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琼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文身龙被等项目启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6日14:14 新华网

  为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海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批试点项目开始启动。

  国家文化部于2003年初就已开始启动全国范围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并已公布了3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国家级试点。海南省的“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试点。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保护对象,主要是珍贵、濒危的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包括濒危的古语言文字;口述文学;民间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传统工艺和技艺;民俗,包括传统礼仪、节日、庆典、游艺等;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事物、建筑和场所;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

  2005年元旦的前一天,海南省十数名学者专家聚集一堂,研讨并审核通过了如下九项,做为海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第一批试点项目。

  文身

  项目类别:E(民俗)

  所属行政区划:海南省

  主体民族:黎族

  主要特色与价值:由许多种文素经精心设计、结构而成完整地刻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完整图式。是目前仅存的雕刻在人体上的文化人类学现象。

  濒危状况:所剩稀少

  文身是黎族历史上最为壮观的文化现象。最早记录骆越族(含黎族)文面文身的是《史记-赵世家》,据推测,黎族这一习俗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的远古就已存在。黎族文面文身主要在妇女身上进行,男性也偶然有。文面文身是由许多种文素经精心设计、结构而成,完整地刻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完整图式,这些图式所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意义。而文素与图式,是因群体不同而各不相同。文面与文身是历史上氏族的凝聚符号,特别是与外族发生战争时,文面文身和服饰是“自家人”的最鲜明标志。文面文身也是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象征和成人的符号,带有原始宗教的意义。刻在身上这些由不同文素构成的图案中,包含着对生命的祈求,对幸福的祈望,对灾难的回避,对青春美丽的显示等内容和族群识别的标志,是生命的综合体。估计目前仍健在的70岁以上文面文身老人尚有约2000人左右,分布在海南黎族润方言、哈方言、美孚方言、杞方言四个地区,赛方言地区已失传。

  树皮布

  项目类别:E(民俗)

  所属行政区划:海南省

  主体民族:黎族

  主要特色与价值: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发展的有力证据。

  濒危状况:只剩少数家庭还能制作

  树皮布的历史非常悠久,海南岛的树皮布存在距今约4000年。树皮布本身容易腐烂,难以作为历史证据久远留存,但制作树皮布的工具之一石拍,却能够保留下来。据考古学家研究,海南树皮布石拍在黎族聚居地农民耕作时时有捡获,有的博物馆亦有收藏。海南省专家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在黎族润方言、哈方言等方言区,发现有人还可识别可制作树皮布的树木,有的家庭还能够制作树皮布以及衣、帽等。树皮布在人类学及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因为只有树皮布才可证明,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

  黎族扎染工艺

  项目类别:D(传统工艺与技艺)

  所属行政区划:东方市

  主体民族:黎族

  主要特色与价值:是东方美孚方言地区特有的染色法,先在经线上扎花纹,染色后再织成筒布。

  濒危状况:面临失传

  黎族的纺织品如黎锦、黎单、黎幕在宋代时已颇负盛名,并远销内地。美孚方言地区的扎染工艺,是我国少数民族纺织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其特有的染色法,更是与众不同,它是先在经线上扎花纹,染色后再织成筒布,其扎染效果,明暗对比更加强烈,质感更为丰富厚重,比起蜡染更为耐磨、耐晒。那由“吉贝”或野生麻纺成的布面上,编织出的美丽图案,绚丽多彩,大方明朗,丰富了中国工艺美术宝库。由于美孚方言地区的筒裙比较宽和长,齐及脚面,用扎染花布缝制成的老年人的筒裙,图案内涵丰富,构图形象、夸张、典型,色调典雅;年轻人的婚服色彩鲜艳,图案鲜明,各种图案花纹表达和寓意着美好的祝愿。美孚方言地区扎染工艺在东方的黎族乡镇中,上世纪80年代还非常普及和流行,9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加上掌握扎染技艺的老人先后去世,面临后继无人状况。

  龙被

  项目类别:D(传统工艺与技艺)

  所属行政区划:五指山市

  主体民族:黎族

  主要特色与价值:黎族历代进贡皇朝的贡品

  濒危状况:绝迹

  龙被也称为崖州被,素有“广幅布”之称。龙被是黎族织锦中的一种,是黎族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含量最高的织锦工艺美术品,是黎族自明朝以来进贡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也是一种民俗用品。

  龙被的花纹色彩不同,用途也不相同,红色多用于红事,如婚礼拜堂、子女祝寿、盖房升梁等;黑色多用于白事上,丧事“做鬼”、盖棺等。龙被图案变化多,色彩十分丰富,所表现的范围也比较广,动物图案有龙、凤、鹿、公鸡、鲤鱼、青蛙、喜鹊等;植物图案有木棉花、龙骨花、泥嫩花、梅花、竹、青草等;自然界方面的图案有太阳、月亮、星星、雷公、闪电、流水、田野、大海、蓝天等;生产工具方面的图案有竹箩、米筛、钩刀、镰头、小桶等。一幅龙被便是一幅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由于种种原因,黎族织锦工艺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研究,许多珍贵的技艺失传甚至濒临灭绝。

  儋州调声

  项目类别:C1(传统民间艺术·音乐)

  所属行政区划:儋州市

  主体民族:汉族

  主要特色与价值: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民间文化优秀遗产。

  濒危状况:面临失传。

  儋州调声是从儋州民歌活动中演变过来的。它最初产生在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北部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儋州调声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现形式,曲调层出不穷,演唱过场活跃,不论是唱词、曲调、节奏、旋律以及调式,都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征,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儋州调声主要是男女青年在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在乡镇集市或山坡野地,互相以歌抒情,谈情说爱,自发性地开展对歌比赛活动。儋州调声歌声优美,热情奔放,舞姿百态,生动活泼,男唱女答,歌声此起彼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儋州调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着特有的作用,是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

  黎族土鼓舞

  项目类别:C2 (传统民间艺术·舞蹈)

  所属行政区划:白沙黎族自治县

  主体民族:黎族

  主要特色与价值:黎族祖先舞之一,是研究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

  濒危状况:仅有少数老艺人会跳土鼓舞,濒临失传。

  黎族土鼓舞是黎族祖先舞之一。土鼓是黎族同胞用牛皮或其它兽皮自制的独木皮鼓,土鼓舞流行于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青松乡一带,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之时,当地人家就会请来土鼓舞表演队,以增添热烈欢乐气氛。土鼓舞表演队一般由六七人组成,一个击鼓者,五六个敲锣者。表演时,一男鼓手身着黎族服饰,头插鸡羽毛手拿双鼓槌,边舞边从左右、前后、上下挥槌击鼓,用鼓点声和舞蹈动作指挥铜锣节奏的变化。击鼓者时而唱上一段有趣的民歌。鼓点节奏感强,舞姿灵动优美,锣鼓配合有致,感染力强,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黎族土鼓舞产生流传比较悠久,较少人为加工的痕迹,其舞蹈形式及歌唱,原生态地展现了黎族传统的生活习俗、生产、宗教、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内容。

  文昌盅盘舞

  项目类别:C2 (传统民间艺术·舞蹈)

  所属行政区划:文昌市

  主体民族:汉族

  主要特色与价值:地方民间艺术特色,具有历史研究和文化价值

  濒危状况:大部分地区失传

  文昌盅盘舞源远流长,自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是海南岛文昌一带民众喜爱的文艺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盅盘舞来源于平常的农村生活,因跳舞者手持盅、盘、筷子、汤匙等日常生活用具做为道具相击起舞而得名。伴奏乐器是海南民间乐器,如弦、琴、唢呐、喉管、箫等,舞曲节奏鲜明,热烈欢快,清脆悦耳,优美动听,加上盅盘相击响声配合,情趣盎然,一般都在喜庆日子及主要传统节日表演。传统的盅盘舞除众演员敲打盅盘跳舞外,还有化妆成一生一旦一丑等角色,丑角边舞边逗生旦角,动作滑稽风趣。解放初期,海南岛大部分县市民间文艺都受其影响。不仅如此,在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国家和地区,每逢有结婚、庆典、剪彩等喜庆活动,都有跳盅盘舞的习俗,表演盅盘舞也已成为当地一种文化风俗。

  黎族民间剪纸

  项目类别:C3(传统民间艺术·美术)

  所属行政区划:乐东黎族自治县

  主体民族:黎族

  主要特色与价值:把黎族民间生活融于剪纸之中

  濒危状况:濒临失传

  乐东大安黎族民间剪纸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明代这个靠近山城的黎峒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在汉族民间艺人的指导下,民间剪纸艺术得以发展和流传开来。这里的剪纸艺术自成一派,反映出黎族丰富的民俗文化,飞鸟走兽栩栩如生,春华秋实洋洋大观,织筒、狩猎、种山兰的幅幅画面,粗犷中见清秀。大安黎族民间剪纸以其清新、质朴、醇厚的山野风格,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由于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而剪纸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凝结并记录着黎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对研究黎族的民间民俗、生产生活等,有重要的价值。

  临高人偶剧

  项目类别:C4(传统民间艺术·戏剧)

  所属行政区划:临高县

  主体民族:汉族

  主要特色与价值:人偶同台,别具一格,历史悠久,影响深广。

  濒危状况:后继乏人

  临高人偶剧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也是非常独特的剧种之一,据载它是南宋时期由内地传入。临高人偶剧的最大特点是人偶同台,演员与木偶同扮一个角色,表演有时以偶为主,有时以人为主,演员的唱做念打饶有风趣,以演员生动的表演,弥补木偶的刻板单一。临高人偶剧用临高方言演唱,唱词注重平仄,不太注重押韵,重比兴对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唱腔优美动听,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临高人偶剧演出过几百个剧目,内容十分丰富。过去的艺人大多没有文化,演出剧目没有文学台本,由师傅讲故事排戏,演员按照故事情节去演戏。解放后,临高人偶剧得到迅速发展,在表演艺术、剧本创作、木偶制作、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日臻完善。(完)(夏萍)(来源:海南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