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黄河首曲响起生态悲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09:55 中国环境报

  在有黄河“蓄水池”之称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这个拥有长江和黄河源头大量湿地和河流,并拥有亚洲最优良天然牧场的江河源区,由于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状况恶化,直接影响到长江、黄河上游和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生态状况。

  支流断流湖泊干涸

  黄河上游兰州以上是黄河最重要的径流形成区,年均水资源占黄河总径流量的55.6%。但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年平均水量减少13%。位于龙羊峡以上的甘南州,是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黄河径流形成区的核心地区之一,境内的主要河流有黄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其中白龙江是长江支流,洮河和大夏河是黄河支流。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白龙江流量减少了20.6%,后两者分别减少了14.7%和31.6%。甘南州境内补给黄河的水量减少了15%左右。黄河九曲,其中的首曲就在甘南州玛曲县。在这个县内,黄河的一级支流有27条,二、三级支流300多条。众多的支流使得该县成为黄河“蓄水池”的中心地带。据了解,黄河从青海流入玛曲时水量只占黄河总水量的20%,而流出玛曲时水量增加到65%,补充水量达到45%左右。

  然而,如今27条黄河一级支流已经有11条长年干涸,另有不少成为季节河,300余条二、三级支流大部分绝流,使注入黄河的水量锐减。玛曲县尼玛镇的哇尔河是条往年河面宽度在20~30米之间的黄河重要支流,如今河床裸露,已经完全干涸。

  草原“三化”加剧

  在甘南州,伴随地表径流水量急剧减少的是草地的大面积“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并因此造成草地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功能大幅度减弱。

  甘南全州沼泽草甸草地面积上世纪80年代初为120万亩,到目前仅剩不足30万亩,干旱缺水草场面积已经扩大到670万亩。

  在玛曲县黄河沿岸,因为严重的草场退化,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连片流动沙丘。据介绍,目前沿黄河的草场仅大型的沙化点就有36处,并已经出现了220公里的流动沙丘带。从1967年到2000年,这片草场已经出现了154次沙尘暴。长年从事高寒草地研究的兰州大学教授杜国祯认为,以近20年的发展速度,不用10年,甘南州草地乃至青藏高原东部将成为我国第四大沙尘源。

  草地的退化还引起了水土流失的加剧。全州目前水土流失面积为1734万亩,比上世纪80年代初增加了45%;白龙江的含沙量比上世纪80年代初增加了12倍……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甘南“蓄水池”不仅涵养水源的功能在减弱,生物多样性也遭到严重破坏。亚高山草甸草场植物种类的饱和度从1981年的平均每平方米40种到45种,减少到目前的32种到38种,野驴、黄羊等绝种的野生动物达20多种。目前,在草原上占据野生动物优势群体地位的主要是旱獭、高原鼠兔等物种。在玛曲县欧拉乡的草场上,旱獭和鼠兔随处可见,导致甘南全州发生鼠害、虫害的面积以每年14.2%的速度增加,发生面积已经超过了草场面积的50%。

  如何遏制生态恶化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长期从事黄河上游降水量和黄河水量预测的研究员李栋梁介绍,年降水量减少和温度的升高,都直接导致了注入黄河地表径流水量的减少。温度升高造成蒸发量加大,地表趋于旱化,在降水量不增反减的情况下,必然会对地表径流注入黄河的水量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是温度升高造成地下冻土层融化,使大量地表水向土层深部渗透,使地表径流量大幅度减少。同时,也使高寒沼泽草甸逐渐演变为高寒草甸草场,并造成植被覆盖率降低,严重地段土地荒漠化。

  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杨根生介绍,草原上的鼠害是造成当地注入黄河水量减少的另一“罪魁祸首”。近20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和过度放牧,高原草场退化加剧,鼠害猖獗。在黄河源区,部分草场每亩地有15个鼠洞,每个洞穴掏出的沙土堆有45立方米之多。在这些地区,即使有600~700毫米的连续降水,还不够填充鼠洞,更谈不上形成地表径流。而目前当地的年平均降水量仅在596.4毫米左右,地表径流减少在意料之中。

  对此,专家建议,要进一步调整草地的利用结构,加大禁牧、休牧和轮牧的力度;加大对草地的人工治理,采取补种、施肥、灌溉和灭鼠等综合治理措施;同时,对草场的载畜能力重新评估,严格限制单位草场的牲畜保有量。(宋常青朱建军/文摘自《中国绿色时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