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老军人邓学明上星期在上海开始一场特殊旅程——走街串巷寻找20位老知青(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9日15:48 新民晚报
老军人邓学明上星期在上海开始一场特殊旅程——走街串巷寻找20位老知青(组图)
老军人邓学明上星期在上海开始一场特殊旅程——走街串巷寻找20位老知青(组图)
【心愿】

  邓学明一直有个心愿,他本来想着,到上海之后,心愿或许会达成;可是来了上海,他却更迷惘了。

  上个星期,邓学明来到制造局路,拿着一张纸问几个在街心公园晒太阳的老人。纸上写着几个名字。他问老人们,认不认得这些人。老人们奇怪地看着他,摇摇头。邓学明的老伴陪在旁边,说这简直是大海里捞针。那一天,是连日阴雨后的第一个晴天。好天气似乎并没有给邓学明带来实现心愿的好运气。

  “我要找的这20个人,有30年没见了。”邓学明说。

  67岁的邓学明,腰板笔挺,走路不急不缓,身上依稀保留着军人的特点。1966年,他转业离开当时的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1970年下放到江西彭泽县黄花公社,在裕丰大队担任“五七大军”的排长。名称上是“军队”,可“战士们”都是在当地劳动的知青。他所在的排,20个知青,都来自上海。

  “到彭泽县黄花公社裕丰大队的第一天,我就无可奈何地执行了一个命令。当时一对知青谈恋爱,上面命令把他们拆开。第二天一早,我借了辆平板车,和另外两个知青一起,走十几里地把那个女孩子送到另外一个公社。送的路上,她一声不吭。中午我们回去,她站在那里看我们走到村口,突然蹲下来号啕大哭……”

  邓学明说已经不记得这个女知青的名字,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想,她后来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和原先的恋人结合?

  还有一个知青,父亲在“文革”时死在监狱里。有一天晚上,那个知青躺在床上背诵高尔基的《囚歌》。“我知道他想父亲了,可在那个年代,我不好多说什么,只能后来找机会宽慰他,要努力劳动,好好表现。他现在去了哪里,事业是不是成功?”

  20个人,20段各自展开的人生。邓学明说:“我就是想再看看他们,30多年过去了,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渴望】

  邓学明2002年跟随女儿女婿到上海定居。虽然来到了上海,与知青们在同一个城市,可是人海茫茫,寻找无从入手。

  2004年12月13日起,上海档案馆举办《上海知青在江西》档案图片展。邓学明的心愿重新燃烧了起来。他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展览开办第二天就赶去参观。可是心急路滑,摔倒在地,上唇逢了9针。伤口没好,两天后他又去看。

  “我看了2个小时,一张张照片认过去,希望能看到反映我那个排生活的照片,可是没有。”邓学明原本打算,从展览中发现寻找的线索。他失望了。他在留言本上留言,希望当年彭泽县黄花公社裕丰大队的知青看到留言能和自己联系。

  “我从来没有刻意地想过,那些知青的姓名。可是留言的时候,那些名字自然而然地冒了出来。”邓学明说,直到今天,他还完整地记得其中10个人的名字。

  邓学明当排长的时间其实不长。1970年,他就被调到公社做老师,脱离了生产队。

  “知青们陆续回上海的时候,有一些过来和我告别。可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时候人的感情,非常的麻木,生离死别不如现在看得重。”邓学明说,当时的自己,想得更多的是如何靠自己那点微薄的工资生活,知青们离开,全没想到和他们交换通信地址。再后来,他自己也离开了彭泽县。彼此生活的轨迹,再也没有交汇的地方。

  “我现在年纪大了,回忆以前的生活,越来越觉得当知青排长那一年,是我生命中绕不过去的一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就加深了我渴望找到他们的心情。”

  【寻找】

  知青们说过,从彭泽回上海,走的是水路,在十六铺码头下船。

  邓学明来上海后,走到外滩去看十六铺码头。“那个时候,知青们都挑着农产品回家,他们说走在上海的大街上怕丢脸,就在码头上坐到天黑。”邓学明在十六铺徘徊了很久,试图感受知青们在码头上等待的心情。

  如今十六铺老码头已经拆了,当年知青排坐在码头边等待天黑的历史,消散在空气中。

  知青们还说过,自己是成片下放的,彼此都是邻居,都来自原南市区的制造局路。“制造局”这3个字很奇特,邓学明于是记住了。

  看完展览后的第二个星期,邓学明终于下了决定去制造局路碰碰运气。

  在知青们的描述中,他们住的都是矮平房。邓学明站在制造局路的一段,周围是成群的高楼。居民们说,这里的楼房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各翻造过一次。房屋拆迁、道路改造,很多人都搬走了。

  小区里的居民大半是从其他地方搬来的,不记得当年的老住户。

  附近的居委会改制重建,不认得这些人的名字。

  派出所查档案,提供的信息不全,无法寻找。

  突然有一位居委干部想起,小区里有20个从江西回来的知青,经常聚会。可打听了之后才知道,是在江西其他地方插队的。人海茫茫,邓学明的寻找之旅进行得很不顺利。

  “我的脑海里,记得的还是他们少年时的模样。”邓学明说,30多年过去了,大家的变化都很大,如今即使擦肩而过,或许也认不出来了,“可是,如果提起当年的事情,一定能认出彼此。因为,那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语言。”

  本报记者任湘怡

  苦苦寻觅本报记者张龙摄

  细细打听本报记者张龙摄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