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争鸣:比贫富差距更可怕的是仇富心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3日22:38 人民网

  网友:邵道生

  一个名叫李劭强的人,发布了一篇《“贫富差距”并不是最可怕的》的文章,意思是说:“贫富差距的扩大并不是最可怕的,比这种财富上的差距更可怕的是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仇富心态”,所以,“在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的前提下,消除社会的仇富意识比单纯地考虑如何缩小‘贫富差距’更有实际的意义”。

  我怎么都没有想到,居然还想得出来消除“仇富意识”比缩小“贫富差距”还要重要的有趣结论。

  在当今社会中只要他的思维还正常,当他看到以下这样一组数据时,就应认识到“贫富差距”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可怕性——2002年收入最高的1%人群组获得了全社会总收入的6.1%,最高的5%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近20%,最高的10%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近32%。更有统计数字声称20%的人拥有80%的储蓄。说明我国现在少量的人手中握有社会上的大量财富。在经济学中,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是否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而200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就达到了0.454,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

  关键是,如今的社会发展的数据还表明:北京市高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1:1扩大到了2003年的4.7:1,这标志着“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所以,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不是只有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就可能出乱子。”

  所以,邓小平同志说:“那么多的财富,如果被少数人得到了,大多数人没有,分配不公,导致两极分化,如果这样长期下去,将来要发生大问题。”

  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所以,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邓小平同志为什么要这么说?我想,至少有一点是:伟人已经预见到了“贫富差距”导致的“两极分化”的“可怕性”。而且,很不幸的是,如今社会的现实已经“应验”、正在“应验”、还将“应验”这种“可怕性”。

  所以,像李劭强先生这样说“不可怕”的显然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丧失了社会的警觉性。

  所以,网友对其很不客气地批判说:作者是在故意颠倒黑白。人民群众并不仇富,对于真正遵纪守法靠劳动致富的富人,人民尊敬他们,没有人仇视他们。人民群众仇视的是那些靠巧取豪夺、偷税漏税,贪污腐败、官商勾结,侵吞国有资产,诈骗走私等犯罪行为而非法暴富的所谓“富人”!

  那么,李先生为什么会如此睁着眼睛说瞎话呢?

  我想,这肯定是李先生受厉以宁、张维迎等“主流经济学家”鼓吹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论”思潮影响、毒害的结果,因而将观察社会发展的角度弄偏了,把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弄歪了,把纠正问题的方子弄得颠倒了。正因为如此,李先生对当今社会怎样消除“贫富差距”显得非常悲观:“贫富差距的现实并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改善,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加大,贫富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可能。”需要指出的是,他将“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与“我国改革力度的加大”连在了一起,按照他的逻辑,我国的“改革力度”越大,那么“贫富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可能”,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只有保证了富人富的有理由,穷人穷的有信心,才能有效地消除和避免贫富差距扩大所带来的隐忧……”

  难道中国“贫富差距”扩大产生的原因真的是像李先生说的那样由“改革力度”的加大引起的吗?难道消除了“仇富心理”就能消除中国的“贫富差距”?难道……真是满纸的荒唐话啊!

  探讨现阶段中国社会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与厉以宁、张维迎鼓吹的国企私有化而导致数千万职工下岗失业、与这几年农村发生的大规模农村圏地运动而导致数千万农民成为“三无农民”连在一起,这两个“数千万”一相加,“贫富差距”、“两极分化”不扩大才怪呢!若不在这些方面“做文章”,不坚决采取措施阻止与腐败连在一起的暴富阶层的暴富,而去鼓吹那种不伦不类的批判所谓“仇富心理”,那么,中国现阶段存在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化”问题是一万年也消除不了的!

  新闻链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