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众化”不等于“平庸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5日09:19 光明日报

  ——访北京联合大学高教研究室主任江小明教授采写:本报记者 王庆环 策划:周迅

  教育周刊:

  江教授,您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在您看来,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江小明:

  欧美的经验已有证明,当高等教育的毛入率在15%—50%时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则称为普及化的高等教育阶段。中国在2003年已达到了17%,说明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北京和上海等地达到了50%以上,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

  现在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是:面对大众化,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怎样发展呢?如果还是仅以过去精英型的教育方法对待,显然不太适合。台湾一位心理学教授说:从生理学的统计数据看,只有16%的人适合大学教育。现在看来,更准确的表述是16%的人适合精英型的大学教育,成长为研究型、学科型人才。用这个标准来看,大众化阶段,我们很多大学录取的人才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档次的人才,这些人有不同于精英型人才的特点,我们必须建立针对他们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简而言之,即一个不同于精英型教育的教育模式。

  教育周刊:

  但现实中很多家长和学生期待着精英型教育,非精英模式会不会为大众化打上“低档”的标识?

  江小明:

  会有这种误解的存在。要消除误解,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效果上寻找支撑。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到人有语言、逻辑数学、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自我认识等7种智能,但精英教育在录取人才的考试中只对人的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进行考查,这使得在这两种智能上不突出,但在其他5种智能上较强的学生无法进入精英型的大学。那么这些接受了非精英型教育的人就不能成为社会精英了吗?在我所在的北京联合大学,有很多学生毕业几年后成为了中小企业的老板,很有成就。一位重点大学的教授还这样说过:“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公司是联大的学生当了老板,名牌大学的学生却成了雇员。”还有几年前我们曾探讨过的“第十名现象”,为什么班上排第十名的学生往往会在社会上的作为更大?我的认识是,这些学生虽然在语言、逻辑数学智能上不超群,但是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比较强,他们会合作,协调能力强,依靠这些智能,他照样可以发展成为社会的精英。

  我们还要这样看,精英型教育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这些人才对社会的发展虽然重要,但社会对其的需要仍是少量的。我们的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七种智能都是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需的智能,这种情形下,对于教育而言,我们建立的模式和我们判断人才的标准,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我们不能用过去那种绝对的“标杆”来筛选人才,这种选拔方式只适用于精英型教育。

  教育周刊:

  那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什么是理想的评价人才的标准?

  江小明:

  我们可以借鉴工业界的质量评价标准,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三类,即“优秀的”、“达到预期目标的”、“服务对象满意的”,套用到教育,我认为,“优秀的”这一标准更适合那些争世界一流的学校的质量标准,而后两类标准更适用于大众化教育的学校。打个商品上的比喻,名牌商品可以视为达到优秀的标准,富裕的人可以去追求,但一般老百姓限于收入水平,追求的是性能价格比满意的商品。以此类推,如果我们大众化教育的高校在后两类教育标准上达标,我们也是培养出了质量合格的人才。比如北京联合大学,是一个很典型的承担大众化教育的高校,招来的学生在传统考试中相对不算高分,如果我们还用精英型教育的那一套要求他们,要求他们都考研究生,整天讲系统理论,他们肯定不接受,但是如果你教授应用性强的知识与技术,讲怎么策划,怎么在运作与操作层面上做工作,他就感兴趣,就能做得很好,等毕业到了社会上,工作单位对他很满意,他本人也会有成就感,这就是质量合格。

  这类人才的预期目标不是去做学术,搞研究,而是今后能在社会的实际岗位上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因此,大众化教育的学校对他们培养的预期目标,不是将其培养成像从精英型学校出来的学生,而应该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即应用型、实用型的人才。

  教育周刊:

  您刚才提到我们要建立一个不同于精英型教育的模式以适应大众化,请具体谈谈。

  江小明:

  潘懋元教授在他的论文“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中,在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法》的分类时谈到,高等教育有第5级和第6级教育,第5级包括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第6级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第5级又分5A和5B,5A包括5A1(研究型)和5A2(应用型),学制一般为4年;5B(实用型)学制一般为23年,对应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

  我认为,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而言,5A1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一类型是我国原来就有的,他们的主要作为还是为社会培养研究型、学科型的人才,他们属于精英型的教育。实际上真正解决大众化教育问题,具有明显大众化教育特征的还是承担5A2和5B教育的高校,他们是大众化教育的主力。

  我先谈谈5B,即高等职业教育。高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很短,但近年来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由于对其的界定清晰,虽然也在发展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在极大程度上担当起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职责,教育模式符合大众化的特征。

  但我认为,目前我们的大众化中还应该挖掘5A2的潜力,就是那些教学型的综合性大学和专门学科的本科院校。这些院校现在有一种盲目攀高的趋势,总是想着能提升层次,成为研究型的大学,但他们的基础与条件又让他在短期内做不到,造成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清晰,毕业出来高不成,低不就,就业发生困难。国外的一些高等学校各安其位的局面为其教育搭建了很好的体系和层次。我国教育部目前也有这种意向,即除了建设高层次的研究型的一流院校,还要建设教学型、应用型的示范院校。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技术技能,既能策划方案,又能现场指挥和操作示范,这样的人才现在社会上极为短缺,也说明了目前我们高等教育当中出现了一个薄弱环节,这是我们大众化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大众化教育过程中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