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镇委书记的新引资观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02:47 人民网-华东新闻 |
本报记者 汪晓东 张家港市凤凰镇党委书记王惠忠: 改变了引资的方式 原来感觉2004年引进外资应该可以进入收获期,因为前几年我们的项目储备比较多了,但实际情况并不像我们设想的那么好。一是土地问题,这对外商的投资心理影响特别大,没有土地使用权证,外商不敢和我们签约;二是电力问题,一些欧美企业和韩国企业在和我们谈项目的时候,首先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如果我们不能保证企业连续运转,他们就不来,可直到现在,缺电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三是成本问题,原来投资成本、尤其是土地成本相对比较低,现在越来越高,而外商的承受力是有限的。 2004年,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对于招商引资的影响都比较大,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实事求是的。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归结为客观原因,做得好的地方也很多。 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招商引资的方式要变一变。比如,原来我们承诺给外资企业的蒸气是每吨120元;现在,蒸气从发电厂出来就要每吨150元了,我们原来的承诺就无法兑现了。因此,地方政府介入太多不是好事,该退出的还是要退出。我感觉,招商引资要企业、政府、中介机构和外来投资者四方面的力量一起来做,尤其是要重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还有一个感觉,外资似乎没有民资来得实惠。现在我们的观念也改变了,对于外资,基本只抓大的,不能再全面开花了。同时,要引进好的项目,不能照单全收,毕竟土地有限。我感觉,今后苏南的发展要依靠三个轮子:一是大的、好的、国家鼓励的外资项目;二是本土的规模企业,要有我们自己的“航空母舰”和“巡洋舰”;三是大量的民营企业。我们不能完全依靠外资,外资一旦不能赚钱了,终究是要跑的,跑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但是,民营企业跑不了,他们扎根在这里。去年,我们镇的外地注册资本16819万元,增长146%;实际到账40175万元,增长了好几倍。 昆山市陆家镇党委书记夏小良: 想清了引资的目的 招商为了什么?招什么样的商?2004年中,我的脑海中一直萦绕着这些问题,答案也渐渐清晰起来。 人们都说我们陆家镇是“外资明星”。现在看来,光有这样的称号是没有什么用的。外资招得再多,如果不能增加财政收入,不能增加老百姓的收入,相反还增加了我们的社会成本,那么,这样的外资就不一定要了。 以前,对于这样的问题,认识没有这样清楚。过去的做法是“广揽各路客商”,大中小项目并举,不管投资大的小的,科技含量高的低的,环境影响大的小的,只要能批准,就让它进来。去年,两大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客观上,土地、资源、能源的瓶颈制约,包括社会成本的急剧增加。所谓社会成本,举例来说,大量外地劳动力涌进我们这个小镇,教育、卫生等是否能承受?城市建设是否能够跟上?二是主观上,原来单纯追求GDP,追求外资的数量,但地方财力并没有大的增加,想做一些社会事业财力不够。这些问题迫使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招商引资?也迫使我们转变观念,必须招商选资,不能有10个项目就要10个,环境污染大的我们不能要,带来税源不多的,我们也不一定要。 说实话,原来没有完全弄清楚为什么招商的问题,有点为招商而招商。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现在我们逐步想清楚了,如果外资来了很多,但没有富民强镇,这样的引资是不足取的,甚至是失败的。因此,我们提出了外资与民资两轮驱动的战略,提出了培植税源经济的概念。 当然,我这样说不是就不要外资了,就不要发展外向型经济了。如果没有这么多年的外向型经济,我们可能一事无成。现在,要发展民营经济,很大程度上也是配套于外向型经济的。因此,外向型经济仍然是“牛鼻子”。只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始终要与发展经济的落脚点结合起来,与富民结合起来,与税源经济结合起来,不能光有数据。 江阴市新桥镇党委书记吴贯一: 加大了选资的力度 实际上,我们镇从2001年起就开始提出招商选资了。当时我们提出了“三集中”,即: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住宅向镇区集中,企业向工业区集中。因为我们镇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大的企业集团比较多,有世界上最大的毛纺企业阳光集团,有位列世界毛纺十强的海澜集团,还有亚洲最大的纺织空调除尘企业精亚集团。全镇绝大部分的工业销售出自这几家大的集团,农民也主要在这些企业就业。这种情况下,实行“三集中”势所必然。 我们选资的标准,一看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大的肯定不要;二看技术水平和产业档次,如果水平一般的我们也不一定要。我们招商引资的一个特点是把企业推出去招商。这些企业眼光也很高的,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一些外商提出来要和我们的大企业合作,他们还不愿意呢,因为他们不缺资金,本身的项目盈利能力也很强。现在,企业要寻求扩张,有时候也感到力不从心,也希望引进外资,但他们要“挑三拣四”,不是好的项目不要。这也是我们选资的另一条标准,就是看外资是否对本地产业有带动作用。 现在引资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就是对于出口加工型的外资企业,一部分出口退税要由地方财政来补贴。这使得我们在选资的时候又增加了一条标准:如果外资纯粹是出口加工型的,我们就不一定要了,否则要增加不少负担。我们尽量会选择一些内销型的外资项目。 在我们这样的地区,如果能把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大,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好,为他们的发展创造好的环境,效果可能比招商引资还要好。一方面是税收贡献,另一方面是消化劳动力。外资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总体上比本地企业要高,我们的劳动力大部分是农民,要让外资企业把他们全部“消化”,恐怕不大现实。另外,我们提出,镇外就是外,比如,我们距张家港只有不到10分钟车程,他们来投资,我们也欢迎。 《华东新闻》 (2005年01月12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