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警报不能总由记者首发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8日13:30 信息时报 |
日前,由于香港卫生部门提醒消费者,海啸后当地的水产品可能有毒。于是,有记者专门就此事调查了北京的餐馆和水产市场等,发现有少数东南亚餐馆出现来自印度、泰国海啸区的冷冻海鲜。另有“粉酷”餐吧的一名男士表示,他们有来自泰国的冻虾,是由一个大批发商经广州进货向他们供应的。 据专家介绍,海啸过后,海产品很可能受到污染。因此,对于海啸过后的海产品还是应该谨慎对待。海鲜传病毒早有先例,1988年上海的“甲肝”爆发就是因为毛蚶受到甲肝病毒严重污染,上海市民又有生食毛蚶的习惯,最终酿成恶果。 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有毒、有害食品事件时有可闻。所以,负责对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进出口进行质量检验和检疫的部门就该及时跟进,甚至很有必要打好市场监管“提前量”,以防有毒有害食品流入百姓家。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毫无专业检验知识和职权的记者都已经很轻易地就找出了北京有来自海啸地区的可疑食品,可一些专业职能部门却依然觉得平安无事。北京市农业局认为,东南亚海鲜在北京基本没有什么市场。而红桥市场的市场部有关人员也表示,目前工商部门在市场上并未发现东南亚的海鲜。 我不知道,这个农业局的统计数据是哪年哪月的数字?是动态统计数据,还是多年不变的静态统计结果?最耐人寻味的是,面对明摆着市场上有东南亚可疑海鲜食品的事实,红桥市场管理人员又凭什么证明北京市场上就一定没有海啸区的海鲜? 从近来的大头娃娃奶粉、中国出口海产品以及眼下的海啸区海鲜食品事件看,这些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记者首先发现并发出警报的———不错,按照普利策的说法,记者就是航船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但是,我以为,相对于政府各职能部门而言,记者应该是一道“辅助工种”,而不是替职能部门打工的人。 我不知道,这究竟是职能部门的工作失职,还是监管系统的失灵?无论如何,当一个泱泱大国的公共食品安全完全依赖记者来监管并且发出警报之时,这一信息或许要比有毒食品本身更值得我们深切警醒。(来源:信息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