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视点回眸2004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欣喜色彩的一些改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5日08:16 水母网

  编者按:虽然新年前后连续有雪来兮,我们却仍然身处于暖冬之中。暖冬现象是一种积累的破坏渐变而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很严峻的也许很远,很惬意的却很近。而在暖冬里,人们不必畏于瑟瑟寒冷,不必将美丽包裹得厚厚实实,更不必担心天寒地冻所带来的种种不便了。

  所以,从情感的色彩来说,暖冬是一种不错的自然现象,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好心情。

  这种心境是一种源于自然的感受。我们在这里所要概括的却是一种人为的———因为政治的、政策的或经济的、人文的等等方面的某些改变———给我们带来的心境的改变,这种改变其实也是五彩生活中的一种真色,这种色彩展示出令人难以忘怀的同一种表情。

  2004年有许多的改变不能不被提及,因为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欣喜的色彩。我们生活其中,我们因此感受更多。比如,药价下降,给百姓带来的是医治疾患时的释负;户籍改革,将城市的门槛往下再削一块,使农民不用做“高抬腿”的动作就可以走进城市;国家对欠薪行为的政策规定,使外来务工人员有了“劳者获酬”的保护伞,他们不必像以往一样拿一张空头支票回家过年了……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在2004年受益于这些改变的他们或我们的内心被温暖的阳光晒着,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是那么的惬意、舒畅。

  但愿在2005年我们会在更多的时间里拥有更多的这种不错的心境。

  民工的笑脸

  翻开2004年的报纸,你会发现“民工话题”依然是代表了媒体更多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的一个高频词。令人欣喜的是,以前与民工相联系的“民工欠薪”“子女入学”“恶劣的生活工作条件”等一系列问题类的语汇,在2004年因这些问题的一个个被解决而一次次走进媒体的视野,于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民工的笑脸。

  1月12日,在汽车站,冒雪踏上返程路的民工们走进记者的镜头。一位来自曲阜的农民工的笑脸成为当天报纸的主打照片。他们高兴,是因为“回乡前都足额拿到了工资”。我们记得,2003年由农妇熊德明引发的一场以关注民工欠薪问题的全国行动,在当年年底一时成为媒体的焦点。这种关注在2004年的报媒上仍然延伸着,解决欠薪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从主管部门的行动、到清欠办的成立,再到一步步走向防止欠薪制度建立的层面,本报记录了解决民工欠薪问题上的每一个进步。

  1月29日,猴年春节刚过,大批民工怀揣美好的希望涌进威海。在汽车站、火车站、港口码头,那些身背行李包的身影,那些五颜六色的衣服,那些相同的渴望的眼神,随着当天的报纸,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底。

  2004年,民工的笑脸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新闻视野。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外来务工人员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时,他们笑了;当我市在劳动培训、劳动监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加强了对企业招用农民工的管理,使各企业像对待城镇工一样,让农民工享受到应得的待遇时,他们笑了;当各级组织和企业也将对民工精神生活和吃住条件的关爱纳入工作之中时,他们笑了;当2004年的3月,我市8个部门联合出台文件,规定在秋季新学期开学时,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的借读费时,这些流动的“花朵”们笑了……

  民工们的这一张张笑脸,作为一种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见证,被永远定格在美好的2004。

  农民的喜悦

  曾几何时,在普通老百姓眼里,户口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可以影响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都影响到人们的婚姻大事。一个城镇户口承载了多少内容。

  而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威海人终于不必再为“农业户口”还是“非农业户口”而烦恼了。

  年初的喜悦首先来自公安机关出台的“新6条”改革措施,吹响了威海2004年户籍制度改革的号角。这6条改革措施的中心议题是,放宽中心市区准入条件,放开三市及中心镇迁移限制。对在威海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农民工来说,这无疑是2004的新年伊始收到的最好“礼物”。

  2月1日,当这6条改革措施实施时,有人高兴地说,这标志着威海户籍制度在经历45年冰冻后,终于露出“笑脸”!我们知道,户口的作用与它曾被赋予的很多功能有关:195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与1955年出台的《市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以及后来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将户口与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社会福利等公民的权益挂起了钩。在这6条改革措施出台之前,威海户籍制度根据城市发展需要,虽然已经过多次“微调”,但主要是有利于城市人才和资金的引进,普通人在户籍改革中受益不太大。而“新6条”让更多农民有机会变为“市民”。

  “新6条”的实施,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美好的春天正在向人们走来。在经历了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之后,我们的城市及其依附于其上的城市户口,终于向聚集在这座城市的普通人敞开了温暖的怀抱。人们开始期待着有一天,威海能向所有生活工作其中的人们敞开怀抱,所有在威海生活与工作的异乡人都能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园,从中找到归属感,并尽早地融入到我们的城市之中!但是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份喜悦来得是如此之快!户籍制度作为城乡之间的藩篱竟然就在2004年10月1日就被彻底打破了!

  从2004年10月1日起,威海在全市范围内取消了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按照常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统一登记为威海市居民户口。农村人口在城镇登记常住户口后,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

  从此时起,“农转非”成了历史名词,威海市公安局“农转非”户口专用章亦自行废弃。

  其实,从社会历史进程的角度,我们应该把这枚从此废弃的公章,作为文物永远保存,记录下我们曾经迈出的这给多少人带来福音、标志着社会文明进步、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的一大步!尽管目前还仅仅是实现了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还没有完全取消目前在土地、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优抚等方面,对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的不同政策,近半个世纪两种不同户口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裂痕暂时还没有完全弥合,但是我们相信,2004年我们已经扬起了户籍改革的航帆,并已踏上了新的航程,美好的彼岸就在眼前!

  获助者的欢欣

  这是在世界助残日的捐赠轮椅仪式上,200名残疾人和200余名青年志愿者在一起的身影。有了他们,背景中的城市显得更美丽。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参加奉献爱心的志愿行动,也是接受爱心教育。”2004年的威海,可谓爱心如潮,像这样关心弱势群体的公益性活动此起彼伏。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爱心救助活动,共同汇成了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5月,一场旨在救助特困职工、贫困学生、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慈心一日捐”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前后共有1200多个单位、16万余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慷慨解囊,个人捐出1天的收入,企业捐出1天的利润,个体户捐出1天的盈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汇集了614万余元的救助金。这笔募集到的资金由民政部门统一接受和管理,专门用于救助灾民、特困职工、贫困大学生、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7月,来自“慈心一日捐”的首批15万元慈善救助金就发放到了300名贫困生手中。此后,全市先后又有100名特困高考新生,受益于“慈心一日捐”而得以继续学业。

  而首家慈善救助超市———环翠区阳光救助超市的启用,则是2004年爱在威海的又一新曲。那些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物品,以及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的现金和政府从“慈善基金”中拨付的部分资金采购的物品,是超市救助货物的来源。所有享受低保的对象,均可申请领取救助超市的生活必需品。目前“爱心超市”这种救助方式已开始在我市全面推广,我市的低保对象得以享受到温暖阳光的普照。

  2004年,以报媒为载体倡导的各种爱心救助活动,更成为爱心大合唱的最强音。对报媒的每一次呼吁,市民们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使一个又一个无助者变得有信心有力量,给一个又一个绝望中的人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心大合唱的同时,现实也正在呼唤着制度层面的爱心建设,呼唤着爱心救助体系的完善。令我们欣喜的是,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中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的方针,将其纳入到政府的施政计划之中。并随后印发了《威海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医疗、教育、住房救助暂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意见》两个文件。明确从2005年1月1日起,我市城乡低保对象享受医疗、教育、住房“三项救助”将成制度。五保供养经费由原来的村集体负担为主,改为由市、县、镇村三级负担。这标志着我市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从而为城乡贫困居民筑起一道真正的“保障线”。

  一次次的爱心活动,让我们感动;救助制度体系的完善,让我们欣慰。走过2004的我们,似乎应该对爱心有更高层次的思考!

  这是一个典型的爱心镜头:一位企业家慷慨解囊资助贫困学童,受资助的学童感恩戴德地与之拍照留念。

  不错,这是一个值得大力宣扬的善举,但我们是否考虑到,这种“善举”在给予的同时是否会因为施与者的优越感而使受益者被刺伤!我们不是指责这些善举,相反我真的为他们的奉献而鼓掌!只是希望这种关爱能否换一种方式———悄悄地把爱心奉献出去,让这份浓浓的爱悄然无声,滋养人性,净化和美化社会。

  更令人慰藉的是,在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各个环节中,要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实行人性化关爱,要强化对救助对象平等公民身份的尊重。”相信,有了这样一个基础,迈入2005年威海社会定能更加和谐和稳定。

  “新医疗”的慰藉

  这是记者在羊亭镇卫生院捕捉到的一位农民喜尝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甜果的镜头。看,提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这位老人乐得合不拢嘴。

  随着“赤脚医生”消退为遥远的回忆,依托于原来农村集体经济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基本上名存实亡。“小病等,大病拖”,是多年来农民看病难的真实写照。

  2004年在威海迅速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旨在增强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解决农村中因病致贫、返贫的各种问题。

  所谓的“新”,是指与以往的农村合作医疗相比,新制度采取的是互助共济的方式,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们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旦有家庭成员生病住院,可以按比例报销医药费。

  人们在渴望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有效解决农民患大病无力就诊问题。在我们的新闻中,我们记录了农民们对这一新制度的渴望和热情。但是我们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一方面,作为试点地区,我们提前享受着这一新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在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着实践中的问题。我们盼望着所有的农民们都能真正享有“小病不出镇,大病有保障”的理想。

  其实不仅是在农村,在城市里,虽然很多人享受着医疗保险,但是药费贵,现行医疗体制下衍生的种种弊端如“以药养医”等所带来的繁恼一样困扰着城里人。2004年,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这些顽疾也正在逐步得以根除。

  药价太高,一直是人民群众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为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势头,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从1997年开始,我市就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药品招标采购工作。2月初,市物价局向社会公布了第六期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标的813个药品价格下调后的临时零售价格,让去医院或药店买药的市民,切身感受到了药品降价带来的实惠。

  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价格偏低,是导致“以药养医”等弊端的主要原因。我市在规范调整医疗收费项目的同时,还伴以药品降价和大型设备检查降价的让利空间,充分考虑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承受能力。2004年的威海市民切实感受到,“病有所医”的理想正在一步步地得以实现。

  人生最美夕阳乐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随着社会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农民家庭养老功能的进一步弱化,农民的养老开始成为困扰农村发展与稳定的重要问题。本报在2004年对养老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年初就以《停发五保待遇为哪般》《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为题先后推出四篇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连续报道,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随着家庭结构的发展变化,家庭养老面临冲击,而社会养老体系又有待建立与完善,再加上目前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使农民养老面临许多难题。本来农村中的“五保供养”主要是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扶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但是随着农村不再收取“三提五统”,在很多农村连延续几十年的“五保供养”都难以为继。

  如何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开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虽然国家早已明确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保障全体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但是长期以来,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享受养老保障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走过2004年,我们不断听到了这样可喜的消息:在我市许多农村,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开始得到一定的补偿,作为农民的养老保障。这为更好地解决好失地农民养老问题开了一个好头。

  特别是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意见》,直面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三提五统”后,原单纯依托农村集体的五保供养机制受到冲击的现实。提出了两个转变:由过去的集中、分散供养相结合,转变为以集中供养为主;由以前的村集体全部负担五保供养经费和实物,转变为五保供养经费由市、县、镇村三级财政全部承担。并明确规定,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2100元,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1300元。

  老有所养是先贤对梦想中“大同”社会描摹的一个美好社会图景。一个社会对老人的制度性关爱比单纯感情上的敬老爱老更重要。走过2004,我们对农村养老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保卫家园的乐观

  这是一张摄于三角花园,一名市政工人意外地在积水中捞起一条大鲤鱼的镜头。

  那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汛情。2004年8月4日至6日,特大暴雨袭击我市,三天之内市区降雨量达到347毫米,为1952年以来的历史最高。一时间,天空暴雨瓢泼,地面洪流滚滚。不少路段积水,房屋被毁,路基被冲,山体滑坡,许多地方成了一片汪洋……面对地级威海市成立以来首次遭遇到的灾害天气,本报记者分路出动,用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记录了灾害面前的城市景象。

  透过那么多的稿件和照片,我们仿佛再次看到了灾害面前我市干部群众众志成城的感人场面。然而在经历了这场暴雨之后,我们发现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竟还是这张路上捞鱼的有趣镜头。在乐观情绪的背后,既有一份来自城市的自信,更是一种来自城市的自豪,或许,在这张照片的背后,还有更多尚需仔细体味的东西。

  这次暴雨灾害是对城市功能的一次严峻考验。汛情面前,市委、市政府指挥若定,科学调度,各级各部门、驻威部队官兵和广大人民群众快速反应,全市上下戮力同心,使损失降到了最低,使城市功能在最短时间内得以恢复。

  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正是在暴雨中,广大干部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感人精神,才在洪水面前形成一道坚强的屏障。暴雨中,为了群众的安危,市政工人手扯标志绳一字排开,看护一个个打开的雨水井盖,构成了雨中滨城一道独特的风景;急流积水中,交巡分局的300名民警镇定自若地指挥交通,维护秩序;在没膝的深水中,执勤民警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维护着城市的安定,也接受着风雨的洗礼……8月5日晚8时至6日清晨,共接报警求助电话1200次,出动警力2300人次,车辆1600台次,救助危难群众300余人,抢救被洪水围困的车辆150多台,帮助300余户房屋过水的居民排除险情。

  暴雨中,米威供水管道发生破裂,抢修,抢修,抢修!桃威铁路115公里处路桥桥基被暴雨冲毁,抢险,抢险,抢险!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驻威部队、边防干警、消防官兵挺身而出,在风雨中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各有关部门也经历了考验,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面对滔滔洪水,普通百姓更是迎难而上,八方齐动,迅速展开自救与救人,同心协力保卫美丽的家园。在城区,在农村,感人肺腑的救人场面随处可见。风雨中,威海人和衷共济、迎难而上、见义勇为、团结互助的行动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阴霾散尽,雨过天晴。市区积水退了,被暴雨冲垮冲塌的路基、墙体修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又恢复了正常。滨城威海,没有因为暴雨的袭击而放慢加快发展的脚步。经历了暴雨的考验和洗礼,这座年轻的城市变得更加成熟、秀美,更加魅力无穷。

  责任编辑:林天波

  来源:威海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