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为什么没有“矿工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17:08 中国新闻网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2005年元旦,温家宝总理便飞赴铜川。当晚,就召开了有地方领导、矿区负责人和专家参加的座谈会,研究如何加强煤矿安全工作问题。总理含泪握手遇难者家属的那一幕令人难忘。

  此前,在2004年11月28日,陕西省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发生的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是44年来我国煤炭行业最大的一起安全事故。据悉,2004年1至11月份全国累计发生煤矿死亡世故3413起,死亡5286人。上半年全国煤矿发生事故1736起,死亡2644人。平均每生产百万吨煤炭,就有近3名矿工遇难。

  矿工为什么不荒

  不断有悲剧发生,但仍旧有人选择当矿工。相比起来,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的打工仔就潇洒得多了,觉得外出打工不划算,便干脆用“脚”投票,炒了雇主的鱿鱼。2004年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民工荒”,甚至江西、山东等原本为劳务输出地的内陆地区也出现了缺工的现象。为什么矿工们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下井挖煤,而制造业的民工却能够对雇主说不呢?

  这与两个行业就业机会的多寡有关。煤炭属于重化工行业,受到自然资源和政策的限制,能够容纳的企业较少。相比之下,制造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要低得多,参与竞争的企业也多得多。矿业的雇主少,矿工的选择自然就少,选择少,危险的代价也就不那么高了,因为回去种地的收益更低。制造业的雇主多,民工选择的机会相应也多。哪个好,自然会选择哪个。

  矿工选择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的性质决定了矿工的就业选择本来就少于制造业的民工,而两个行业所面临的不同局限变化又强化了矿工和制造业民工各自的处境。

  近年来,国内外煤炭市场上煤炭价格不断上涨,如何提高产量成了矿主们最关注的问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被忽视了,致使煤矿事故频发。为此,政府关闭了很多非法的、不安全的、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政府关停并转小煤窑的措施减少了煤炭市场雇主的数量,也客观上使得就业机会本来就少的矿工,选择越来越少。

  民工选择增多

  对于制造业的打工族来讲,世界环境的变化却给他们带来了更好的选择。

  2001年9月11日,恐怖主义对美国的袭击,在震惊全世界的同时,也使得外商在美投资一下子变得昂贵。外商投资需求锐减,美国人的收入也随之下降。于是相对变穷的美国人将需求转向了商品便宜的中国。另一方面,巨额的反恐开支又加大了美国财政赤字的口子。近万亿美元的贸易和预算的双赤字,最终导致了美元的暴跌。美元贬值,与其挂钩的人民币也跟着贬值,中国的商品变得更加便宜,从而使世界追逐中国的浪潮更加汹涌。

  潮水不仅拍打着东部沿海地区,也席卷着西部内陆地区。从商务部得知,2004年1至5月份,我国西部地区新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数和合同外资金额增长,均高于东部沿海。新增的合同外资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增长水平近12个百分点。湖南、江西和重庆这些劳务输出地区的出口与外商直接投资明显增长。2003年,湖南全省出口21.46亿美元,增长19.5%;全年外商直接投资14.89亿美元,增长44.4%。江西全省出口15.05亿美元,增长43.1%;全年外商直接投资16.12亿美元,增长48.3%。重庆全市出口15.85亿美元,增长45.3%;全年外商直接投资3.11亿美元,增长10.8%。

  伴随着汹涌的外需一起登陆中国的,是制造业市场庞大的劳力需求。新增加的就业机会为内陆的民工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外需拉动了中国的制造业,其发展势头犹如从山顶倾泻而下的瀑布,压得上游能源供给透不过气,电荒、油荒一下子接踵而来。2004年东部沿海地区普遍出现了大面积的缺电现象。缺电无疑影响工厂正常开工。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来讲,不能开工就没有收入,而租房水电等日常费用仍在发生着,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明显上升。相比之下,留在内地自然成了民工们的最大化选择。世界对中国的需求狂潮带给了民工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因此引发了“民工荒”。

  矿工之所以愿冒生命危险下矿挖煤,是因为煤炭行业的就业机会少,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而政府规制煤窑,客观上却有可能使他们的选择更少。制造业的市场主体比煤炭市场多,加之世界需求迁徙所带来的就业机会,他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有没有一条道路,能够既保障矿工的安全,又不减少他们的就业选择呢?

  稿件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魏睿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