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王云坤: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开创新局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08:18 新华网

  1月10日,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在长春市召开。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杨庆才作工作报告。会议由省委副书记林炎志主持。

  会议期间,代省长王珉召集与会代表进行了座谈并讲话。

  这次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的形势下召开的。谈到当前形势,王云坤说,当前我省农村工作的形势可以讲三句话。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成果显著;二是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三是推动农村工作登上一个新台阶机遇难得。根据中央部署和我省实际情况,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实施县域突破战略为载体,围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粮食稳步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继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王云坤强调,当前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出能力。必须把产业结构调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立足于我省的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在稳定种植面积和增加粮食产量的前提下,重点在“分化”和“裂变”上做文章。

  二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规划,拓宽劳动力转移途径。

  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这是解决小生产、小流通、小资本与大市场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分散经营的农户进入市场经济的战略性措施。四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要利用好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政策,主动申报项目,积极争取资金,尽快改变我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五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公共支持,对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六是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按照中央部署,积极、主动、稳妥地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王云坤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新形势下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统筹城乡发展,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高度,深刻认识“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把握规律,提高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强化基础,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转变作风,全面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省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王珉在座谈会上强调,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提高我省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对于维护粮食安全,推动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增强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切实提高农业的抗灾防灾能力,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加大农业和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实施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和产业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杨庆才对我省今年农村工作做了具体部署。按照我省今年农村经济工作总体思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农业总产值达到910亿元,比上年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200元以上,增幅达到6%,力争实现8%。按照这一目标要求,从今年开始,我省全面启动实施“532”工程,重点抓好优质粮食、精品畜牧、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效园艺特产、绿色食品和劳务经济等六大产业。会上,我省还将对2004年度的先进单位、集体、个人和企业进行表彰,会议代表作典型发言。来自省委、省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农业科研院校和全省各地主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参加了会议。(记者张力军石巍翟劲涛)(来源:吉林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