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8日10:22 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组图)
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组图)
  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与乡亲们亲切交谈。 (资料图片)
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组图)
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组图)
献花 毛泽东铜像
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组图)
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组图)
邵华来韶山

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组图)
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组图)
络绎不绝 毛氏宗祠

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组图)
韶山冲的乡亲们瞻仰毛泽东故居。

  文/本报记者 王路 图/本报记者 田超

  “东方红,太阳升……”60余年前的歌声穿越了山川大地,唱遍了五湖四海,今天,这歌声依旧醇香动人……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这里———韶山冲。2004年12月26日晨,我们上路,去那“太阳升起的地方”。

  毛泽东与湖湘文化

  2005年新年伊始,我们去拜访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王兴国研究员,与他就毛泽东与湖湘文化这一话题围炉而谈,王兴国认为:“毛泽东主要是青年时代受湖湘文化影响最深。”他说,作为湖南人,毛泽东在青年时代的一段时期内,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

  “年少峥嵘屈贾才”

  湖湘文化推崇以屈原、贾谊忧国忧民为核心内容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不仅表现在湖南的书院建屈贾祠,而且表现在许多湘籍学者十分重视对屈贾著作和思想的研究。近代一些湘籍人士,如陈天华等,激于爱国热情,为了唤醒民众蹈海自尽,更是屈原爱国精神的生动表现。

  青年毛泽东在1913年所做的求学笔记《讲堂录》里,在前十一页,工工整整地抄录着屈原的《离骚》、《九歌》。毛泽东与罗章龙初次见面,就大谈屈贾,对屈贾予以高度颂扬。在1918年为送罗章龙所作的《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一诗中,毛泽东写下了“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的诗句。

  “发挥湖南人之精神”

  湖湘文化蕴含着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精神”。这是五四时期陈独秀对湖南人特别独立之根性的概括。青年毛泽东十分欣赏“湖南人精神”,他在1920年发动湖南自治运动时说过,要“充分发挥湖南人之精神,造一种湖南文明于湖南领域内。”

  “坐集千古之智”

  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青年毛泽东为了开阔眼界,曾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阅读了大量中外书籍,较为系统的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但作为湖南青年赴法的组织者,始终主张出洋的青年毛泽东自己却没有迈出国门。他坚持首先要深入了解中国实际国情,才能更好地研究和学习外国。

  王兴国认为,青年毛泽东的这些思想观点,正是与湖湘文化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相呼应的。王夫之的哲学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也是因其善于“坐集千古之智”,使儒家的“六经”开出了新的“生面”。近代,湖南人更是在向西方学习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走在全国的最前列。因此,近代湖南人才辈出,思想特别活跃。

  追求“宇宙之真理”

  湖湘文化的重要人物,几乎都是哲学家,相当重视哲学研究。青年毛泽东肯定受到了极深影响。

  1914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毛泽东和同学们曾组织哲学小组。青年毛泽东早在1918年给萧子升的信中,就批评有的学生不重视哲学。五四前期,毛泽东思想中一个最突出的根本点,就是首先要把握事物的“大本大原”,他把“本原”通俗地说成“宇宙之真理”。

  经世致用开生面

  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重内圣之道的理学,和重外王之术的实学,在湖南交织扎根。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湖南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当年一心修学储能的青年毛泽东,不能不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

  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在长沙读书期间,毛泽东两次利用假期入岳麓书院寄读,书院讲堂“实事求是”的横匾,自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他对“实事求是”做出新的解释,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银妆素裹故居情

  银妆素裹的松柏掩映下的主席故居,显得分外肃穆庄重。来自五湖四海络绎不绝的人流,给冬日的韶山冲注入春意。

  土木结构的毛泽东故居坐南朝北,是座呈凹字形的农舍。刚刚经过第三次全封闭修缮的故居修旧如旧,奕奕生辉。它是时光的凝结,它是深情的托寄,它是伟人的摇篮。故居开放54年来,吸引了近5000万人次的游客来此追寻伟人的足迹,但每个到这里的人,心中都有一种情感在奔涌着,这种情感不因岁月而流逝,它历久弥新。

  故居前水塘的水依然清亮如昔。沿着新用红绸线隔离开的路径,踏着用胶木板垫好的游览通道,从堂屋到厨房再到天井,一直延伸到故居的每一间房间,人们摩肩接踵地走进心中的“圣地”,眼观耳听,不愿漏掉一丝一毫的细节。由故居正门进入,由厨房向东过横屋,便至毛泽东父母的卧室,墙上挂着毛泽东父母遗像。毛泽东的卧室与其父母卧室相邻。由毛泽东卧室向里,是一个长约7米多的天井,天井西南角是毛泽覃的卧室,毛泽民的卧室则在整栋建筑的最后。虔诚的人流向前缓缓挪动,虽显拥挤但秩序井然,陪同的管理人员说,为了加快参观速度,一般不要求导游在屋内讲解,同时也不准照相,因为闪光会对故居墙壁产生有害的化学作用。

  陪同的同志说,修缮后的故居,新陈列了30多件毛泽东家的原物。当年堂屋里还有观音菩萨、祖先牌位以及锅、碗、扫帚等生活用品,因“文革”特殊时期拿走了一些,现在又依据当时的照片、老人们的回忆恢复了部分,神龛和祖宗牌位摆上来了;毛泽东那位精明父亲的卧室里多了一个算盘。一些生活用具,如房间里的小装饰、桐油灯、小桌小柜也纷纷回来了。这让故居更添了一份生活的情调和气息,它越来越回归、接近那个真实的故居。

  (二)毛泽东五回韶山

  1910年秋,毛泽东胸怀大志,走出韶山。其后,走上职业革命道路的毛泽东五回韶山。

  1921年,毛泽东回到韶山。毛泽东全家投身革命活动,毛泽建、毛泽覃、毛泽民先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1925年,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

  1927年,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在韶山召开过调查会。

  1959年6月25日,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

  站在“毛泽东同志故居简介”说明牌前,毛泽东轻轻念道:“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毛泽东诞生在这栋普通的农舍家。”毛泽东忽然想到一件事,交待陪同人员说:“我的生日不要让外国人知道了。”

  毛泽东缓步走进堂屋,他望着神龛的祖宗牌位和观音菩萨、赵公元帅的神像,问:“这些东西还在呀?”接着毛泽东对陪同的罗瑞卿、周小舟等人说:“过去我们家里也信迷信,这是我初一、十五的工作。”逗得大家笑了起来。

  走进毛泽东父母亲的卧室,迎面就看见挂在墙壁上他父母的半身遗像。毛泽东在双亲像前静默了一会,然后感慨地对陪同人员说:“这是我父亲、母亲。我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眼,只因是那个时候,要是现在不会死。”毛泽东始终对父母亲特别是母亲怀有浓厚的感情,并把这种深情深藏在心底。

  一走进自己当年的卧室,毛泽东就朝着那张放大了的他兄弟三人和母亲惟一的合影走去。他凝望了一会照片,似乎在回想母子间的往事和亲情,然后用地道的韶山话问道:“咯是从哪里拱出来的呀?”有人告诉他是从他外婆家湘乡棠佳阁那里拿来的。他说:“这是我母亲有病时,1919年在长沙照的。”

  一个同志在看完建立韶山党组织的说明牌后,问毛泽东:韶山党的小组就是在这个楼上成立的吧。毛泽东听了后纠正说:“不是党的小组,是农村里头的一个支部。”

  在毛泽覃卧室外面,毛泽东问那房子睡了人没有?有人回答没有睡人。“为什么不睡人呢,放到那里空着,群众不会有意见?”陪同人员解释说参观的人多,不好住人。到了毛泽民卧室,墙上挂着一张毛泽民烈士半身遗像。毛泽东看了一阵,说道:“我们毛泽民这个像很像。”1966年,毛泽东最后一次回韶山。

  (三)火树银花耀广场

  每年的12月26日,是许许多多中国人心里的一个日子,一个不需要在挂历上划勾便记忆深刻的日子。

  时间回到1993年12月6日,当那尊重3.7吨,像高6米,通高10.1米的毛泽东铜像,在200多名韶山青年以100辆摩托车组成的护送队一路护卫进入韶山冲时,人们开始敲锣打鼓、欢声雷动,纷纷奔走相告:“毛主席回来了!”、“毛主席回家了!”从此,这个占地5200平方米的铜像广场便成了无数人拜祭、寄托、神交的地方。广场上,炮仗声声不绝,鲜花日日不断。

  韶山说不清是哪年的此时开始了万人同吃寿面的活动。四周的饭店、旅社、小摊上,一碗清汤,二两面条,来了你就吃一碗,分文不取。热情的韶山人告诉我们,每年都要代主席请一次薄客。今年的今天,气温降到零度,天空飘洒冷雨,寒风迎面呼啸,但又有什么能阻止“朝圣者”的脚步?深冬的早晨,天微亮,鞭炮声便在铜像广场上热闹地响开,礼花在空中不断绽放。一朵朵,一簇簇,大家用五彩斑斓的色彩,用震耳欲聋的声音热闹地为主席庆祝111岁诞辰。

  2004年的12月26日,邵华将军来了,为一部名叫《恰同学少年》的电视剧开机,她说:“这个小伙子和爸爸年轻的时候很像呢。”有人折腰鞠躬、有人双手合十、有人军礼致敬、有人挥手致意……而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中国最古老的传统礼仪,他们以最虔诚的跪拜方式与伟人对话……扶老携幼的一家子也来了,中间的人一只手搀一只手拉,心便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精神于是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成了“传家宝”,悄无声息地浸渍到血脉,一脉相承,一代一代……不同年龄的人总选择着适合自己表达的方式来祭奠,多少年了,时间改变了很多,也有很多改变不了。

  台阶上,广场中,青山下,祭拜的人们没有约定地围成了一个圈,却好似多少中国人的一个同心圆。分明有人流泪了!泪水打湿了这里的土地,渐渐化做一条连接两界的河,载着他们的思绪和主席拉着家常,诉说亲情……

  (四)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冬日韶山,冰雪世界,但挡不住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的追思、感念之情。

  南昌韩学梅(70岁):我们是昨天自发组织过来的,30多人。我每年都要来,一是怀念毛主席,二是许下一个愿望。

  湖北咸宁万怀东(53岁):我是一个出身农村的孤儿,今天特意穿着这一身红军军装站在主席铜像前,我要告诉大家:饮水不忘挖井人,永远怀念毛主席。

  北京万方缘物业管理公司负责人:这次是党支部组织来韶山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10多人。我们以一起向主席铜像三鞠躬,来表达对他老人家最深切的怀念。

  常德王先生:我是和全家人一起过来的,孙子也带来了。他和主席同一天生日,我们给他取了个名字叫———王思东,希望他能铭记毛主席。

  福州陈先生(35岁):我是第一次来,赶上了毛主席生日,很高兴。

  江西雷先生:爸爸每年在主席的生日时都会过来,今天他身体不舒服,所以叫我过来替他为主席送一束鲜花。爸爸说这以后要成为家里的一个传统,每年都要有人来祭拜。

  湖北张先生:我是一名空军,很崇拜毛主席,早就想过来看看了。毛主席当年带领解放军打下一片人民的江山,现在我们一定要保卫好这来之不易的果实。

  湖北周桂珍(51岁):我是麻城福利院的,昨天晚上,在毛泽东铜像广场上到凌晨4点多才回去睡觉,因为睡不着啊。早上吃了毛主席的长寿面,我要祝我们院的近百位老年人健康长寿。

  一代伟人长已矣,千秋日月仰风骚!徜徉在伟人曾经生活过的故居,追寻领袖的足迹,总觉得被一种精神感动着。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毛泽东”早已化做每一粒种子,每一颗水滴,每一座青山。于是,很多人到了这里,都要摘几颗稻田里饱满的穗子带回去,舀一点池塘里的水带回去,捧一抔山上的泥土带回去,有的是怀念,有的是感恩,有的是诉说,新的世纪,他们成了毛泽东精神的传承者,棒棒相传,代代不息。

  诗文

  七律·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

  风云

  毛泽东故居大事略记

  1950年5月

  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回韶山看望乡亲,省视毛泽东故居。

  1950年9月20日

  毛泽东就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在他的家乡建筑一所房屋(代替毛泽东故居)并修一条公路一事致信黄克诚等:“如果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

  1951年2月6日

  毛泽东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堂屋大门上端额书“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1954年初,改书“毛泽东同志故居”。

  1959年6月25日

  毛泽东回韶山,下榻韶山招待所松山一号楼。26日,拜谒父母亲合葬墓,省视故居,视察韶山学校和韶山人民公社,畅游韶山水库,宴请烈士家属和老地下党员、自卫队员及亲友并座谈,调查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填《七律·到韶山》。27日下午离开韶山。

  1961年3月

  国务院公布毛泽东故居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6月17日至28日

  毛泽东回韶山,下榻滴水洞一号楼。

  1966年11月

  “文革”中来韶山参观人数猛增,日均3万人以上。中旬起,毛泽东故居、韶山陈列馆昼夜开放。

  1983年4月

  邓小平同志题写“毛泽东同志故居”、“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1993年12月20日

  毛泽东铜像揭幕仪式举行,江泽民同志专程来韶山为毛泽东铜像揭幕。

  2004年12月

  毛泽东故居进行最大的一次封闭式维修。

  相关参考书目

  《毛泽东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毛泽东的三湘情结》(夏远生马娜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编委会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诗人毛泽东》(易孟醇易维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