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小康时代说清贫(名家新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05:5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清贫二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一天天地淡化了,经济起飞,生活小康,对于经济滞后地区,也正在努力脱贫致富,重提“清贫”二字,真是不合时宜了。最近,《中华读书报》介绍了一本好书,这部书收编了当今大学生重读方志敏烈士《清贫》一文的感悟,读后令人为之振奋,革命先驱的精神财富,薪火相传,能为今天大学生所承继,真是国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清贫》一文,是方志敏烈士在国民党反动派狱中写的一篇文章,篇幅极短,一字千钧,真实地展现了革命者的高尚情操。方志敏烈士生前是我党的重要领导干部,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手中握有财权,做到“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自己清贫到一文不名,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可能是很难想像的。

  就在方志敏被俘的那一天,两个国民党兵得知他是共产党大官,便喜出望外地以为可以大捞一把,但他们在方志敏身上没有找到一个铜板,气急败坏的国民党兵举着手榴弹向方志敏吼叫:“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只是大失所望,他们什么也没有找到,最后两个国民党兵只得悻悻地向方志敏问:“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是的,在污浊的心灵间,清贫是不可理解的。

  一位大学生在重读《清贫》之后,极是感动地写道:过去“我们总是把清贫等同于贫穷……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不幸,在虚无与奢华下,扮演着浑浑噩噩、凄凄切切的角色。”这位大学生的感悟,具有代表性。当下在许多人认为清贫已属过去,告别贫穷的同时也就将清贫二字丢下了。现在占有财富是时尚,不择手段是时尚,挥霍是时尚,摆阔是时尚,“清贫”被异化为不思进取,“清贫”被异化为思想僵化,清贫可笑,清贫可耻。

  清贫和贫穷的区别,“清贫”重在一个“清”字,贫穷则重在一个“贫”字,穷时贵在清贫,富时更贵在清贫,清贫是精神财富,失去了清贫精神,背叛了清贫精神,穷时可能卖身,富时可能犯罪,即使最后不择手段达到目的,也是如时下话语所说,“穷得只剩下几个臭钱了。”

  中国人崇尚清贫,古圣遗训,君子固穷,体现了可贵的生存理念。这里的“君子”是一种群体,这里的君子未必不能攫取财富,这里的君子能够经受住财富的诱惑,清官的可贵,就在于他们在行使手中权力时不中饱私囊。陶渊明有《咏贫士》四章,诗中“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两句,鲜活一个清官形象。确确实实,诚如古人所说“守贫必苦”,“苦”是对个人品格的严峻考验。前不久,一个贪官事发之后,回忆自己堕落过程,他说,在自己贪心恶性膨胀之前,看《焦裕禄》电影极受感动,当时立志要做焦裕禄那样的干部,只是后来进入官场,看到不捞白不捞的白花花的银子,少年时的志向,全背叛了,最后不能自拔,落了个可耻下场。

  这类贪官的下场,可憎可悲也极是可怜,面对金钱,一个人何以如此脆弱,金钱真有那么大的诱惑力吗?看到报上披露,一个贪官以往家里运钱当做生活乐趣,一次受贿,竟然一车一车地往家里运了十几趟。一次我对一位老朋友说,那类人活着已经就是鬼了,什么东西可以将人变成鬼?金钱。

  小康时代,还要不要恪守清贫,真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思考,背离清贫,在财富面前私欲恶性膨胀,道德底线崩溃,灵魂离肉身飘逝而去,必然要酿成可怕悲剧,自然,天网也有漏洞,可能出逃成功,但就是真的能够逃过法网,也逃不过后辈人的道德审判,后辈人中总有觉悟的一天,他们不会感谢你的“成功”,他们将仇恨你让他们蒙受羞辱。

  小康时代,真正为温饱而不择手段的外部因素应该是不存在了,试看如今贪污受贿,吃回扣,拿红包,以至于种种非法经济来源,哪一桩是将钱拿到手就跑去给孩子买烧饼果腹的呢?既然已经不贫了,何以还守不住操守呢?可见,贪与不贪,“贫”不是原因,贫可以不贪,不贫未必不贪。此中没有太深的道理,原因就在于能不能坚守“清贫”。

  重读方志敏烈士《清贫》一文,我们才知道原来清贫是最伟大的财富。不领美国面粉的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坚守清贫的典范。清贫是一种价值观念,清贫是一种品德修养,清贫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传统,清贫是实现自我的根本保证,越是步入小康时代越是要坚守清贫,越是一天一天地富起来,越是不能忘掉清贫操守。可怕的现实已经令人忧心忡忡,一些人钱越多越疯狂,钱越多越堕落,再至于豪赌,吸毒,已经发展成了社会毒瘤,重读革命先驱们的不朽文章,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了。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11日 第十四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