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众“星”辉耀 红旗渠精神巡回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8日04:39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啥叫追星?我们追的才是真正的明星!”昨天是红旗渠精神巡回展在郑州开展的第二天,当河南人民心目中的好书记杨贵、郑永和,以及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和后来被誉为“乡镇党委书记好榜样”的吴金印手拉手出现在郑州市博物馆展览大厅的时候,参展的人们追着心目中的英雄,久久不愿离去。时刻想着群众的利益

  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一位新媳妇因不小心碰翻了公爹从五公里外挑回的一担水,竟致羞愧到上吊自尽。“缺水到了这种程度,修渠引水就是当时群众的最大利益。”参观间隙,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抽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杨贵介绍,修渠时,党员、干部和群众一样出工干活,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参加修渠的所有人,一天能吃三斤粮,而实际上只能吃到六七两饭,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修成了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现在,国家强大、人民富裕,如果干部深入群众、真抓实干,国家拿一个钱准能办三个钱的事,我们的国家一定更加繁荣富强——老书记这样评说红旗渠精神的现实意义。民族精神要代代相传

  “杨叔叔,这是你和我父亲当年的老照片。见到你,就像见到了我父亲。”昨天,在郑州市博物馆门前,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与杨贵老人如约相见。

  焦裕禄和杨贵是同龄人,当年同为县委书记,开会时常在一起。杨贵称赞焦裕禄“为人忠厚,谦虚谨慎”,焦裕禄认为杨贵“敢想敢干”,共同的精神追求,使两人在3次会议碰面以后便无话不谈,成为至交。

  杨贵不忘故人,时常打听焦裕禄家人的情况。去年5月14日是焦裕禄逝世40周年,杨贵不顾年事已高,赶到兰考参加了纪念活动。

  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是否过时?焦守云认为,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传承多年,已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焦守云说:“杨贵和焦裕禄当年都是中年人,他们的人生观值得现在的中年人借鉴,尤其是在领导岗位的中年人,要像他们那样艰苦奋斗,领着大家创业,把民族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四件宝”永远不会过时

  听说杨贵、郑永和、吴金印、焦守云来看展览,整整十年跟踪拍摄红旗渠建设的河南日报资深记者魏德忠,多次到林县采风创作的省作协原副主席、《莽原》杂志原主编、诗人王绶青也来到展览现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这是两位历史见证人的共同心声。

  1960年2月,河南日报派记者采访山区社会主义建设时,魏德忠来到了林县。在拍摄过程中,魏德忠被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深深感动。从像凌空翱翔神鹰样飞荡在险石丛中的排险英雄任羊成、双手握钎的铁姑娘,到水渠修成老汉绽放成菊花的笑脸,红旗渠精神巡回展中90%以上的照片,正是在红旗渠精神鼓舞下拍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四件宝’将激励全省人民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可以见证,‘四件宝’永远不会过时!”魏德忠感慨地说。

  红旗渠的建设壮举,也激起了诗人王绶青的无限诗意。1973年,他在林县采风7个月,经过两年创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长诗《斗天图》。1990年,他再次来到红旗渠,写下了《重返红旗渠》的诗篇。

  “红旗渠精神的‘四件宝’永远不会过时,没有大协作,红旗渠就不会顺利修建,在修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这种大协作精神,最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学习,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团体合作中。”王绶青说。

  记者 陈秀华 梁建辉/文 许俊文/图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