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浙江尝试新式干预物价手段(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09:35 新华网
浙江尝试新式干预物价手段(图)
  新华网浙江频道1月11日电“由于米、面、油涨价,本店部分小吃品种价格上调。”杭州知味观小吃店2004年贴出过这样的告示。一年多来,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物价经常有“涨”声传来,从钢铁、水泥等原材料,直至百姓开门七件事。物价持续上涨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日前,浙江省物价局已经确定,今年将采取一种新式的行政干预手段。具体做法是,一旦月环比超过1%,此后三个月内就不批准任何提价项目。

  也就是说,假设2月份物价比1月份上涨1%以上,在接下去的3、4、5三个月内不批准包括水、电、煤气、有线电视等在内的各类提价项目。

  物价去年调整频繁

  去年是浙江省物价调整较为频繁的一年,相继调整了水、电、液化气和有线电视价格。

  去年8月1日,浙江省开始执行新的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一户一表居民用户实施阶梯式累进电价,8月下旬又推出了试行阶梯水价。

  去年10月份开始,杭州市区瓶装液化气从每瓶74元涨至78元,居民生活管道液化气从每立方米7元调到9.5元。居民使用这些生活用品时,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11月份统计数据中,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为2.8%,而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10.7%。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更是上涨了13.7%。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已持续两年,而且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更大。

  据新华社报道,我国居民消费价格自2003年1月起持续上扬23个月,虽然在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下,物价涨幅于近两个月渐趋回落。但是,2004年总体涨幅仍在4%左右,成为1997年以来物价涨幅最高的一年。

  政府合理干预物价

  浙江省物价部门表示,争取把今年全年的物价涨幅控制在4%以内。

  “这是一条铁杠杠,一旦价格波动超出规定范围,我们将迅速作出预警。”浙江省物价局有关人士说,以往地方政府部门一般都在具体项目上进行控制,如此大力度、大范围干预总体物价涨幅尚属首次。

  价格升降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市场、预期和政策等因素。既不能违背正常的市场规律,又要考虑居民承受能力,准确控制上涨幅度,需要相当精确的拿捏能力。

  去年,物价部门已经尝试了合理范围内的物价干预手段———

  去年11月初,杭州液化气出厂价涨至每吨4660元,加上货运成本增加,比7月份涨了不少。这时,杭州市物价局出招干预液化气价,规定只有当出厂价上涨6%以上,零售才允许提价;经营企业提价,必须提前两天向市物价局通报。

  浙江省物价局有关人士透露,从去年的涨价过程看,受到前一年的翘尾和滞后释放,前三季度往往涨幅较大,直到第四季度明显回落。如果把逐月涨幅控制在1%,一旦越线,三个月内不得再提价,全年就有把握实现4%的涨幅控制范围。

  此外,在物价上涨过程中,浙江省物价局将紧盯价格波动状况,防止市场自发提价与政府提价“碰头”。比方说,某产品因为市场变化,摆脱低迷后出现涨价,而政府因信息和时间滞后,也采取提价措施,就会导致物价大幅度上涨。

  干预物价仍有必要

  从历史看,经济高速发展会引起生产原料价格上涨,接着又传导至与居民相关的消费品价格上。煤、电、油等重要原料紧俏,肯定影响铁路、民航、公路、出租车,以及粮食、食用油和肉禽蛋菜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

  去年年底,浙江的一些家电产品开始小幅提价,说明生产资料涨价传递到居民消费价格的过程正在发生。新华社在年初发文认为,种种迹象表明,2005年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明显增大,尤其在国内资源短缺的背景下,生产资料价格还有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景乃权教授认为,浙江人钱袋子沉了,手头更宽裕了,也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按照经济学原理,假如人均收入上涨10倍左右,商品自发价格会作出相应调整,将造成价格指数上升4倍左右,收入上涨的幅度越大,价格变化也就显得越激烈。

  据浙江省城调队调查,去年前11个月,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98元,比去年增加132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比例为7.8%。同时,人均消费支出与收入同步增长,达到9787元,比去年增加94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董捷)(来源:都市快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