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琼剧方言土语生珠玉(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10:31 海南日报
  编者按:“凤梅垂老又红梅,舞妙歌清几俊材。文秀不堪人盗盏,茂芳偏遇狗衔钗。方言土语生珠玉,古调新声入剪裁。老辈耕耘新辈继,海南应有百花开。”

  这是1957年5月30日,中国著名戏剧家田汉吟咏琼剧的一首诗。作为流传300余年的古老剧种,琼剧在海南和东南亚广大人民群众中影响广泛,每逢节日或“公期”,某村某镇如能“绑”来一台大戏,是对一镇一村群众最好的节日犒赏,也是足以夸耀自身、羡煞邻村的举措。

  令人眼花缭乱的剧目中,《张文秀》、《红叶题诗》、《搜书院》、《秦香莲》等,数百年来不知滋润了多少戏迷。走进琼剧大观园,接触的史料愈多,从老艺人口中记录的“古”越多,便愈发对梨园琼花心生景仰。

  今天,海南还有多少的年轻人了解琼剧、关心琼剧、热爱琼剧?琼剧如何才能重新走向辉煌?从本期开始,本版将连续刊发特别策划的“海之南·琼剧系列”,以期让更多人们认识这枝绚丽多姿的南国梨园奇葩。

  我们也期待着看到读者收藏的古老藏品,期待着聆听读者与琼剧结缘的故事。热线电话:66810555。
琼剧方言土语生珠玉(组图)
海口老戏迷期待每周末在海口公园上演的“斋”。

  每逢周六周日,在海口市人民公园一角,总有半专业半业余的琼剧演员们,在铺着一张旧布的“舞台”上演绎着《春水浇桃花》、《刁蛮公主》、《张文秀》、《梁祝》……

  场地、布景、化妆都是简陋的,但台上的悲伤与逗乐,总能让台下以老头老太为主的观众同染悲喜。

  百米之外,车来车往,商铺林立。方言古调的琼剧,似乎和都市繁华搭不上界。但它就这样年复一年顽强地在现代都市的一隅回响。

  而只要你有兴趣,你还可以到海口大致坡镇,去感受数十家民营戏班竞争演出市场的壮观景象,去感受独特的方言古调,听才子佳人、看楼台池苑。

  300多年前,或许,更早以前,海岛上的祖先们和外来的商贾移民们,也曾倾听过类似的方言土语南腔古调……
琼剧方言土语生珠玉(组图)
海南琼剧团赴狮城访问,大受欢迎。蒙钟德 摄

  一部琼剧的形成史,几乎就是海岛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融史

  海南开始出现曲艺形式的活动,《中国戏曲志·海南卷》认为是在元代。而琼剧的产生,实际根植于海岛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沃土中。

  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立珠崖、儋耳二郡开始,所谓“南荒”的海南,开始迎来一拨又一拨的南迁者,这些人要么倾心于海南岛丰富的珍珠、玳瑁,从事经商贸易活动;要么是为了避难或谋生而南迁。

  明代海南大才子丘浚在《南海奇甸赋·序》中写道:“……魏晋以后,中原多故,衣冠之族,或官或商,或迁或戍,纷纷日来,繁庐托处,薰染进化,岁异而月不同;世变风移,久假而客反为主……”真实记载了海岛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融景象。

  中原移民入琼,在传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同时,也传播了源远流长璀璨夺目的中原文化,促使海南的文化教育、歌舞娱乐勃兴。至北宋时,歌舞活动已盛行,苏东坡就常听到“夷声彻夜不息”,看到“溪边自有舞雩风”。

  当时,在海南岛东部、北部,人们喜欢“习琴弦箫笙,为茶余酒后消遣”,椰子树下槟榔丛中的自娱自乐,最终演变成为人们熟知的海南八音(由弦、琴、笛、管、箫、鼓、锣、钹等八件乐器演奏而得名)。

  据《中国戏曲志·海南卷》载,到元代,由大陆被派遣来琼的军政人员,随军带来原在元朝大都(今北京)勾栏里演唱的歌伎,在官府、兵营演出曲艺,供大家消遣。木偶戏也从潮州传入海南。歌舞和各种乐器的流行与发展,使得生长在海岛上操着多种乡音的人们,有了更多愉悦身心的选择。

  此时的海南,口音繁杂的人群中,流播着山歌、民舞、斋乐斋舞(唐宋时期佛、道士表演的伴奏音乐和驱鬼舞蹈)、杖头傀儡戏(木偶戏)、勾栏歌伎演唱等诸多表演和活动形式,为土戏的诞生作了必要的艺术铺垫。
琼剧方言土语生珠玉(组图)
琼剧舞美灯光增添许多现代元素。

  杂糅闽广潮诸剧腔调,以海南方言土语演唱,渐成琼剧

  明朝初年,杂剧随洪武军传入。军队实行卫所制,士兵称为军弁,官衙兵营内演戏,由军弁扮演,故俗称为“军戏”。闽、广戏其后也随客商传入。遇有节日、祭祀等活动,离乡万里的客商们便会集资聘请家乡戏班前来演出,往往通宵达旦。

  早期传入海南的闽剧班社,有事迹可考的是明天启至崇祯年间(1621-1644)来琼的“老三春班”。该班初住海口,后到各市县旅演,部分艺人留居海南。随着闽、广剧的传入,教戏活动渐兴。明万历以后,我国戏曲出现大变迁,北杂剧日渐衰微,而南戏发展迅速。到明嘉靖年间,南戏声腔空前发展。

  因为闽南语和海南话有许多发音近似,在闽、广剧的流播过程中,逐渐有演员、戏迷交错使用海南方言演唱,这实际上有点类似于今天有人在卡拉OK厅里用海南方言演唱普通话歌曲。艺人们在演出实践中又吸收了一些民歌杂调、歌舞八音、道乐佛曲,借鉴了木偶戏的一些表现形式,终于在明末清初发展成为海南地方土戏。

  民国学者陈铭枢著《海南岛志》上描述:“清康乾间,土剧班最盛行,浸淫全岛。妇孺老少,几无不识唱土戏。……至其腔调,初唯用潮音。其后,代有变易,杂以闽广歌曲,表演唱工。”老艺人们则说,土戏的远祖是宗教戏,近祖是闽、广、潮剧混合种。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本土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没有外来剧种的呼啸而至,就绝难诞生土戏。说它是本土文化和外来剧种杂糅的产物,似不为过。

  在历史发展中,“土戏”有了许多名称,比如海口、琼山一带习惯称“斋”,清末民初又称“海南戏”。因为其形成于古称琼州的琼山,一些华侨称之为“琼州戏”或“琼音”。解放前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逐渐有人称它为“琼剧”,但真正定名,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如今琼剧戏迷遍及东南亚,许多人难以理解。其实早在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琼剧班社就已经赴越南西贡演出,清咸丰至同治年间,大量琼剧艺人频频出访演出,琼剧的种子,从此深埋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文莱等地琼籍华裔心中,代代相传,至今不衰。

  清末民初,琼剧唱腔和行当日趋丰富成熟,岛内出现大量戏班

  从来没有人否认琼剧唱腔的丰富多变。它的中板、迭板、数字板、苦叹板、曲牌,有人说源自弋阳腔,同梨园戏、潮剧、正音戏有渊源关系;有人说其中有“师傅公斋”(道坛戏)的影子;有人说它的主要唱腔中板有民间歌谣的味道;甚至有早期木偶戏唱腔的影响……

  不管怎样,伴随着大清帝国的江山稳固,康乾盛世的歌舞升平,土戏的演出活动日渐频繁。清康熙二十六年,海口市北门外的江张二公祠就已建起戏台。《琼山县志》(乾隆二十年<1755>续修本)载:“正月下浣,乡民竞抬本境之神,以与邻村所祀者相会,刲羊击豕,聚会饮酒,唱演土戏。”这与今日之春节前后琼剧演出场景相较,几无二致。

  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土戏上演的剧目主要有《琵琶记》、《白兔记》、《浣纱记》、《双钉记》等文戏,《窦娥冤》、《玉堂春》、《苏秦辱嫂》等传统戏,及《秦琼卖马》、《三英战吕布》等武戏。文戏脚本,多由闽南、粤东一带艺人带入,并由其手抄传授;武戏干脆就没有脚本,只有提纲,由演员“自由发挥”。

  曾任广东琼剧院(省琼剧院前身)副院长的钟少彪说,解放前的土戏,有许多就是“提纲戏”。有些艺人在唱戏时为了押韵,甚至编出逻辑混乱的唱词,比如“兄妹双双游江河,见人划船那边坡”。坡上岂能划船?
琼剧方言土语生珠玉(组图)
  清咸丰至民国初年,琼剧在唱腔上继续吸取兄弟剧种的营养,行当也日趋丰富与成熟。早期琼剧行当以生、旦、净、丑为主,末脚由生或净赶场兼演,后末脚从生、净行中脱离而自立门户。

  琼剧惯见幽默诙谐戏文、插科打诨场景,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花生”(恶少、纨绔子弟一类)和“杂脚”,《张文秀》、《乌鸦戏凤》等戏,都有“花生”、“杂脚”的精彩表演。

  演出的逐渐增多,促使琼剧戏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较出名的如咸丰、同治年间的嘉乐班、泰昌班、庆寿堂班,光绪至民国初年的福堂班、东安利班、万年春班。在海口、琼山、定安、琼海等地,还出现了大量的“科班教练馆”,其功能等同于琼剧学校。咸丰至光绪年间,府城“鼓城楼木刻承印社”刻印了大量的土戏剧本出售,并远销东南亚各地。《张文秀》、《红叶题诗》、《搜书院》等名戏,此时均已演出。

  宣统年间,琼剧名伶郭庆生将文戏改演提纲戏后,艺人竞相争演新戏,各个戏班都配备了“开戏师爷”,新剧目层出不穷。为抢新戏上演,艺人争相猎奇,滥编滥演提纲戏成风,有些唱词粗俗不堪,为知识界人士所不齿。提纲戏的盛行,也使一些文戏脚本从此失传。

  “提纲戏”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解放后。不过,上世纪初期,也有艺人逆提纲戏潮流,致力于琼剧剧本编写。人称“写戏祖师爷”的吴发凤,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他也是“文明戏”开创者之一。直到现在,都有人感到不可思议:出身文昌乡野,只受过私塾教育的吴发凤,在那样时局动荡、生计不稳的岁月,以什么样的意志,完成了121台戏的创作、移植和改编?

  海南岛解放,琼剧的春天来临。1962年,电影《红叶题诗》书写琼剧巅峰一页

  1950年4月海南岛解放,琼剧艺人们迎来了新的生活。尽管他们依旧在别人编织的故事里,流淌着自己的泪水,但新社会的主人翁地位,让旧社会饱受轻视的艺人们洋溢着创作和表演的冲动。

  1953年,海南开展改戏、改人、改制运动,废除班主制,努力革除“提纲戏”陋习,进行职业剧团登记。1956年,广东琼剧团在广州成立。1959年改组扩建成广东琼剧院,同时进行全区剧团整编,成立各市县琼剧团。1960年初创办海南艺术学校(后改名海南琼剧学校,今省艺校),琼剧舞台面目为之一新。艺人们一方面积极排演中央推荐的优秀剧目;另一方面挖掘整理演出优秀传统剧目。《张文秀》、《红叶题诗》、《搜书院》、《狗衔金钗》、《乌鸦戏凤》等经典剧目,均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剧本。
琼剧方言土语生珠玉(组图)
琼剧下乡让群众欢喜不已。

  1957年5月15日晚,参加广东潮、琼、汉赴京汇报演出的琼剧代表队,在北京怀仁堂演出《张文秀》选段“偷包袱”,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0年1月,周恩来及夫人邓颖超来琼视察工作,观看了《红叶题诗》和《搜书院》。当年4月,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红叶题诗》剧组赴京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演出。1962年5月,著名剧作家田汉和夫人在琼期间,为琼剧《红叶题诗》脚本修改润色。

  1962年6月,琼剧史上第一部电影《红叶题诗》开拍,经田汉润色加工的剧本,如今看来,其艺术成就依然是最高的。该片主演王英蓉透露了一个细节,电影拍摄时“三年自然灾害”刚过,海南区党委甚至动用过飞机,为剧组空运食品。

  然而,琼剧的春天来临不久,“文革”风暴就悄然而至,所有古装戏、“文明戏”一律停演,许多剧本、道具被焚毁,许多艺人被下放海南枫木“五七干校”,从事喂牛种田砍树劳动,仍在戏院的一些艺人,多半只能栖身“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躲避政治风暴。尽管后来琼剧也移植了“八个革命样板戏”,但总的来说,琼剧舞台依旧花木凋零。

  “文革”结束后,琼剧演出复苏。老艺人王英蓉、梁家樑还记得,当年恢复演出《张文秀》,海口戏院连演20场爆满;下乡到昌江石碌演出《张文秀》,也是连演15场,最多时观众达上万人。各剧团演出空前繁荣,赴东南亚演出活动也开始恢复。

  从解放前夕到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琼剧界名家辈出。艺人包括:郑长和、谭歧彩、王凤梅、韩文华、陈乐元、郭远志、王广花、王黄文、李长城、林道修、陈华、红梅、陈育明、梁家樑、王英蓉、谭飞飞、李桂琴等;编剧有石萍、戈铁、陈鹤亭等;导演有范仁俊、杜家杰等;音乐有李永盛、何名科等。

  如今这些艺人虽然多半作古,但看过他们戏的广大戏迷,又有谁能忘得了陈华演绎的张文秀、文东和,红梅演绎的祝英台、紫莺,“海南梅兰芳”林道修演绎的秦香莲?

  1986年后,歌舞厅、“卡拉OK”、电子游戏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电视逐步普及,看电影也不是难事。娱乐的多元化,致使琼剧日渐被观众(特别是城市观众)疏远。1987年,广东琼剧院三个演出团演出不足百场,屯昌、昌江、文昌等县剧团先后解散。古老的琼剧面临着重重危机。

  建省后,琼剧演出得以缓慢复苏,但演出市场仍不景气。包括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在内的历任省领导,曾多次赴省琼剧院调研,对琼剧的发展倾注了高度的热情。建省至今,琼剧诞生的代表剧目包括《青梅记》、《苏东坡在海南》、《鉴真大和尚传奇》等,其中《苏东坡在海南》获文华新剧目奖。

  2003年,面对民营剧团的包围,省琼剧院请来话剧导演阿丁,排演无场次现代琼剧《找不着北》,尝试在表现形式上积极创新。2004年初,阿丁执导《鉴真大和尚传奇》,并尝试进行市场化运作。

  2004年12月13日,记者到省琼剧院采访时,院长梁振东拉着记者,看了即将竣工的“海南戏院”和大排练厅,聆听了即将成立的省民族乐团的演奏,一脸高兴。这些都是省琼剧院盼了多年的事。这似乎预示着琼剧这株梨园古树,将迸出一些新绿……

  作者:陈成智

  (来源:海南日报)

 【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