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众教育与精英就业的碰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07:57 浙江在线

  招聘场馆外长长的队伍,招聘场馆内拥挤的人流,一双双着急而略带迷茫的眼睛寻找着希望。

  自2004年11月20日教育部规定的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毕业生“解禁日”后,大大小小的招聘会频频召开,我省13.8万名高校毕业生奔走在一个个招聘场馆。

  找单位、投简历、去面试……在求职的一次次流程中,他们品尝过成功的瞬间喜悦,咀嚼过被拒绝的短暂沮丧,在一次次希望和失望交替间,曾经的“天之骄子”,经历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他们“精英就业”期望间的碰撞,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定位。

  从“世界500强”到“有潜力的小公司”

  怎样寻找人生的第一份职业

  这段时间,找工作是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生徐晓林的头等大事,“找工作起点一定要高,最好是世界500强的企业”。

  带着精心准备的求职书,2004年12月,趁着大学生就业招聘会举办的高峰期,小徐跑了几场招聘会。每次一走进招聘场馆,小徐的目光只寻找那些大企业。然而,几个招聘会下来,小徐的求职信还没送出去一份。

  “招聘会上这样的企业少得可怜,就算有几家来招人,大多是招低层员工的,偶尔有我看中的岗位,人家又不要。”说起刚开始求职时的经历,小徐颇为失望。“遭到应聘单位的拒绝后,我和周围很多同学一样,对以后的就业单位、职位都没了目标,也不知道该去找怎样的工作。”

  失望之余,徐晓林开始慎重考虑自己的工作梦想:“我的定位是不是太高了?”小徐去找前几届已经工作的师兄们,了解他们的求职经验,和老师、同学们进行讨论,寻找合适的定位。现在,小徐有了新的打算——把目标调整到有发展潜力的小公司上。

  “对工作要求低了,并不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降低了。”徐晓林说:“我有自己的目标,这点从没改变。毕业后我可以从低干起,但我仍然要为自己就业规划的远期目标努力,我想我一定会有所突破的。”

  在我省各高校采访时发现,一门心思想找事业单位、大企业的毕业生还真不少,这几年大学生中越演越烈的公务员报考热也正反映出大学生的求职取向。有的大学生像小徐一样在几次碰壁后开始重新定位求职目标,有的则还坚持着在寻寻觅觅。

  长期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主任周加敏颇有感触地说:其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浙江,大学生就业空间非常广阔,要找一个单位并不难,难在找不到符合自己期望的“好工作”,这也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觉得就业难的原因。

  周加敏分析说,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尚存偏差,就业期望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许多大学生还存在着“精英就业”的观念,毕业后一定要到大城市、沿海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少大学生一门心思要找热门的、高薪的、体面的工作,每年那么多毕业生要往少数地区、少数部门、少数单位和职位挤,实现就业的难度自然会加大。

  美国著名教授马丁·科罗曾提出被公认的划分理论,接受高等学历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15%~25%以上是大众化教育。2003年,我国这一比例已超过15%,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则达到25%,曾经是“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是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将在“非精英”岗位就业,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工作岗位对劳动力受教育层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促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更多地进入普通劳动者的序列。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要从固有的“精英就业”转向大众化就业。

  据省人事厅人才流动开发处处长蒋文潮介绍,从2004年上半年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分析,机关事业单位和著名企业是求职者的首选,而民营企业则是最大的招聘方,所占比例非常大。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很旺盛,如果毕业生能正视人才需求现实,及时调整定位,找工作还会那么难吗?

  拿出从基层做起的魄力

  给就业留一段长长的“助跑线”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应届毕业生蔡萍是个能干的黑龙江女孩,当初选择到浙江求学,很大一个原因是喜欢杭州这个城市,现在面临毕业,小蔡的首选自然是杭州。

  但跑了几次招聘会后,小蔡发现要进杭州的新闻单位很难。“我是个大专生,学历上比不过本科生,杭州的新闻单位对传媒工作者的要求很高,要留杭州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再有一个月就要毕业实习了,面对现实,小蔡已选择了离开,开始寻找杭州以外的新闻单位。几天前,她从100多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与舟山电视台达成了实习意向。

  虽然每次招聘会总是人头攒动,但杭州、宁波两地用人单位招聘摊位前的过于热闹,与外地尤其是县一级招聘摊位的相对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走进招聘会的大部分大学生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大城市的用人单位。

  然而,记者从这1个多月里跑的招聘会上发现,工科类专场招聘会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是杭州以外的,在师范类招聘专场,现场的370多所中小学不少来自农村。省教育厅有关人士介绍说,目前我省大城市的师资趋向饱和,教师的需求主要在县以下的中小学。同样,医疗卫生行业对本科生的需求也主要集中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单位,这与大学生的心理预期有较大距离。

  在采访中,我们听到不少大学生反映,他们留恋杭州,一方面是因为杭州的单位好,收入高;另外大学四年在这里学习、生活,已经融入杭州的文化生活、人文环境,舍不得离开,如果到基层就业,要重新去适应,肯定会有落差。

  但现实还是不断在“教育”大学生,这几年,经常有毕业生在基层找到工作后到省教育厅重新开报到证。据介绍,这些同学大多是还没找到工作先在杭州落户,“飘”了几个月后还是找不到单位的,有的则虽然有单位但工作一两个月后不满意再“撤退”的。

  对此,人才专家有着自己的见解:当你在大城市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应聘“精英职位”不能如愿时,不妨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眼光向下,拿出从基层做起的魄力,留下一段足够长的助跑线,再来冲刺自己的最高职业目标。

  已经选择了离开杭州的蔡萍说:“在杭州呆了三年,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一下子要离开,还真的有点不适应,但是,等到自己具备了相应的就业实力,我还是有机会回杭州的。”

  大众化就业的新定位

  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

  2004年12月,浙江省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月的7个招聘专场,虽然由于针对的专业不同,每一次招聘会上来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也都各不相同,但记者在不同的招聘会上也听到了一些相似的声音。

  12月19日,在纺织服装专场招聘会上,浙江科技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小徐在投了3份简历后深有感慨地说:“现在的用人单位很看中我们的动手能力,光靠在学校学的课本知识远远不够。”原来,小徐在一家公司投简历的时候,招聘人员问了她一些很具体的制衣过程。虽然在学校里也有很多的实践课,走出招聘会的小徐深深感到,要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还得不断实践,要有“拿得出手”的实习作品。

  12月26日,人文社科艺术类招聘专场,记者碰到浙江工商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的小徐、小余,她们每人手上都捧着一叠简历,准备继续寻找“目标”。“工作真难找,用人单位都要求实践能力强,我们刚毕业,在学校里学的都是课本知识,哪来的实践能力?”

  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副主任陈于杰说,现在有的大学生就感觉到好像在大学里面学的东西,到社会上以后有一些脱节,而企业需要的东西,在学校又没有学过。

  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时,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是要理论知识扎实,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不高。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带来的大众化就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不再处于社会的“精英”阶层,大部分是有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从事的是操作性强的具体工作,此时,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践水平、动手能力的要求就提高。如果高校在学生培养上还是和以前精英教育时那样,势必会产生错位。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朱晓卫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校既要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内容尽可能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并且要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整合和优化,逐步建立“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开放型课程体系。

  这几年,我省一些高校已经在这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力求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中国计量学院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首先就要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起来。从去年开始,中国计量学院在信息工程学院增开了计算机实战选修课,在机电学院则开设了高级数控机床培训班,着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有关专家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更多的学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但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同时,大学生就业也从原先的“精英就业”转变为大众化就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声音】

  不妨另辟“灰”径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灰领’人才在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持续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选择空间。”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副主委鲍敏中说。

  这里所称的“灰领”,是指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新兴技能人才。或言,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灰领”人才在中国“供不应求”。资料显示,中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1.4亿人,其中高级技师仅占0.41%,技师只占3.1%,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达到20%至40%。也就是说,中国至少还缺三四千万“灰领”。

  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边却是巨大的“灰领”市场乏人问津。据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一项调查,一个高级技师面前,有7.33个就业岗位等着。在北京,高级技师岗位与人才的比例是7∶3。

  “‘灰领’人才奇缺的主要原因是观念问题,社会上普遍重学历而轻技能。”鲍敏中说,“由于社会关注的是财富而不是劳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观念。”

  结构性矛盾加剧了灰领人才短缺的状况。鲍敏中指出,中国不少专业培养的大学生并不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在以各种尖端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和高技能服务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中新职业大量出现,要求求职者既要有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CEO是人才,‘灰领’也是人才。”全国政协委员章鲁说,“灰领”并不是介于“蓝领”与“白领”之间的中间地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新的有独立的智能结构、职业特征的人才类型,它标志着中国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转型已经开始。为适应这一转型,无论社会还是大学生都应转变观念。

  “随着‘灰领’的不断增多,白领、蓝领与灰领的比例将成‘菱形’,即白领和蓝领的比例逐渐减少,‘灰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成为吃香的‘银领’。”鲍敏中委员乐观地预测。据新华社

  不要忽视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是大学生们寻找工作最紧张的一段时期,记者在一些为西安应届大学毕业生举办的大型招聘会上发现,很多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十分模糊,不考虑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和社会也缺少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就业指导,大学毕业生存在严重的盲目择业现象,而近年来随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更是加重了这种趋向。

  记者在一次大型招聘会现场向大学生问及规划职业生涯这个问题时,除个别学生说自己有明确的就业打算外,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觉得在目前就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工作应“随行入市”,即以薪水多少为考虑的第一标准,考虑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问题显得很不现实。有位学生自嘲地说,上小学时职业规划想当个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中学里想当个风光的企业家,大学里想进入一流的外企当个小职员,毕业找工作时只想在大城市里有口饭吃就行了。

  大学生对待职业规划的这种态度早在前几年就出现了,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不少大学生认为谈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件奢侈的事。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学生们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现实,谁出的价高、工作轻松就去哪,找工作很少与自己的理想、兴趣结合在一起。很多人在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后,就觉得自己一辈子就这样了,只要按部就班工作就行,自己不去努力实现原先的理想。一些运气不好的、找不到所谓好工作的大学生就在社会上“飘着”,或是隔三差五地换个工作,以至于不少人到了30多岁的年龄还在频繁更换工作,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

  陕西省高级人才事务所所长郜随印认为,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首先要确立自己的方向,毕业生求职不能停留在自己的想像中,要和现实相结合,要知道自己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技能、经历等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对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确立务实、可行的职业方向。其次,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实际能力和社会需求制订有效的实施步骤,比如某个年龄段该做什么、某个时间段自己达到什么目标等。最后,根据目标和进程不断总结并完善自己的计划,对职业生涯中的不和谐之处进行矫正。这种建立在清晰、标准、客观、实事求是基础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会对一个人的发展有利。

  专家们建议,学校和社会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责任。但据了解,目前陕西省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仅能提供一些单位的招聘信息,或是举办一些就业讲座,教学生一些应聘技巧和就业包装等事情,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很少触及。而政府和社会办的人才交流中心,为求职者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参考意见的,还几乎是一片空白。专家认为,我国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利于大学生长期的发展。据新华社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冬素 实习生 余炫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