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馆里的“农民教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3日09:46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通讯员蔡方鸣孙建军

  最近,在2004年全国群众文化论文颁奖暨论坛会上,象山县文化馆61岁的群文干部何旭撰写的《渔俗文化浅说》和《民间文艺与群众文化》两篇论文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45年来,农民出身的何旭从未停过笔,他写过上千篇快板、小演唱、曲艺、民间故事,60余篇关于群众文化的论文,连续12次参加全国文化研讨会,并屡次在省市及全国得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当代中国出版社、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还出版过他的《群众文化论》、《老鼠拜寿》和《野龙山传说》3本专著。

  “愈艰难,就愈要做”

  1959年7月,16岁的何旭被选调到岑晁公社文化站,整个文化站仅有他一人。农民之子与农村有着天然的情感,身处那个火热的建设年代,何旭愿以自己的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群文工作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何旭将鲁迅语“愈艰难,就愈要做”抄录下来,贴在用两块木板拼成的书桌前。白天,岑晁的农田、水利工地上活跃着何旭瘦小的身影,他背着黑板报,怀揣竹快板,宣传政策,鼓动干劲,搜集新人新事;晚上,他在昏黄的小油灯下伏案创作,将白天采集到的素材变为快板、三句半、顺口溜、小品、越剧小唱。

  1965年冬,他出席省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陈伟达和省文联主席林淡秋专门接见了他,问他发表过哪些作品,何旭说:“我写的都是快板、小演唱,能见报的不多,可老百姓都很喜欢。”陈伟达副书记鼓励他:“这才是真正的发表!”

  “直到扎出血来才肯罢休”

  农民也要有自己的文化园地。1979年,何旭在偏僻的黄避岙乡文化站自编自印一份群文期刊《心花》,费用有时不能报销,他就将自己的生活费贴进去。那一期期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心花》,在当地农民手中争相传看着。

  为筹措群文宣传经费,1982年何旭先后办起了文化纸品厂和图书销售店,当年净盈利2500元。以后他又用逐年积累的钱相继办起了电视室、图书室、宣传窗、黑板报廊、音乐演唱队、文艺创作组等。

  1983年春节前夕,乡办水泥厂急销一批福建水泥,突然给文化纸品厂下了3天加工1万只水泥袋的订单。这时全厂仅有的十几个工人都已回家过年了,为了不失去为文化站创收的良机,他把妻子和上小学的儿子叫来加班。胶水用量大,没有搅拌机,何旭就光着胳膊用手搅拌。胶水粘满了他的棉衣,浸进内衣,结成硬壳。一动,“硬壳”就擦破了皮肉。何旭一家一直干了3天3夜,终于如期完工。当他和家人一早用手拉车冒着刺骨的寒风,把水泥袋拉到水泥厂交货后,才为文化站换来300多元的加工费!

  谈及这段历史,何旭有一番肺腑之言:“不管是干哪一行,做哪件事,我都像是在皮肤里扎一枚针,直到扎出血来才肯罢休。”

  “吾将上下而求索”

  1992年,何旭被调入县文化馆,开始将他的触角伸进了群文理论这一更为广阔的领域。

  从未搞过理论工作的他再次打起背包走向第一线。他上高山、下海岛、跑码头、爬船头……就这样他的第一篇论文《渔村文化特征论》诞生了,当年就入选在河南许昌举办的全国村落文化研讨会,并一举夺得金奖。从这一年开始,他撰写论文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沿海集镇文化建设》、《转型期农村家庭负文化探析》、《渔村文化探微》等60余篇论文相继问世。其中《浅论“农民工”的文化享受》获200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社会文化”全国群众文化论文评比大奖。《试论开发区社区文化开发》还荣获全国群众文化科研成果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铜奖。

  有人曾这样评价何旭的论文:“贴近群众文化实际,又紧跟时代脚步;始终将群众文化和新时代联系在一起,探讨群众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他的文艺理论是开放在群众土壤里的一支奇葩。”

  搞群众文化也能搞出个“教授”来。从未进过正规专业院校深造的何旭通过了正高级任职资格评审,成为宁波市群文系统惟一一位研究馆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何旭已退休,但他还一如既往地奔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钟情于他一生所热爱的事业。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