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去年浙江人生活花费比较多 粮价涨幅近年罕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5日13:23 新华网

  新华网浙江频道1月15日电浙江省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最新出来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浙江省居民消费价格较上年有上升。其中,食品类消费品涨幅最大;居住类和教育类价格继续呈多年持续上涨趋势;医疗方面的消费价格有所下降。

  虽然去年食品类的消费价格是上涨最多的,但记者通过长期采访和体验发现,教育、住房、医疗依然是人们生活的最大负担。(吃)

  粮价涨幅近年罕见

  吃的东西贵了,这是2004年浙江人去商店购物的最大体会。粮、油、肉、鱼、蛋价格的全面上涨,推动食品类价格大幅攀升,成为去年物价上涨的最大特征。

  2004年,食品类价格明显处领涨地位。统计显示,去年浙江省食品类价格上涨11.1%,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3.7个百分点,成为全年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因素。

  米:食品类中主要基本食品粮、油、鱼、肉价格全面上涨,尤其以粮价涨幅高达35.5%而高居榜首,拉动食品类价格上涨2.2个百分点,涨幅之高为近几年罕见。

  肉鱼蛋:粮价上涨后饲料价格大幅攀升,使肉、禽、水产品饲养成本大大提高,外加去年年初受禽流感影响,使全省肉禽及其制品价格自去年4月份以来价格逐月攀升,全年上涨19.8%;鲜蛋上涨23.8%;水产品上涨11.6%。

  油:受国际市场油脂、大豆价格上扬的影响,2004全年油脂价格上涨19%。粮价其实在合理回归

  昨天,记者在杭州黄龙体育中心旁的好又多超市发现,粮食出售处,十多个消费者正在仔细地挑选。营业员告诉记者,虽然粮价一直在小幅波动,但粮食购买情况一直比较稳定。

  在几经跌落之后,2004年,浙江省的粮食价格全年上涨35.5%。

  但是,粮食价格也并非是一路上扬,全年粮价从年初大幅攀升至4月份后,5月开始又持续8个月价格逐月稳步回落。与2003年同期比各月涨幅4月份上涨47.9%达到顶峰后,5月开始涨幅逐月回落,至去年12月份涨幅降至16%。

  虽然从目前粮价总体水平看,去年全年上涨了35.5%,比粮价最低的2000年上涨42.0%。但从省城调队的多年统计数据看,与1996年比,8年时间粮价仅上涨10.7%,粮价大幅攀升有其很大的合理回归成分。

  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粮食价格的起伏也牵动着众人的心,对于粮价多年超跌的理性回归,经济学专家认为,这既可以保证农民的增收,促进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可以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从全国而言,2004年的粮价上涨带给农民的是收入增幅创近几年新高。如湖南省,按国家最低收购价计算,粮农亩产平均增加100多元,全省农民因粮价上涨增收约30亿元。农民种粮的增收,也让农民种粮有了积极性。从城调队过去的资料来看,我国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夏粮减产,但去年我国夏粮增产25亿公斤,增长约3%看,粮价上涨为扭转夏食减产立了大功。

  但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的博士生导师张忠根也认为,粮食价格的上涨,也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对于并非是产粮大省的浙江而言,对农民的帮助并不大。粮价未来的走势

  粮价上升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粮价上涨为龙头的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去年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主角。2004年我省食品类价格上涨11.1%,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上涨3.7个百分点,成为全年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因素。而对于多数城市居民而言,现有的粮价上涨还不足以影响他们的他们的生活。但是,对于城市低收入家庭而言,任何一点粮价的变化都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虽然2004年浙江省的粮食价格上升比较明显,但从粮价的走势来看,我省粮价已持续8个月价格逐月回落,12月粮价与4月份比,已下降7.2%,这种持续下降走势若无逆转,国家今年又无新的“支农粮价”出台,则对今年“农业经济区域”的相关产业极有可能因为农民吃不上“定心丸”而重走一段“回头路”,使去年农业生产的良好开端极易受阻。

  从全国的大环境来看,似乎并不利于粮食进一步涨价。2005年我国农产品关税将下调至15.6%,与目前世界上农产品关税的平均水平62%比,使我国关税将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这种格局极不利于我国粮价的上涨,而泱泱大国若靠大量进口粮食也与粮食生产安全问题相背。

  去年农资、煤、电、油、运等基础产品的涨价,使农民用于生产性支出明显增加,全年农资价格上涨13.2%,若粮价进一步回落,使其上涨空间被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而完全替代,会影响农民增收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盛霖指出,要稳定市场价格,首先必须稳定粮价。2005年将继续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既要防止粮价下跌,也要防止粮价暴涨,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念书)

  教育费用已处相对高位

  上书法班、画画版、钢琴班,上家教参考辅导班……如今,城市居民用于孩子教育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一个大学生一年支出超过一万元,而中小学生一年支出一般也达到或者超过万元。从省城调队的统计数据看,教育类支出增加的原因除了父母对孩子期望值的提升外,还有浙江省教育费价格持续多年的上涨。

  2004年,浙江全年教育费上涨4.7%。虽然我省教育费价格在持续多年上涨后,去年涨势明显放慢,涨幅比2003年回落16个百分点,但与2000年相比,涨幅已高达49.8%,近年来教育收费上涨过快足见一斑,目前我省教育费收费水平已处相对高位。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生导师汪斌教授认为,对于高收入家庭而言,教育费涨价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对于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家庭而言,教育费用的增加会导致孩子上不起学,从而影响国民素质。他觉得,教育费用的涨势至少应该进一步放慢。大人没孩子“读”的书多

  从2004年各类教育费涨幅来看,义务教育杂费上涨3.8%;托幼费上涨5.1%;其他教育学杂费上涨6.0%;教材及参考书价格下降0.8%。也就是说,大部分涨价的教育费用是花在孩子身上的,而对于一般有孩子的家庭而言,90%以上的教育资金是投入给孩子的,而成人的教育投入,费用并没有很明显的上升。

  有关专家指出,如今的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成人也应该增加教育方面的投入,而从各类数据来看,成人花在自我教育方面的资金是上升不多,这是令人忧虑的现象。(住)

  居住类产品价格上涨

  无论是杭州、宁波还是温州,浙江的城市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居住成本越来越高。从省城调队的统计数据来看,2004年浙江省居住类价格上涨4.4%。

  2004年,投资继续高速增长的拉动,使建房及装修材料需求强劲,价格上涨4.7%,其中玻璃上涨13.9%、水泥上涨7.3%、油漆上涨5.3%、涂料上涨4.7%、木材和砖分别上涨3.2%和3.1%。

  受国际石油涨价暴涨影响,燃料价格大幅上扬,全年液化石油气价格上涨15.7%、其他燃料价格上涨10.7%、管道燃气上涨1.7%。此外,去年水、电价格不同程度上调,全年分别上涨8.7%和1.1%,也拉动了全年居住类价格的上扬,使其涨幅高居八大类之二。

  有关专家预侧,随着投资继续增长和能源费用的增加,浙江的居住类产品还有可能继续增加。一些经济界人士认为,对于低收入人群,政府应该采取相应保障措施,降低他们的居住费用。(看病)

  医疗费降低,负担依然沉重

  “唉,没钱,还是回家吧!”这是记者1月13日在杭州某大医院门口看到的情景。这位大娘来自丽水农村,前几天感到身体不适,来杭州治疗,13日被查出得了癌症,需要交大量的费用,而且还不一定能够治好。张大妈没有医疗保险,一年收入不过万的她无法缴纳巨额医疗费,只好选择拒绝治疗,回家等死。

  事实上,2004年的各类消费品价格中,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的跌幅恰恰居首,下降幅度为4.9%,主要受药品及器具价格大幅下降影响,其中,西药价格下降18.4%,中药材及中成药下降2.7%;保健器具及用品下降5.1%;医疗器具及用品下降3.2%。

  但是,医疗特别是大病医疗依然还是城乡居民的沉重负担。有关专家认为,医疗费用的降低对于老百姓而言是件好事,但是,现在降低的还仅仅是药品和医疗器械方面的费用,对于去医院的患者而言,还很难感觉到看病费用的降低。有关专家认为,医疗费用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对于广大城乡居民而言,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显得更为重要。

  除了医疗之外,2004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中,衣着类价格下降2.7%。交通和通讯类价格持续下跌,主要受交通和通信工具价格大幅下跌6.3%和14.3%拉动。家庭设备中的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3.5%,文娱用耐用消费品及服务价格下降5.4%。(专家观点)

  控制涨价,加强社会保障

  去年从总体而言,居民消费价格是上涨的,这种上涨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呢?记者就此采访了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生导师汪斌教授。

  汪教授认为,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肯定会增加居民的负担,但从总体而言,适当的上涨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现在的涨幅也不足以影响社会稳定。但涨幅不能超过5%。对于人们的生活必须品比如粮食而言,价格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不宜有过大的起落。

  汪教授也认为,从政府部门而言,除了消费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过大的起伏外,还应该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以减轻人们负担,减少人们的不安全感。(来源::今日早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