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创新中做好“必修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05:4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富子梅

  不良贷款率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截至去年9月底,开发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4%,较二季度下降0.13个百分点,本息回收率连续19个季度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普华永道对开行进行外部审计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结论,对开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给予很高的评价。

  作为一家信贷总资产逾万亿元的大银行,开行的主要业务是向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点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许多贷款的期限都在10年以上,且单笔贷款金额较大。由于大额、中长期贷款的风险普遍大于短期、小额贷款风险,因此,开行“贷长”和“贷大”的风险状况一直令人关注。

  来自开行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自1998年以来,开行的中长期贷款项目就进入了还本付息高峰期。截至2004年6月底,开行贷款30%的项目已经还款结束并清户,处在还款期的1272个中长期贷款项目中的绝大多数目前还款正常,其中进入还本期的项目占54%;在已归还的本息额中,还本比例占68%。这表明,开行的中长期信贷风险基本处于锁定状态。

  由于贷款集中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开行的风险状况与宏观经济走势联系紧密。近年来,开行有效地防止了贷款流向重复建设高发领域,从1998年至今,开行共谢绝大型贷款项目近百个,主要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的钢铁、水泥、玻璃、纺织等行业。截至2004年6月底,开行在上述行业的贷款份额已从1998年的24%下降到0.2%。经过几年的调整,开行从以前支持的30多个行业逐步集中到“两基一支”领域中的重大瓶颈行业,如电力、公路、铁路、石油石化、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退出市场开发较成熟的行业。开行在贷款投向中还注重调整区域结构,目前在东、中、西部的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51.54%、25.26%、23.20%,结构比较合理,为有效控制风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风险管理方式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必修课”。开行通过三次信贷改革以及运行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业务推动、风险控制、稽核监督”三线并行的业务运行体制,形成了一套以信用建设为中心、全面覆盖资产负债各项业务、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风险控制机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借鉴和采用国际先进手段,是开行近年来风险管理水平得以迅速提升的重要原因。2003年,开行基于国际先进银行的通行方法、技术、标准,制定了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国际达标指南,并作为国内惟一一家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参加了巴塞尔委员会组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次定量影响测算工作。为了有效识别并控制风险,开行投入大量精力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2003年,开行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三大风险,建立起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可以说,在按照国际先进银行惯例进行风险管理方面,开行已经走在了国内同业的前列。

  把资本市场的原理引入信贷领域,堪称开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一大创新。2001年,开行借鉴资本市场的原理和经验,实行“项目评审电子路演制度”,大大加强了贷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化,弥补了少数决策者支配大额资金这一银行业的固有缺陷。对每一个具体的贷款项目而言,要获得开行贷款,必须经过这样几道风险防范“屏障”。首先,通过项目筛选机制,只有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才能进入储备库;其次,在评审阶段,实施信用评审与贷款评审的二元评审体系,通过信用评级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和风险限额,贷款评审在风险限额内决策贷款。实行公开透明的独立委员路演审议制度,随机从100多位独立委员中选择部分独立委员进行客户信用评级、项目贷款路演审议,只要有30%的独立委员不同意,就不会通过。如此严格审查之后,还有常设的信用评级委员会和贷款委员会的审议,共同构成了风险防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程序。

  强化贷后管理、严格监控下游风险,是开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开行将贷后管理前移到分行,不断推进贷后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电子化和规范化。例如,开行要求信贷员至少每个季度要对每笔贷款进行重新评级,以加强对信贷资金使用的监管。同时,加强合同管理和抵(质)押物管理,统一各类业务的框架合同文本,对贷款抵(质)押物每季度进行一次质量分类,动态评估抵(质)押物的真实价值。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04日 第十四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