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应当鼓足勇气对“门面记者”说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4日11:05 人民网

  蒋剑翔

  我总以为记者这个行当是一个尴尬的职业,有人看重你你就神气,没人理睬你你就窝囊。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某些人对记者太看重了,也同样令记者感到窝囊,而且是刻骨铭心的窝囊。比如,在有的时候、有的场合,记者被当作了某些领导、某些政绩造势的“门面”。

  别的不说,就拿一度被媒体炒作的2004年北京车展来讲,就很有些拿记者比阔的味道。

  据媒体报道,2004年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车展会,在创造了车展档次高、展品新、品牌全、展出面积之大、参展厂家和展出整车之多的多项历史之最的同时,也创造了该车展采访记者人数之最,大数约为5000人。

  5000记者参加车展会,这应该说不是一个小数了,很值得令人鼓舞。然而,这并没有令主办者感到满意。为什么?一、主办方嫌这5000名记者“档次”太低,大多是国内的,国外记者仅占450人,而年初人家北美底特律车展,外记就达5000多人,多牛;二、不是说中国有75万记者吗,怎么才来4000多人,占几分之几呀?多没劲!三、“大腕记者”、“名牌主持”哪去了?车展会可是一个大舞台呀,没有“名记”怎行!于是,一些业内人士断言:“与国际顶级车展相比,北京车展还有不少差距!”

  差距是自然的,但这里的“差距”主要指的就是记者的数量和成色!

  一个车展究竟需要多少记者才算合适,笔者是个老土,从未出个国门,也未看过车展,更未参加过车展报道,自然也无从猜起。但若说抓新闻,捉了十多二十年的笔杆子,倒还有些发言权。我一直以为,新闻这东西并不像车展会上的汽车那样硬梆梆,而是一个很有弹性、很有潜力的东西,你无法估量。就如掘井,你投入越大,掘得越宽,掘得越深,水就越多、越清,你若舍不得投入,插一根竹竿,有时也能引出水来,只不过那水少得可怜也脏得可怜。北京车展有450台整车参展,究竟有多少新闻发生,需要多少记者,尤其是外国记者,恐怕谁也难以说清。若硬要用机械的办法去算,显然是不合适而蹩脚的。这里,只能假设。假设一台车配2名记者采访,1000记者应该足矣。可是,问题又来了,记者都是有单位有“家”的,各家媒体都要抢新闻,都要每台车配记者,那这数目可就大了,是乘数的乘数,大得不可想象了。况且,记者还要在车展会上对上千家参展企业、上千家企业的老总、老板,还有上千名“香车美女”进行跟踪采访,这工作量可是说有多大就有多大,说需要多少人就需要多少人,半点都不含糊。如此一算,北京车展5000记者确实少了,且不是一般的少了,而是大大的少了。有报道透露: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了参加这次车展,自己捞腰包专门请了100名国外汽车记者来华。路透社为了抢发车展新闻,特意从全球调集了十几名老记乘飞机赶赴北京。看看人家外国老板多牛,自掏腰包请记者,呼风唤雨抢新闻,真带劲!相比之下,我们是显得有些寒碜。因为毕竟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00多家汽车企业包括世界知名企业参展啊,因为我们毕竟是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又是车展会的东道主,怎么披挂上阵的都是一些小不点“土记”呢!

  但有一点必须提个醒:一、国外记者来得少;二、来的国外记者大多是企业“雇请”的,目的非常明确,不是宣传你北京车展,而是宣传他受“雇请”的企业,他们才不会考虑为你北京车展装“门面”呢!

  无可否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中国汽车市场正在成为全球增长最快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国内外汽车厂商都把两年一届的北京车展,视为展示形象、扩大品牌知名度的重要舞台,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展示其风采和实力。新闻媒体也正有意识地把北京车展当作追逐、较量和亮相的平台。因此说,报道好北京车展,于国于民于媒体都是有利的,动用再多的记者也是值得的,是双赢的选择。这一点,毋庸置疑。

  然而,凡事都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国外已经非常火爆的东西,国内现时未必就有温度;国外普遍感兴趣的东西,国内现时也未必受欢迎,尽管将来情况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就拿小车消费来说吧,欧美家庭早已是小菜一碟,70岁的老人都在拿驾照,但在中国,人们对小车的关注度要低得多。虽说一些有钱人已实现“小车进入家庭”的梦想了,但在现阶段,能够买得起车养得起车的家庭,毕竟少得可怜,绝大多数人还在为生计、为温饱而忙活,没资格够得上享受,也没兴趣关注小车信息和市场。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媒体的老总们尤其是党报等主流媒体的老总们,目前普遍对车展报道还不太看好,所以派记者时出手并不阔卓。而国外媒体,更是心存疑虑,可来可不来时自然就少有人来了。媒体要抢人眼球,要走向市场,新闻价值、新闻规律无时无刻都在发生作用,此时此刻,你再要求、再期望媒体多么重视一个车展会,甚至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围着车展团团转,显然是一厢情愿,是极不现实的。若硬要想方设法这样做,倒头来只会令记者、媒体和受众感到更加讨厌。

  其实,这样的讨厌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没有,而是不少。你随便打开一个电视、一张报纸,尤其是地方上的电视和报纸,哪时哪刻离得了领导,“版面让给领导,镜头对准领导,一切为了领导”,这可是新闻单位心照不宣的铁的纪律和法宝啊!领导重视宣传是对的,所谓“不会宣传的领导不是好领导”,大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也总有那么一些领导,对新闻一窍不通,对宣传自己却颇有城府,非常喜欢在一些场合,拿记者装“门面”,让记者成为自己脸面的装饰品。这些人,开会要记者陪着,下乡要记者跟着,讲话要记者录着,走路要记者拍着,离开了记者,会开不成,乡下不了,话讲不清,路走不稳,仿佛没有魂似的。记得有一位贪官就曾这样“得意”地对朋友说过:“没有记者到场,没有摄像机对着我,我开会就没有精神,讲话喉咙都是瘪的。”这绝非玩笑之言。据说一些地方由主管领导出面,硬性规定报纸、电视天天要有主要领导的报道,就是领导生病住院了,也要想方设法报道领导还在深入基层扎实工作。至于筹办一个活动,管它是否必要,是否劳民伤财,主抓的领导都要把各方记者请来一大堆,反正不要他捞一分钱腰包。结果呢,许多时候,记者大唱赞歌之时,也就成了该项活动、该项政绩工程或某位领导人的寿终正寝之日。

  应当说,新闻绝对是一个好东西,但新闻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你用得好则作用巨大,用得不好就会伤着自己。为了“门面”,为了脸面,硬拉记者充数,看似风光一时,其实于事无补,有时还会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因为形式主义的东西,虚假的东西,终究是用新闻遮不住的。你场面铺得越大,记者请得越多,声势造得越火,你的狐狸尾巴就越是藏不住。大家都盯着你,你往哪儿跑啊?!

  北京车展已过去半年了,半年来在大众传媒上并未看到多少有关车展的报道,在《人民日报》等党报上更是廖廖。北京车展应该是成功的,我们的记者或许正像有关人士说的那样真的太少了,真的太“土”了,少得、土得连井都晓不得掘,连新闻都晓不得发了。如若这样,真是媒体的大错了。然而,我却一再地想,5000名记者参加车展会报道,新闻发得那样少,还没有一条让人记得住的,这究竟是物有所值,还是物有不值呢?是媒体的错,还是车展的错呢?也许这只能是一本糊涂账,谁也不会去当真。我们在这里绝不能说参加车展报道的记者都是为了去造势的,但谁又能保证,这5000名记者当中就没有一些人是被用来装“门面”的了?看了前一阵子并非过瘾的车展报道,我总觉得似乎也很难说啊!

  记者是什么?记者是思想家,记者是思考者,记者是有头脑的人。记者应当无条件接受党的领导,宣传党的主张和纲领,这不容分说。但是,对于那些打着某种招牌,以党谋私的人和事,作为记者,是应该抵制的,切不能糊里糊涂为他们装“门面”。就是对于正常的新闻报道,哪些是受众关心的,哪些是受众不太关心的或不关心的,心里也要有本明白账。哪里有新闻,记者就奔向哪里,这才是我们新闻人的本色,我们真正的作风和品质!

  告别尴尬,告别窝囊,我们在对“有偿新闻”说不的同时,也应该在有些时候鼓足勇气对“门面记者”说不了,尽管这更难、更难。

  做记者,就要常想想穆青同志的那句话:勿忘人民!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