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13亿:人口安全的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8日05: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白剑峰 王淑军

  1月7日,第五届中华人口奖颁奖,11位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受到表彰奖励,本报专门邀请获奖者畅谈了人口问题。

  13亿是个庞大的数字,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惊叹号;对国家发展来说,是一个大问号

  记者:中国13亿人口日已经到来,维护人口安全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人口安全与生态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等一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那么,我国的人口安全面临哪些挑战?

  彭珮云:我国原定在20世纪末把大陆人口总量控制在13亿内,实际上推迟了4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国人口安全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如人口规模过大、人口素质偏低、人口老龄化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班开庆:13亿是个庞大的数字,它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惊叹号;对国家发展来说,是一个大问号。从积极方面看,它意味着市场广阔、开发潜力巨大;从消极方面看,又意味着人口包袱沉重、人均资源有限等。

  翟振武:13亿人口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有辉煌,也有悲壮;它蕴含希望,更蕴含挑战。13亿本身表明中国人口还要持续增长30年到40年左右,挑战便首先表现在巨大的人口规模,以及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带来的巨大压力。如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已由石油出口国变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人口规模是重要原因。

  王素银:对西部来讲,最大的挑战是人口数量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西部虽然人少地多,但地多贫瘠,单位面积承受的人口数量有限,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尖锐,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刘以训:6000多万的庞大残疾人口和较高的出生缺陷率,是人口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当前,每年大约有100万婴儿有出生缺陷,尤其强制婚检取消后,各地的婚检率陡然下降,有的城市甚至连10%都不到。

  我国“未富先老”,急需赶在严重老龄化到来之前,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确保平稳地度过超高老龄化阶段

  记者:有人说,我国已进入“银发时代”。西方国家是先实现工业化,后进入老龄化,“先富后老”;而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老龄化就提前到来,“未富先老”。那么,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呢?

  桂世勋: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在不到20年的时间便进入发达国家近百年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状态,成为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20年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年均增加1000万,进入老年人高速增长期。那时的老年人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将更为突出。现在离高速增长期还有15年的缓冲时间,必须未雨绸缪。

  刘秀荣:我所在的街道12万人口,老龄人口占11.3%,空巢老人很多。到2030年的人口老龄高峰,生活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会成倍增加,那时,社会总体负担剧增,而社会活力则相应减弱。从个体看,每个人的生活将面临切实的困难;从整个社会考虑,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翟振武:未雨绸缪,应对挑战,就是要赶在严重老龄化到来之前,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确保平稳地度过超高老龄化阶段。我们正从老龄化前期社会总抚养比下降中获得某种“人口红利”,但是,到老龄化后期这种“红利”减少和结束以后,社会抚养比转而上升的“人口债务”时期便会接踵而至。

  张学梅: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包括国家和社会养老、家庭子女养老和老年个人养老三部分。这是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然而,也要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子女养老功能呈弱化趋势;依靠老年个人劳动自养又受到年龄和健康状况的限制。因此,未来必须积极构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记者:我国劳动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制约着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那么,人口“包袱”是否可以变为“财富”?如何才能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班开庆:一个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有赖于人的素质提高。过去出国,看到国外车多人少,国内人多车少;现在出国,感受最深的是:国内城市硬件建设不比外国差,但人的素质、文明程度、法制观念、生存环境等软件差距很大。当前,多的是人口,少的是人才,如何把人口数量转变为人力资源,是一个大问题。

  卢光琇: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和日本尽管劳动力资源数量不多,但由于劳动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劳动生产率处于较高水平,两国经济发展始终保持着占世界GDP1/3强的高水准。培养高素质的人口需要对人口进行投资,主要是通过教育使人力资本有所提高。在人口增长过快的条件下,教育、健康等领域的投资就会相对减少,这样不仅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更影响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许淑琴:人口不是“包袱”,而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明确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促进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人口问题是不可逆的,是再也输不起的领域。当务之急是制订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人口发展战略

  记者: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研究,也是解决各种复杂人口问题的有力武器。我国人口战略研究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翟振武:中国正经历剧烈的社会转型和市场转型,面临的人口问题空前复杂,是任何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当前,最大的挑战是我们对人口发展规律的认识仍不够深入,还没有达成共识,时下社会和学术界的争议仍有不少。思路就是出路,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诫我们,面对挑战制订正确的战略,离不开对规律的认识。尤其是人口问题,是不可逆的,是再也输不起的领域。当务之急,应制订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人口发展战略。一项国家级课题《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年内将会出台,会有助于人们对人口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以正确应对人口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徐荣凯: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各地面对的重点、难点问题各不相同。因此,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地区或区域性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尤其是要把研究与解决当前人口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战略规划与行动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把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使研究成果成为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强大动力。

  班开庆:人口计生工作最难做的有三种人:穷人、闲人和没有文化的人。因此,要依靠经济社会的协调综合发展来解决人口问题。任何政策的动摇和偏差,都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消极后果。在上海,低生育率及劳动力短缺等话题人们说得较多,而从全国看,就业不足是现实国情,上海的个别现象并不代表全貌。对于人口的地区间不均衡,可通过有关政策引导人员合理流动,城市不足农村补,东部不足西部补,上海不足各地补。

  张学梅: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保障人口安全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什么都可以再来,人一出生不能退回去,政策问题不能再犯错误。

  人物简介

  彭珮云:女,1929年出生,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红十字会会长。

  徐荣凯:男,1942年出生,云南省省长、省委副书记。

  王素银:女,1942年出生,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在任省计生委主任8年间,探索出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结合的新路子,使甘肃率先在西部贫困地区达到低生育水平。

  张学梅:男,1947年出生,福建省人口计生委主任。主持工作十几年来,跑遍全省880多个乡镇,从基础上扭转了被动局面,计生工作各项指标均达到一类省的水平。

  班开庆:男,1948年出生,山东省人口计生委主任。任职8年来,半数县建成“优质服务先进县”,出生婴儿性别比降至110以下。

  刘秀荣:女,1953年出生,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计生办主任。她领导开展的街道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在全国树立了榜样。

  许淑琴:女,1958年出生,河南省上蔡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站长。

  卢光琇:女,1939年出生,全国政协常委、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所长。

  刘以训:男,1936年出生,中科院院士。在排卵的调控、精子发生和胚胎植入的分子基础研究中,为发展理想的男女避孕方法,研制避孕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桂世勋:男,1940年出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在人口领域,为中央和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咨询建议,并倾心科普宣传。

  翟振武:男,1954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他提出许多有影响的、公认的创新性理论和观点,如指出流行观点“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谬误等,丰富了人们对中国人口发展规律的认识。

  以上均为第五届中华人口奖获得者。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08日 第二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