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核工业走过50年光辉不凡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4日18:5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记者张毅、王宇)从1955年1月15日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到今天我国已建立起包括铀地质、矿冶、核燃料、核电、核科学研究等在内的完整核工业体系,中国核工业走过了50年光辉历程。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有关人士介绍,50年来,我国核工业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从1955年到1978年,我国核工业进入创业时期,这一阶段,以服务国防建设为主,我国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并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核工业进入了第二个发展时期,军民结合、保军转民、和平利用核电,核电站建设成功起步,核燃料循环产业等取得长足发展,并初步形成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精干高效的新型核科技工业体系。

  中国核工业50年的波澜壮阔,源自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和审时度势。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中共中央毅然作出了发展核事业的战略决策,我国核工业由此揭开了伟大的历史篇章。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在全国各部门、各地方以及人民解放军的大力协同和积极支援下,核工业战线的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工人团结一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了四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建成了铀浓缩生产线。

  “从我国发现了第一块铀矿石,到铀浓缩厂建成投产,从一大批著名专家和大批高、中级科技人才加入核武器研制队伍,到我国科学家经过九次反复计算,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第一颗原子弹始终是全国大协作的产物。”专家介绍,围绕第一颗原子弹的攻关项目,当时全国26个部委和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00多家工厂、院校、科研单位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大会战。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举国欢腾。

  喜讯不断。在原子弹试验后两年零八个月,我国于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氢弹空爆试验。1971年9月,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下水。“两弹一艇”伟业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是空前的创举,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核大国的行列,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我国在一些原属空白的重要科技领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入世界科技前沿。

  继“两弹一艇”之后,中国核事业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我国用比美国和前苏联少得多的投入,在核武器技术领域达到或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同志这样评论。

  经过第一次创业,我国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一同建立起来的还有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在茫茫戈壁、深山峡谷中,成千上万职工隐姓埋名、风餐露宿、不辞劳苦,甘心奉献。

  “那时地处戈壁荒漠,看不到树木,只能看见骆驼草,我们的孩子到外面,看见树木后惊叹:好大的骆驼草。”404厂的职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没有一点儿埋怨情绪。

  改革开放以后,国防科技工业实施“保军转民”战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发展核电,中国核事业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核电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中国自主设计建设的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建成投产,自此结束了中国内地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了核电国产化的重大跨越。中法合作建设的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秦山第二核电站,中加合作建设的重水堆核电站——秦山第三核电站,都已经建成投产。如今,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达到870万千瓦,每年可提供几百亿千瓦时的电量。我国的核电产业已初步形成。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我国将在未来10年时间,以每年建设2到3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速度,新建27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将使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在2020年达到40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电力总装机容量的4%甚至更多。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核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设备、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营运管理等方面,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实力,能自主设计建设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自主设计的中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CNP1000初步设计已通过专家评审。

  半个世纪过去,我国现已建成独立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核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资源、环境、公共安全、军事、科研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