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老外校长看中国高等教育(热门沙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3日02:01 人民网-华东新闻

  主持人

  新华社记者 叶国标 孙丽萍参与者

  菊池龙太郎 日本茨城大学校长

  理查德·莱文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

  莫翰默德·沙里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副校长

  林文钦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

  郑顺勋 韩国培材大学校长

  野野村 日本活水女子大学校长

  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高等教育革故鼎新、探索进取,整体规模和综合水准显著提升,为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但从世界角度看,中国高等教育还存在什么“软肋”和差距?哪些问题需要正视和解决?记者采访了参加2004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的部分外国校长,希望他们从不同视角观察问题生发的观点能带来一些启迪

  一流的高等教育离不开一流的基础教育

  主持人:在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如何理解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系?

  菊池龙太郎:如果说高等教育是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基础教育就是塔基。如果基础教育根基不实,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准就会大受影响。

  日本在130多年前基础教育的普及几乎已达到100%,所有农村都有小学。并建立了大量的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1945年后,日本开始普及高等教育,所有的县设立国立大学,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还建立许多私立大学。目前,日本高等教育普及率超过60%。预计到2007年,日本所有18岁的青年都有机会进大学深造。经验表明,高素质的大学生,来源于高素质的小学生、中学生;高素质的小学生、中学生,来源于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目前,在中国,像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拥有一流的基础教育,但在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尚有差距,这最终会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素质和水准。

  经济全球化呼唤高等教育国际化

  主持人:一些国际知名大学,比如耶鲁大学,研究生中23%来自国外,本科生中也有9%是国外学生,德国慕尼黑大学理工专业的外国学生占到25%。相比之下,中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还较低。中国高校应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快速走向国际化?

  理查德·莱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大势所趋。一个“全球性大学”必须具备四个要素:更多地吸纳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教学和科研中注入更多的国际化内容;与外国大学建立联系,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网络教学,通过先进的通信科技将世界更多的听众带入课堂。

  莫翰默德·沙里:中国大学走向国际,现在是最佳机遇。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市场充满商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经商、求学。

  高等教育国际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首先要有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理解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二要掌握一门以上外语,能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三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专门知识和能力,并通晓国际行业规则。

  林文钦:大学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文化资源,让学生有“跨文化经验”,这样的人才最受社会、企业欢迎。现在已没有纯粹的韩国经济或中国经济了,大家都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人才交流十分重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启动了“全球教育计划”,准备将10%—20%的本科生送到美国、中国等国家学习一学期,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经济、法律,包括到中关村、张江这样的高科技园区见习。

  郑顺勋:一个没有国际化眼光、不具有亲和力的人,肯定不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者和栋梁之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对中国大学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大学应着力打造新型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培育具有国际眼光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世界公民。

  创造知识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主持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是知识创新的摇篮。作为知识传播(教学)、知识生产(科研)和知识利用(科技产业)的综合载体,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莫翰默德·沙里:和欧洲与美国大学相比,亚洲包括中国在内,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延续传统方式,就是老师灌输,学生接受。在西方,大学教育采用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如网络、图书馆等先进方式来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应注重培育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当地经济提供智力支持。

  一所大学,评价它的办学水平,固然要看论文数量质量、看得奖多少,但更要看这所大学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其创新能力,包括: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科研成果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大学提供的新知识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郑顺勋:中国大学的设施和教育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本国需求。中国政府给大学很多财政拨款和资助,以扶持和加强一流大学的综合实力。这种做法在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容易使大学产生依赖性,削弱其竞争力。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耶鲁,没有一个是靠政府拨款支撑的。

  对大学特别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来讲,要实现教学、科研和产业的有机结合。除了培养优质人才,还应催生更多的发明专利、知识产权,并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化,从而赋予大学一种“造血机制”。在中国,教授们配备的科研设备、辅助科研的手段很有限。

  林文钦:名师出高徒,大学需要大师,包括教学大师和科研大师。没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设施,没有较高的薪资和待遇,大学就难以吸引国际一流的教授。在教学和科研环境、教授薪资水平等方面,中国大学与国际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在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年薪超过15万美元,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的年薪超过10万美元。新加坡的大学教授半数以上是从世界各地聘请的,除了高薪,对外籍教师还有住房津贴、孩子教育津贴。

  大学并非越大越好

  主持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规模多大为宜,你们有何看法?

  野野村:大学并非越大越好,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比如说活水女子大学所在的长崎,共有6所大学,其中最小的一所只有一个学部。但不管多么小的大学,只要它有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并不懈努力,为当地经济和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它就是一所好学校。

  林文钦:不加选择地合并学校,片面追求大学的规模,搞“大而全”,而忽视专业、文化、管理、历史的融合和传承,会影响教学和科研质量,这偏离了大学培养优质人才、从事尖端科研、培育先进文化的使命。

  《华东新闻》 (2005年01月13日 第三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