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13亿人口日,告诉我们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02:51 大江网-江西日报

  1月6日,中国内地第13亿名公民的出生,让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各推迟了4年,表明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当天,记者采访了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晓琼、省人口学会常务理事明立群,探讨中国13亿人口的数字,对江西省意味着什么?而在这个数字的背后,又给我们带来哪些警示?

  实行计划生育25年 全省少生人口1000多万

  2004年末,我省总人口为4284万,人口出生率13.61‰,比1978年的27.01‰下降了近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2‰,比1978年的19.62‰下降了12个千分点,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转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时期。据我省人口专家测算,全省少生1000多万人,为社会和家庭节约了社会抚养费2500亿元,这相当于2002年我省财政总收入的10倍。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2002年我省人口就超过5200万,那么全省人均GDP将比现有水平下降19个百分点,人均耕地将减少0.16亩,人均粮食占有量将减少73.53公斤,人均地表水资源将减少688立方米。

  婚育观念发生变化 平均初婚年龄逐年提高

  计划生育是一场移风易俗的思想革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使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新观念逐步取代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等陈腐观念。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育龄妇女平均生育时间缩短,结束生育的年龄大大提前。女性早婚率从1999年的6.93%下降为2000年的1.48%;妇女平均初婚年龄2000年为20.3岁,比1995年提高了0.73岁。

  “三高四低”不容忽视 巩固成果仍需“爬坡”

  我省计划生育工作存在“三高四低”现象: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高、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计划生育率低、一孩妇女占已婚育龄妇女的比例低、独生子女领证率低、全省人均计划生育事业费低。而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力争全省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超额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意味着未来十几年我省年均人口增长率必须控制在7.2‰以内,否则经济增长将被过多增加的人口所抵消。

  性别比持续升高 不利影响日益显现

  我省大多数地区的出生人口性别比超出正常103至107之间的范围。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最直接的原因是“性别偏好”,父系单嗣继承和女儿外嫁婚姻制度使父母视男孩为“财产”。男多女少,还将使婚姻状况受到挤压,对社会稳定、家庭养老等都将带来不利的影响。

  年龄结构接近“老年” 老龄化社会门槛逼近

  虽然我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像上海等大城市那么突出,但我省已经站在了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门槛上。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江西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378万人,占总人口的9.53%,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53万人,占总人口的6.27%。我省步入老龄化社会将比全国晚约10年时间,但是发展势头快,到2020年全省60岁以上人口将为736万,占总人口的15.33%。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省又一个重大发展问题。

  人口流出堪称大省 加强管理迫在眉睫

  我省跨省外出人口达到368万人,仅次于四川、安徽和湖南,居全国第四位。此外我省还有75万跨县(市、区)人口,236万省内、县(市、区)内跨乡镇、街道的迁移流动人口,还有25万流入江西的人口。新形势下如何落实和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工作,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坚持国策不可动摇 探索新路再创佳绩

  计划生育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我省积极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2004年,国家在宜春开展的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让4129名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者得到了每年600元的奖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推动了全省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省政府对农村二女不再生育和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子女中考实行加10分的奖励政策,让计划生育家庭的优越性得到了体现。抚州、新余、赣州和安义等地也因地制宜,创新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省近50个市、县(区)建立了“关爱女孩”基金,女孩的受益群体不断扩大,社会地位越来越高。说明只要勇于创新,一定能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本报记者杨林大江网-江西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