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常昊期待改写历史(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5日05:4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常昊期待改写历史(组图)
本报记者 李长云

  常昊之痛:

  六次与世界冠军失之交臂

  第二届丰田杯世界围棋王座战的三番棋决战将于1月5日、7日和8日在日本的名古屋举行,中国棋手常昊九段将迎战韩国棋手李世石九段,这也是常昊第二次冲击丰田杯赛王座。两年前,在首届丰田杯决赛中,常昊中盘不敌韩国的李昌镐,与世界冠军失之交臂。

  29岁的常昊在自己的围棋职业生涯中可谓战绩辉煌,夺得了几乎所有的国内围棋赛事的冠军头衔,但连续6次与世界冠军擦肩而过的痛苦经历也着实让他苦不堪言。而韩国棋手李世石虽然小常昊7岁,但在近两年的世界围棋大赛春风得意,已有4个世界冠军在身。虽然李世石4个世界冠军的光芒远远盖过常昊,但两人在此前的5次重大国际比赛交手中,常昊以4∶1暂时处于上风。常昊能够在本次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战胜众多世界高手闯入决赛,说明其目前的实力和状态仍非同一般。

  冠军之争:

  厚实与力战棋风的碰撞

  常昊与李世石的对决从棋风上看,是两种风格的碰撞和对抗。韩国围棋历来属于那种非常务实的力战型棋风,而李世石则是韩国年轻棋手杰出的代表人物,其犀利、擅长攻击、行棋速度极快的棋风,曾给行棋速度相对较慢的厚实型棋手造成过很大压力,并以此取得过4次世界冠军的辉煌战绩。中国的年轻厚实派棋手还是比较憷韩国棋手这种棋风的,这也是中国棋手在以往的世界大赛中屡屡负于韩国棋手的重要原因。不过,中国棋手、特别是年轻棋手已经从不断的失败中逐渐悟出了应对的办法。

  常昊与李世石之战,就双方的比赛风格而言,常昊在比赛中大局观好,且踏实、沉稳,很少出现重大错误,并能很好地抓住对方的漏洞猛击而取胜。而李世石则是一个很情绪化的棋手,棋下疯了,谁都能赢,而一旦下不顺时,不仅经常输棋,且输得一塌糊涂。他去年末与古力三星杯半决赛的第二盘,中午封盘前就败下阵来,这在世界大赛中是极为罕见的。

  胜负之决:

  心理因素至关重要

  常昊与李世石之战,就双方的棋力和比赛经验而言,李世石的棋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而常昊大赛经验丰富。此消彼长,两人交锋极有可能成为一场心理因素占主导的较量。

  围棋这个竞技项目,心理因素极为重要。虽然连续6次与世界冠军擦肩而过,让常昊经历了长久的低迷期。但所幸没有被失败打倒,他从去年开始重新找回状态,并接连闯进了应氏杯和丰田杯两个世界围棋大赛的决赛。应氏杯决赛第一局,常昊因求稳而痛失好局。但这次心理淬火,使常昊终于回到“平常心”的境界上来。他在第二局里,下得非常主动、漂亮,仅179手就干脆利落地结束战斗。

  韩国围棋在近些年的世界大赛中可谓压倒一切,取得了80%以上的冠军。而以往每当中国棋手在世界大赛中与世界冠军失之交臂时,包括陈祖德、华以刚等在内的中国围棋前辈和棋手一致的看法是:中韩围棋的实力差距就在毫厘之间,而中国年轻棋手的整体实力则明显强于韩国,离夺取世界冠军只差一层窗户纸。

  客观地讲,包括常昊在内的许多中国年轻棋手,都已具备了夺取世界冠军的实力,也有多人多次闯入世界围棋大赛的决赛,但却为何屡屡与世界冠军失之交臂,其差距不仅在实力,更在心理。虽然出征前谁都非常低调,但仍无法掩饰谁都想第一个夺得世界冠军,在同时代棋手中充当领军人物的内心。微妙的心理作用必然会反映到比赛中,以致影响了比赛的正常发挥,这也是许多中国年轻棋手为何在世界大赛决赛中屡屡败给平时常战胜的对手的原因。只有从多方面找原因,从多方面努力,中国围棋才有赶超韩国围棋的那一天。

  常昊李世石近期战绩对比(链接)

  常昊:2004年,常昊在国际比赛中共下了16盘棋,12胜4负。在获胜的12盘胜局中,他先后战胜了刘昌赫、宋泰坤、崔哲瀚、孔杰等强劲对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应氏杯和丰田杯两大比赛中,9胜2负,胜率高达82%,风头之劲无人能及。

  李世石:2004年,李世石在国际比赛中对中国棋手的总成绩是11胜4负,胜率高达73%,俨然已取代李昌镐成为中国棋手国际赛场上的头号对手。十分巧合的是,李世石在2004年除了CSK杯团体赛之外,在其余所有国际比赛中,战胜的对手均为中国棋手,他也是中国棋手最想赢的人。

  常昊(左)与李世石比赛资料照片。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05日 第十二版)
常昊期待改写历史(组图)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