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各有所爱(经济漫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5日05:4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晓眷

  前几天,南京的一个同学打来电话抱怨没地方买菜了。我笑她虽在外企工作,可偌大的一个南京城,那么多家菜市场还能没有买菜的地儿?她诉苦,平时经常要加班,本来单位旁边有一家生鲜超市,即使下班晚点儿也买得到菜,还省却了在菜市场里和菜贩们讨价还价的麻烦,以及踮着脚尖跳污水坑的尴尬。可那家超市前些日子关门了,于是她又开始为买菜发愁了。

  她的抱怨让我想起了一位阿姨的“难处”。阿姨家住苏州,退休在家,正在为小区旁边的农贸市场要改建超市而心烦。每天去农贸市场逛逛,既经济实惠地解决了一家的吃饭问题,又打发了空闲时间。以后到哪去找这两全其美的好事。

  一个留恋生鲜超市,一个难舍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和农贸市场,难道还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事吗?

  从地摊初级农产品到经过初加工的货架菜,从讨价还价的嘈杂和混乱到有条有理的自选,从菜一出手就什么都不管到凭借票据可以追溯产品质量,生鲜超市的出现无疑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把传统的农贸市场改造成具有现代经营模式的超市,对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也是一种有益尝试。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农产品进超市在各地却频亮红灯。苏州首家“农改超”败走麦城,南京8家生鲜超市全军覆没,杭州、厦门、南昌等地的不少生鲜超市也纷纷落马……农产品进超市遭遇寒流。

  生鲜超市为何“短命”?有专家说部分原因在于有些城市操之过急,大有把农产品进超市推进成一种“运动”的势头,忽略了自己是否拥有现代化的物流配送系统和高度成熟的农业产业化链条,是否具备了让农贸市场全面撤退的条件。

  但说到底,还是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老百姓的购买力决定了他们的消费方式。农副产品一进超市,价格就比农贸市场高出50%以上,有的甚至翻番。在当前的经济水平下,这种价格似乎只有少数高收入的消费者才能承受。现阶段,在价格和购物环境的取舍上,大多数消费者还是倾向前者。

  看来,生鲜超市和农贸市场还真是各有所爱,二者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会共生共存,满足各自不同的消费群体。只有当老百姓的钱包普遍鼓起来,有能力为超市优雅的环境、标准化的包装等“买单”的时候,农贸市场才会被淘汰出局。但那也是经济发展、市场充分发育和消费者选择的产物,而不是政府部门人为干预或投资者盲目决策的结果。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05日 第六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