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求职白皮书)毕业生增两成 就业压力大择业更务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3日08:01 水母网

  水母网1月13日讯又到了大学生毕业生求职时节。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有哪些新特点?几年来烟台学子在求职时都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市的用人单位喜欢什么样的毕业生?本报记者为大学生打探2005年职场最新情报。

  2005届应届毕业生求职大战渐入高潮。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338万,比去年增加58万,增幅达20.71%。驻烟高校情况也差不多,烟台大学毕业生5752名,增长34%;鲁东大学6005人,增幅25%;山东工商学院2533人,增长10.7%。由于高校的急速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十分严竣。

  据悉,2004年,全国共有280万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未就业大学生人数在70万左右(毕业生临时、灵活择业、自主创业或因个人原因暂不就业、出国学习等均按已就业统计)。

  就业压力增大

  鲁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李家谱科长分析说,2005年大学生就业将呈以下特点:一是供需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无业可就”和“人才匮乏”矛盾并存;第二,与以往相比,竞争相同岗位的难度明显增大;三是所学专业和能力成为影响就业的决定性因素。专业为社会所需要、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游刃有余;四是研究生、本科生等学历层次较高者仍可维持较高的就业率,专科生就业形势更趋严峻。

  为逃避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鲁东大学师范类毕业生去年考研、考双、专升本的比例在30%以上。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考研、考博的升温势必增加研究生的就业难度。

  需求重心下移

  据李家谱科长介绍,由于教师职业相对稳定、收入较高,师范生一般能维持较高的就业率,但社会需求重心下移趋势越来越明显。除个别学科外,大中城市的中学需求量不大。需求主要源自普通中学,特别是乡镇中学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初、高级中学,但却难吸引毕业生的眼光。该校曾对2004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85.9%的毕业生希望到“沿海地区”、“大城市”、或“中小城市”就业,志愿到西部地区或农村去的只占3%。在省内,毕业生最想去的地方依次是青岛、烟台、威海、济南、淄博、潍坊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而德州、聊城、莱芜是毕业生选择最少的地区。

  自由发展的市场促进了社会需求的变化,行业需求差距十分明显,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李家谱认为,社会需要是决定就业的首要因素,就业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专业,其次是能力。另外,毕业生的择业观、学校层次和知名度对毕业生顺利择业也有较大影响。他说,毕业生希望到经济发达地区、待遇高、发展前途好的单位就业,也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是摆正心态,结合社会需求提出合理的就业期望值,避免盲目求高、求全。对毕业生而言,走向经济独立是第一位的,宁愿在家待业也不“委屈求全”的做法极不可取。

  就业空间并不小

  近几年高校大幅度扩招,我国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非大学毕业生太多了。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还不及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饱和或供大于求。所谓就业难,主要难在大城市、机关、国营企事业单位、外企等;而在许多发展迅速的民营经济领域和广大的西部地区,人才匮乏的现象仍很明显。

  李家谱科长不赞成“应届大学生是求职队伍中弱势群体”的说法,他认为,相对打工者,大学生的就业空间还是很大的,特别是随着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私营企业对应届毕业生有着旺盛的需求。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到那里成就一番事业。大学生只要转变求职观念,对自己有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就能成功就业。

  找工作越来越务实

  众多毕业生就业普遍选择沿海、省会等大城市,选择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不愿去西部省份,不愿去县级城市,以致青岛、济南、烟台等城市人才招聘会人山人海,挤破了头,而其它省内城市却存在着极大的就业缺口。许多毕业生甚至宁肯在家待业,也不愿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还有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这类“高材生”本来条件非常优秀,却在等待观望和挑挑拣拣中丧失了最佳就业时机。

  不过,这种现象正在慢慢好转。据了解,在今年的求职择业过程中,港城大学生不再一味关注年薪、住房、工作条件等老问题,而是越来越看重单位的用人机制、发展前景、企业文化等。毕业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务实。烟台大学建筑学院大四男生孙军成告诉记者:现在已没有什么职业是“铁饭碗”,全都面临竞争和压力,要求“职位稳定”并不现实。许多大学生认为理想的工作就是在有前途的行业里谋职,要求应聘单位具有提升员工素质的氛围和激励员工的良好机制,而不很计较用人单位开出的薪水。不少用人单位向记者反映,在去年的招聘会上,一些大学生开价就是月薪2000元以上,谈不拢就挥手而去,而今年,当用人单位开出1000元的月薪时,他们也愿意签订劳动合同。(吴英华)责任编辑:姜莉(来源:水母网--生活周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