似包工头”,做网络硬件的施工。先后做了很多大型的网络工程,包括工商银行总行,农业银行总行,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银行总行,香港的汇丰银行,香港的会展中心,而且1995年1996年的时候参与了当时亚洲区最大的互联网工程,香港机场的ATM网的工程,“那时候是亚洲最大,现在也是”。张作为其在大陆业务的拓展者,“从一开始就持有一定股份”,后来赶上互联网的春天,这家公司上市,再后来这公司与香港一家公司换股,张遂卖掉股份,退出。

  至于,如何加入,该公司为何看中18岁的没有专业背景的“自己”,张海说,“是关系,当时虽然年轻,但是已经有一定社会关系了”;至于这么值钱有用的“关系”是否与“信仰”有关?——“没帮助,完全没有,反倒有影响。”那么是如何建立的?张海的回答非常地“综合”:

  “综合的吧。再说句难听话,他们是香港人,你是大陆人,自然比他们关系要多一点。

  而且真正的关系,至今我还认为,其核心在于你做的事情。”

  至于“成功的秘诀”,张海说是,“由于需要。因为我选择的行业都很好,在行业的选择上我认为自己有一个独特的眼光。我做互联网的时候,互联网在中国刚开始,接着1993年、1994年、1995年每年都在高速上升,在它最顶峰时离开这个行业的;然后做手机,做之前是很困难,我一接触手机立即是国产手机暴涨的两年;电脑也是一样,接手那时候方正也不是特别好,但是接下来赶上电脑最好的两年。”

  健力宝啊健力宝

  这之后的事情,按照张海的自述:20郎当岁的自己,开始做证券,收购中国高科,给都是大学校长的董事们当25岁的董事长;收购科健手机,取牌方正——“两个全国第二”……

  但是,这位“当时二十六七岁,很多人羡慕”的“方正的执行董事,持科健手机51%股份的大股东”,“投资了很多其他上市公司”的张海,“发现一件非常不开心的事情,有一种失落感,就是中国IT行业的核心技术中国资本永远无法掌握。你做来做去都是在做别人的下水道。非常之不开心,甚至一度想从此就退出江湖了。”

  彷徨。“大概彷徨了半年多时间”,然后突然有一天,戏剧化的转折发生了。

  2001年年底,飞机上看报纸,民族品牌要卖给新加坡人?民族自尊心,回忆起童年得冠军才有健力宝的时光,再加上“早有进军越土越好的食品业的念头”,——“下飞机就去三水,我说新加坡人出多少钱,我比他多出5000万”,十几天后签约……

  “然后一晃就是两年”。“这两年”,在记者与张海的叙述里,是张海最主动的一段,几乎有点滔滔不绝的架势;从内容上讲,基本是“创业的艰苦以及令人欣慰的成功”。

  “艰苦很多”,比如,原来“做资本的,每天西服革履,道貌岸然,坐着奔驰劳斯莱斯、公务仓,满天飞;现在做事业,整天开会,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最后顶不住了我就抽雪茄……”

  “成就很多”,比如一个月时间“第五季”,“从包装的设计到广告的拍摄到中央台的世界杯招标。然后1个月零15天,就收了将近2个亿回来,第一次上市就收了1亿5的订单,第一年的销售就将近十个亿,第二年超过十个亿。”

  艰苦“如是”、成绩“如是”;“但是”,“执著于民族实业而不被理解,被排挤出局!”

  人物周刊:您这么成功,后来被免去董事长之职,您觉得为什么?

  张海:因为董事会的改组。原来健力宝董事会的4个人我控制3票,后来改成7个人我只有2票了,我不能完全控制的企业我不能做。当时我在和一个大型的品牌做一个合并,这个方案,我们的股东们表面上支持,实际上反对。因为祝维沙他们就是为了套现,我则是有一个5年的长期战略,我是5年要达到4个目标:

  一是,健力宝要成为中国消费者首选的品牌;第二是进入中国500强;第三是上市;第四,能够在收购或者通过重组的方式兼并一个国内的饮料,进入到第一军团。四个目标,前两个完成了。我本来还有10年规划呢,是达到世界消费者首选的中国饮料……那不说了。

  人物周刊:合作的分歧在哪里?

  张海:他们可能觉得套现比做产业更重要。可能他们和我合作时,是把我当成一个资本家来合作的,想快进快出,但我一不小心来了健力宝成了实业家,就没合作价值了。

  被“道不同不相为谋者”“排挤出局”后,英雄还有未竞的责任。

  人物周刊:那您的实业计划已经基本结束了?

  张海:2005年我的新年愿望是:春节之前,能够把健力宝收购这件事有个了结。然后健力宝恢复正常生产,球员能够领到工资。

  人物周刊:但是你现在已经退出了,健力宝生产不生产与你还有很大的关系么?

  张海:你卖条狗都得关心它到人家家里是否吃饱穿暖;何况不是(狗),这是健力宝啊,这个情感肯定是在的。我打个比方吧。这个茶壶值200元,你是个万元户,你把茶壶给摔了,砸了,但是别人还等着喝茶壶里的水救命啊。那你摔了这个茶壶,人家就没命了啊。你有钱,你买这个企业花了2个亿你无所谓,不要了。但这得关系到多少人的饭碗啊。大家都得过个好年啊。

  关于年龄、速度、自我评价

  人物周刊:你30岁,就已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你的人生似乎比一般人速度快一些,那您觉得你有过青春期,所谓彷徨迷茫的时期?青春期给你留下的遗产是什么?

  张海:我觉得人的成长是个过程。过程,何谓过程?过去了才能回过头去想你这个过程。前一段时间我有个朋友拍了部电影叫《成长》,拍一个小孩,从8岁,98年开始拍,每年固定在北京的亚运村凯迪克大厦的楼顶上拍一段。你会发现,6年过去了,整个城市在成长,不光是这个小孩子成长为一个大姑娘了。

  实际上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价值就是:你所在这个社会的变化,比你个人的变化还要大。因为你不是在一个稳定成型的社会,这社会一直不断地在变,给你的过渡时间、准备时间相对来说少一点。可能你时刻准备着,比如30岁开始个什么事业,但对于我来说可能准备的时间短一些,直接开始了。

  人物周刊:那您觉得到现在为止过得最愉快的时光是哪一段时光?

  张海:在健力宝这一段时间。

  人物周刊:那您有没有感觉特别疲惫,比如自己过得太快了?

  张海:没有。

  人物周刊:您有过不喜欢自己的时期么?就是自我否定的时候。

  张海:没有太多。实际上一直在做事,没太多时间去思考。就是把自己的智慧变成“应用式”的了,很少用于去感慨,也可能还没到时候。我觉得30岁还没到一个去评论自己过去或者下结论的时候。

  人物周刊:那您说说您崇拜的人吧,或者比较敬重的……

  张海:真正比较敬重的是我母亲。

  人物周刊:稍微谈一下上一辈人对您的影响,谈谈您自己的母亲吧。

  张海:资本市场很险恶,你看到的都是成功,可能中间(会)经历很多失败,每到这个时候,我母亲都说“没事,千万不要跟别人计较”。每到关键时刻,我都会想起我母亲的话,没必要去跟一些不值得计较的人或事去计较。我个性中养成一个特点,就是不计较,什么事都基本上不太在乎。

  人物周刊:类似这样的话,可能每个妈妈都和孩子说过。这些简单的信条你觉得就可以帮助你?

  张海:知道,理解,做到。佛学中有所谓的见、修、行。见是认识,修是对认识的修正,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对认识进行修正,剩下就是去做。

  人物周刊:父母对你的影响体现在你的人格上,性格上。事业上没有什么帮助。

  张海:基本上没有吧。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团队吧。

  人物周刊:您能稍微介绍一下这些团队是怎么形成的么?

  张海:不说了吧。说清楚是很难的,而且还牵扯到别人。

  人物周刊:你在媒体上的形象让你自己满意么?

  张海:我相信没有人会对自己在媒体上的形象满意的。中国的媒体现在就这样。

  人物周刊:那您觉得和您最大的误差在哪里?

  张海:我比大家想象的都简单。

  张海对本刊记者说,自己是因为“执着于民族实业而不被理解,被排挤出局!”

  责任编辑:刘家昌第 1 2 3 4 5 6 页

  张海与健力宝的两年恩怨
(人物调查)张海之迷一个资本家离奇发迹史(组图)
张海与健力宝的两年恩怨

  2002年2月6日,28岁的张海出任健力宝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据张自称,他拥有健力宝超过50%的股权。

  两年来,张海模仿可口可乐的营销模式,先后推出“第5季”等,并投资2000万引进了一条专门生产功能饮料的250毫升易拉罐生产线。对此,张海自己的评价是:“2002年至2004年期间,中国出来了无数新品牌。哪个单品牌销售额超过10亿了,只有第五季。第五季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针对外界对张海执掌期间健力宝的债务升至35亿左右(其中欠银行24亿、供应商8亿、经销商约2亿)的质疑,张海否认有如此之高的数额,他说:“新增资产这块是30%左右的负债率。这是一个很好的操作结果了。”

  2004年8月,健力宝集团发布公告,称张海并非健力宝事实上的大股东。外界传言张海挪用近6亿元资金,投资在平安保险和即将去香港上市的兴业银行,导致健力宝资金链断裂。对此张海表示“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8月26日,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发表声明,宣布解除张海的董事长和总裁职务,张海的任何言行都不代表健力宝公司。

  2004年11月14日,张海仍以健力宝集团董事身份与北京汇中天恒董事长李志达(控股丽斯达,拥有“小护士”品牌)顺利签订协议,李志达出资2亿元收购健力宝,张海出局。

  但很快李志达等收购方成员被勒令“不得再进入健力宝集团及属下各公司”,对此李志达难以压抑内心的愤怒:“这是一个阴谋。”

  今年10月25日,张海曾作为健力宝俱乐部代表与徐明共同出席中超投资会议,挑战中国足协,但会上其代表身份受到质疑。

  12月20日左右,《21世纪经济报道》突然发表调查报道,炮轰张海,指其涉嫌挪用健力宝数亿元资金。此后国内各大媒体纷纷跟进。

  12月27日,汇中天恒集团和深圳健力宝俱乐部在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俱乐部宣布了5点声明,声明指出:健力宝俱乐部与张海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不允许张海以俱乐部名义进行任何欺骗活动。并称张海已被“立案”和被“监控”。

  当日,张海就该新闻发布会的声明一事,做出“两点声明”,要求汇中天恒能遵守其诺言,尽快补发健力宝足球俱乐部球员工资。

  责任编辑:刘家昌第 1 2 3 4 5 6 页

  珠三角的第五季
(人物调查)张海之迷一个资本家离奇发迹史(组图)
张海在健力宝下课后陷入危局 能否脱身目前还是个谜

  这话套用张海入主健力宝后打出的著名广告语“今年流行第五季”。

  这句广告语在许多老派的人看来有点离经叛道,甚至感到摸不着头脑。但在当初,它确确实实吸引了大众的眼球。

  如今,还是张海,以闪电退场的方式,再度引发健力宝新一波地震,至今沸沸扬扬,全无收场之意。的确,无论张海的出场与退场,都让人感觉到它与我们所熟悉的传统产业游戏规则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它在暗示,传统企业家彰显的那种浓郁道德主义情怀正在退场。

  的确,张海之于健力宝、之于珠三角企业家群落,甚至之于国内整个产业界,都像是一个突然闯入的陌生者。他背景不明、目的暧昧、产业经验空白,他的商业资历建筑于虚实相间的资本市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顷刻之间让一个产业王国换了朝廷!

  中国企业家阶层的兴起,是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他们特定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他们身上与之俱来的中国特色——企业家与改革家的双重身分,企业家,同时是改革家,固化成为全社会对他们的认知。

  是的,在那代企业家们身上,无论其成败如何,成就大小,始终都闪现着强烈的使命感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就说张海的前任李经纬吧,这位健力宝的缔造者,叱咤风云18年,就一直没有放弃民族英雄的角色定位,为了维护健力宝这面民族大旗,他不惜拚力与强大的外来者叫板、对抗。虽然这种对抗的义举并没有阻挡住外来者的汹汹脚步,且战且败中却有更多的江山失之对手。然而你不能不承认,他展示给社会的,正是这种精神。

  在老一代企业家,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联想的柳传志,无论走到哪里,也是张扬着产业报国之志。而这种精神,在不到30岁的张海身上断难看到。事实上,无论我们如何怀念,但在今天,再有钱可能也难找到类似于柳传志、潘宁这样具有浓郁献身情怀的老一代企业家了。

  其次,面对许多人对企业家精神的质疑,我则认为,张海的出现是珠三角产业变局中的一种必然。其实在近几年发生的珠三角产业变局中,张海并非孤立的现象,几乎就在张海入主健力宝的同时,相隔健力宝不到100公里的顺德科龙,不是同样也出现了另一位“外来的和尚”——毫无珠三角生活背景的顾雏军,一举收购了珠三角空调业中的龙头老大科龙。

  显然,历史的耐人寻味之处,并不在于一家有20年历史的健力宝如何看待一位年仅30岁的企业家,也不在于质疑资本高手能否适应产业经营;不在于我们该如何面对一张年轻轻狂的“资本的脸”,也不在于张海是否是又一个庄家吕梁?历史的耐人寻味之处在于,伴随着张海的出场与退场,企业家道德主义时代似乎正在走向终场?

  由此引发出下一个命题,我们该不该用道德主义的标尺来评判张海?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道德主义企业家与“不讲道德”的资本玩家之间的区别在于,后者根本不在乎道德的评判。看看张海吧,面对舆论对他的评价不高,他似乎毫无所谓,答曰:商人看的是数字。

  由此我又想到在目前包括我们媒体在内,盛行着对企业家们的道德主义评判。其实在一个法治社会里,我们应该学会区分,我们既不是检察院查案,也不是道德学家动辄拷问一个人的灵魂、操守。对于一个企业家经济上的问题,诸如财富的来源上的不明,自有法律去解决。

  事实上,如果非要用道德主义的标准来质疑资本家是否具有企业家精神,是没有用的。资本的游戏规则和它的潜规则都与产业界的规则不同。

  健力宝自张海始,继而祝维沙,现在的李志达,从此处于不断“企业转会”震荡风波之中。它似乎也在预示着珠三角企业变局中正在出现一种新的征兆。

  什么叫珠三角企业,是否还像当年人们习惯的那种由当地人掌管的企业?它曾经是多年来大家津津乐道的粤商文化的核心。然而由于张海们的出现,这一切正在发生变化,事实上,从科龙变阵始,到张海入局,再到现今搅起狂澜一阵的转手风波,都让珠三角的人们必须换个眼光来看待未来的珠三角企业,可能还将不断地遭遇外来的和尚收购、再收购的事件,当然可能也仍然会遇到类似此次三水政府这种激烈的反弹。

  从更宏大的背景上理解,我情愿更多地把由张海引发的健力宝转手风波看成是珠三角十年改制的结果。

  早在十年前,珠三角地区率先喊出“改到深处是产权”,从此拉开珠三角企业改制的序幕。当然当年我们所理解的企业改制,主要还在国退民进的层面,在珠三角地区,则更多地表现为民营资本进入集体企业。但产权改革并不仅仅意味着仅仅是民营资本的介入,它其实是指资本结构的清晰和多元化。产权改革最终是达成产权清晰和产权的多样化目标。

  换句话说,产权人格化是珠三角企业体制转变的一个趋势,传统企业将不断换将易帜,将不断出现陌生的新主人,可以肯定的是,珠三角的企业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将不断地出现“城头变幻大王旗”现象。这是珠三角改制之后必然要发生的一幕,由此观之,张海可能是闯进珠三角资本市场上的一匹黑马,可能是他,掀开了珠三角十年产权改革的最后一幕。

  张海转手健力宝,尽管暴露出许多痛苦,展现出很多矛盾,但从某种意义上,它也是珠三角真正走向深层变革的一个表现。

  责任编辑:刘家昌第 1 2 3 4 5 6 页(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