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道德功利性日趋明显 道德价值呈现多元化 道德认知与行为偏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4日05:54 中国青年报

  本报福州1月13日电

  现在的中小学生长大后最想干什么?福建省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们想从事的职业按照比例高低依次是:科技人员、教师、医生、私营企业主、公务员、军人、新闻工作者、服务员、农民、工人。这种职业向往与未成年学生把“未来有个好职业、高收入、过舒适生活”(32.05%)和“为改变自己和家庭困难处境”(13.72%)作为学习目的是相应的。

  这一调查结果是《福建省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调研报告》中的一部分。据悉,这个调研报告是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全省各县(市)区104个调查点对13697名中小学未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后获得的。在对50道问卷题近80万个数据作了统计和分析之后,他们得出如下结论:当前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呈现出6个特点———传统道德依然得到发扬,道德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道德功利性日趋明显,道德价值呈现多元化,道德困惑与冲突加剧,道德认知与行为有所脱节。

  关于“信仰”问题,调查显示,有54.4%的人认为“不能没有信仰”,但也有13.36%的未成年人认为“信仰是虚无渺茫的,不会带来实惠”,31.97%的人认为“信仰与个人生活好坏无关,没有必要信仰什么”,两项相加达45.33%。

  对于“金钱”的看法,认同“有钱就能办到一切”的占54.4%。不过,多数未成年人认为“拥有金钱的多少”“不一定能说明一个人成功的程度”。

  在回答“你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时,多数人选择了“友谊”(61.95%)、“知识”(60.43%)、“健康”(59.80%),金钱排在第六位(19.39%),位居“事业”(26.71%)和“理想信念”(19.41%)之后。

  调查表明,未成年学生的民主与平等意识显著增强,独立自主愿望强烈。

  在选举班干部时,赞成“全班同学推荐和投票”的占80.64%,赞同“学生自荐竞选演讲加投票”的占65.84%,选择要求平等权利的“全班轮流当干部”方式的占31.76%,而同意“由老师指定”的则占21.48%。“在有关自己问题作决定时”,认为应“由父母做主”的仅占13.42%,而希望“自己的问题自己做主”,加上“跟好朋友商量决定”的合计为87%。

  调查还显示,当代未成年人之间的合作意识较强,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不如以前紧密。在回答“在复习考试时一位成绩与你相当的同学请教你一个难题你怎么办”时,接近9成的人表示会“认真告诉他怎样解答”;问及“当你与同学发生冲突时你会采取何种态度”,多数人回答“主动和解、搞好关系”。涉及亲子沟通问题,41.32%的未成年人声称“跟父母能沟通,能讲心里话”,而“跟父母基本能沟通,但有些心里话不能讲”的占46.65%,另有11.47%的人则认为自己“跟父母谈不来,难沟通,更难谈心里话”。

  在社会公德方面,多数未成年人认同社会主流。调查显示:表示在公共汽车上能为抱小孩者、孕妇、老人“主动让座”的占89.06%,认为交往中文明用语“是对现代人的起码要求”的占77.12%,表示骑自行车或走路不应闯红灯的占63.80%,认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旁若无人”是不文明行为的占83.26%,“在公共场所看到有人损坏公共设施”会上前劝阻(21.12%)或“找管理人员、保安人员来纠正”(62.23%)的两项相加为83.35%。在“捐款支援灾区”乐于助人方面,82.57%的未成年人表示要“尽自己的能力献爱心”。对“勤俭节约”观念,68.47%的未成年人认为“是一种美德,完全不会过时”。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未成年人并没有按他们所认同的那样去做,说明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存在背离现象。

  调查者认为,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因素有许多种,但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因素。被调查的未成年学生在回答“你认为在你的生活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时,约半数人选择“社会因素”,其次才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