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圳:绿色2004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3日07:38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如果用色彩来比喻2004年深圳的发展和变化的话,最恰当的就是绿色了。

  绿色象征着生机,象征着健康,象征着和谐。2004年的深圳,正是这样一个绿意浓浓的年份。

  绿色的政治生态

  绿色象征着良好的生态。蓝天、碧水、绿地是良好的自然生态;团结融洽、干事创业的氛围则是良好的政治生态。团结融洽、干事创业,正是过去一年深圳各级干部精神风貌的写照。

  良好的政治生态首先来自于领导层、决策层的团结和谐。

  “充分发挥和调动领导班子集体的力量做工作,市委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一方面谋全局、抓大事,集中精力驾驭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一方面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等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使各方面都能步调一致,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这是市委书记黄丽满反复强调的。正是在这种工作机制下,深圳几套领导班子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2004年3月17日,深圳“梳理行动”正式启动。这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建设国际化城市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由政府组织实施。这项工作抓住了深圳社会秩序和市容环境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也是群众长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实施两个多月后,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分别组织了专题视察。随后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梳理行动专项报告的决议》,认为梳理行动得民心、顺民意,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社会治安状况、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求市、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支持和推动梳理行动,并为梳理行动提供法律保障。市政协也专门召开常委会,高度评价梳理行动,希望各界积极支持。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配合,有力推动了梳理行动的进展。

  市政府邀请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当“评委”的事,在干部群众中传为佳话。去年7月19日,市长李鸿忠率领5位副市长和20个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邀请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召开专门会议,就上半年经济工作、重大项目进展、国企改革与发展、环境保护和建设等工作,向市人大、市政协领导一一亮出“成绩单”,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分析问题与不足,介绍下半年的设想,请市人大、市政协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

  市人大常委会在对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市“两院”副职评议基础上,去年8月25日首次对一名副市长进行评议,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通过这种良性互动,全市干部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风气。

  良好的政治生态体现在强有力的落实和执行之中。

  “年初谈思路,全年抓落实”,这是市领导经常讲的一句话,也是市委、市政府推进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全市每年的重要工作都要进行分解,连同重点调研课题一起,落实到每位市委常委、副市长,再落实到全市各部门、各单位,明确目标、进度和工作要求,建立责任制,并在年中、年末组织全市性督促检查。对一些涉及面大、关系民生的工作责任分工还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去年实施的梳理行动、清拆违法建筑和城中村改造等,在工作部署后的第二天,每项工作的分工职责、要求进度、监督验收、考核奖惩等方案即在媒体上公布,形成了抓落实的社会动力和压力。

  2004年11月9日,就在市委、市政府作出清拆违法建筑,不允许再出现新的违建部署刚刚过去10天,南山区西丽地政监察中队管辖的大村内,有人顶风抢建一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南山区委、区政府当即决定,对监管不力的西丽地政监察中队负责人予以撤职处分。此事对那些畏惧困难、敷衍塞责的干部是一个有力警示。

  继上一年对4个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绩效审计后,去年深圳将绩效审计扩展至8个单位。市科技三项费用中一些项目资金被挪用、市环保局人员经费占用业务经费、大沙河整治项目未经可行性研究……去年12月29日,这些问题在新闻媒体公开通报,干部群众反响很大。市领导要求有关单位充分利用审计结果,改善和提高政府绩效,更好地推进依法行政。

  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守土有责,失职必究。从严治政,确保政令畅通,大大增强了全市干部的责任意识,工作雷厉风行,势如破竹。梳理行动、两区城市化、违法建筑清拆……去年多项重要工作的顺利推进,充分体现了市、区、街道等各级部门和单位团结一心,密切配合的巨大力量。

  绿色的经济生态

  绿色象征着健康。追求绿色发展,就是探索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子。“绿色GDP”、“文化立市”、“两区城市化”……这些几乎所有深圳市民都耳熟能详的“关键词”,点缀出深圳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

  绿色发展要求人与自然的协调,“绿色GDP”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标志。

  2004年2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深圳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及相关指标的调整方案,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从2005年推至2010年。在这次调整中,引人注目的是在原有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增加了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指标调整的鲜明特点就是体现了“绿色GDP”的发展理念。此举立即成为全国各大网站的热点话题,舆论界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专家认为,调整体现了深圳既重视量的积累,更重视质的飞跃,“时间推迟了,标准更高了”。

  调整指标之举,在深圳编制五年规划以来是第一次;推迟“时间表”,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一举措,既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作风,也体现了深圳新的发展思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深圳不排斥速度,但更看重质量,看重效益。

  2004年,深圳向体制改革要效益: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组建新的国资委,撤销三家资产经营公司;进行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65项;启用行政许可电子监察系统。

  深圳向高科技要效益:市委、市政府出台2004年“一号文件”———《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高新技术产业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世界首个基因治疗药物等多项世界级高科技成果在深问世,日本环球超级硬盘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落户深圳;预计全市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200亿元,增长28.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9.2%。

  深圳向产业结构调整要效益:针对制造业“高、轻、外、加”的结构特点及不足,分别编制精细化工、汽车产业、汽车电子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引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基础工业;以中小企业板开设为标志,金融业呈现蓬勃生机;以华南国际工贸原料城建设为代表,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

  绿色发展要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长久不衰的动力。

  2004年11月18日,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举行。文博会采取了崭新的运作模式:“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尝试用市场手段推动文化发展。

  文博会引来全国7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380多亿元,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之成为市民的重大文化节日。

  文博会的成功举办,是深圳全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高品位的文化城市”的一个范例、一个缩影。

  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发展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并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2004年,深圳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果;文化事业管理职能转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有新的突破;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深圳发行集团正式组建,深圳歌舞团正式改制成为企业;一批重大的文化活动进行了社会化运作。文化精品硕果累累:全年获省级以上奖项553项,其中国际级51项、国家级211项、省级291项;文化产业增长强劲。

  昔日被人称作“文化沙漠”的深圳正迅速成为“文化绿洲”。

  地铁开通了、道路更宽敞了、看病更方便了、休闲的去处更多了……去年深圳社会公共事业取得的长足发展有目共睹。去年,市财政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资达120亿元,占年度财政投资的65%左右,是历年来最高的。

  绿色发展要求发展区域的统筹性。只有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才是健康的、持久的、全面的。

  2004年9月29日,是深圳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宝安区沙井街道民主村、福永街道塘尾村两个村委会,同时挂牌改为社区居委会。至此,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大中城市。

  长期以来,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既影响着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的发展,又严重制约着深圳的整体发展水平。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关乎特区的长远和大局。如果说这是一场大的战役,那么2004年就是这一战役的攻坚期。市委、市政府为此制定了包括土地、社保等在内的12项配套政策,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20多万原村民成为城市居民,全部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所有镇改制为街道办事处,村委会改为居委会。

  两区城市化工作的顺利完成,使特区内外在土地、人口、经济、行政管理等方面统一起来,从而为深圳的长远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城市发展格局实现了新的跨越。从特区内395平方公里,到全市1952平方公里,深圳正铺展开诱人的远景。

  绿色的社会生态

  绿色象征着和谐。和谐稳定,安居乐业是人人都向往的生活。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的社会矛盾。直面矛盾,化解矛盾,维护群众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眼点。改造城中村、清拆违法建筑、领导接访日、“民心桥”、听证会、“民心工程”,一次次行动、一项项措施,构成深圳2004年的动人风景。

  营造和谐社会,不是回避矛盾。和谐社会不是表面上的一团和气,也不能指望通过表面上的一团和气来建设,而是要从群众长远和根本福祉出发解决矛盾,实现整体的和长远的和谐。

  2004年10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发出违法建筑清拆和城中村改造动员令。这项工作被称为深圳最难啃的“硬骨头”。市、区各级领导和各责任单位干部一方面耐心给群众做工作,阐明得失,从政策制定、工作方法上尽可能减少群众损失。同时对顶风抢建行为毫不让步,毫不手软,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并根据城中村的实际情况,分类规划,稳步改造,确保改造工作按计划推进。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全市违法抢建的势头得到极大遏制,城中村改造也开始由零星改造向整体改造推进。

  违法建筑清拆和城中村改造显示了市委、市政府实现群众长远利益的高度责任感,也赢得绝大多数群众的支持。人们认识到,清拆违建、改造城中村,会使部分人的利益一时受损,换来的却是群众长远的、整体的利益。

  营造和谐社会,要与群众广泛沟通,多方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004年3月3日,黄丽满在全市信访工作会议上说:“信访工作不仅是党和政府体察社情民意的‘寒暑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一面‘镜子’。”“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一把手要亲自做信访工作,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主要领导要第一时间到现场解决,直接同有关群众见面沟通。领导干部要敢于面对面做群众工作,特别是一些重大信访问题更要主动过问,及时研究,及时处理。”做好信访工作,成为深圳领导干部倾听群众呼声的基本渠道。

  12月29日是深圳领导干部2004年最后一个接访群众日。李鸿忠主动来到宝安区福永街道办事处“下访”,听取有关塘尾居委会部分居民反映问题的调查处理汇报,并和6位居民代表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面对面座谈。

  市委、市政府规定,每个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三,是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接访群众的日子。现在,领导接访制度已延伸到全市各区和政府职能部门。领导接访,使群众的苦衷有人听、问题有人管、困难有人帮。一位市民说出了许多人的心里话:“统一接访日,顺了百姓心。”

  在深圳,领导与群众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多。去年8月31日,深圳广播电台新闻频道开通了一个特殊的节目———“民心桥”。这座电波架起的空中之桥牵动了无数市民的心。开播以来,李鸿忠等市领导和多个政府部门“一把手”陆续担任嘉宾,与市民直接进行对话,有问必答,推心置腹,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民心桥”开播十多期,群众反映的问题70%以上有了答复或得到迅速解决。

  去年5月31日,市物价局就调整物业管理收费举行听证会,听证代表们对有关单位公布的收费方案中多处内容提出质疑,发表了不少尖锐意见。结果原定的调整方案被推翻,进行重新修订。“2元起步,全程5元”,这是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的票价。这个票价方案,也是通过听证会采纳大多数群众代表的意见定下来的,低于有关部门原定的价格。市物价局一位干部说:“地铁票价不是物价局算出来的,而是‘民选’出来的。”

  去年深圳“听证会”之多是近几年少见的,节约用水立法听证会、出租车运价调整听证会、南坪快速路丰泽湖段线位方案听证会……以听证的方法,认真对待群众的合理诉求,广纳民意,化解分歧,成为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引导群众、理顺情绪、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

  营造和谐社会,要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解决好困难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困难。

  2004年8月27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员工工资的,应当在劳动部门责令的期限内全额支付员工工资,并支付相当于应付而未付工资总额25%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部门规定的限期内拒不支付员工被克扣或者无故拖欠的工资的,劳动部门可视情节轻重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深圳用法律手段有力地为劳动者撑起了“保护伞”。

  上月底,第二届“百名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和50家“外地来深建设者之家”评选活动启动。评选出来的100名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符合招调工条件的,将免考招调入户深圳。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困难群众一直十分关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包括“全民安居”、“扩大与促进再就业”、“农民减负增收”、“教育扶贫”、“济困助残”等内容的“十项民心工程”……深圳,正在通过不懈努力,让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阳光,温暖每个劳动者、每个公民。

  季冬鹏城,春意渐浓。今天召开的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将吹响“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进军号角。展目前程,我们有理由、有信心迎来春深似海的绿色2005、绿色2006……

  作者:本报记者黄扬略吕延涛张忠亮 编辑: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