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因势利导宏观调控 奋力加快安徽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00:49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2004年,安徽紧紧把握新一轮增长周期上升阶段的战略机遇,切实贯彻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在复杂的形势下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成就,各主要发展指标创下了多年来的最好纪录。同时,也使我们经受了实践科学发展观、增长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领的全新考验与锻炼。一年来发展的辉煌成就令人鼓舞,而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取得的收获更为珍贵。我们要认真总结一年来的经验,以指导在新的一年中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主动适应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政策新举措,抓住机遇,保持安徽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地向前发展。

  一、全面认识宏观调控,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谋发展、搞建设必然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深化对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关系的认识,以赢得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权。

  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规律性现象。在这种经济运行中,有两个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市场机制或叫“看不见的手”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力地激励着经济的增长及其效率的提高,但它也有“失灵”的固有缺陷,这种“失灵”会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振荡;另一方面,政府调控或叫“看得见的手”发挥着克服市场失灵、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不可缺少的作用,从而有效地保持经济发展的平稳与协调。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有机结合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从而维系着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在改革开放26年来我们已经历过多次,除1998—2002年属扩张型调控外,其余五次都是收缩型的,分别是1979—1981年、1985—1986年、1989—1990年、1993年下半年—1996年和2003年下半年—2004年。由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不同,特别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转型的阶段性差异,历次的宏观调控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全国看,前四次宏观调控时经济起落振幅较大,波动比较剧烈,表现出周期性的大起大落。就安徽说,在前四次宏观调控中程度不同地表现出上升慢、降速快,波幅大、频率高的特点,由此拉大了与东部先进地区的差距。前四次宏观调控安徽经济增速平均降幅在8个百分点左右,最大降幅高达11个百分点。但是,与前几次宏观调控不同,这一次宏观调控表现出较强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防止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就安徽而言,不仅保持了经济在上升平台稳健运行,而且增长率还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以上。

  当前的宏观调控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下进行的一次收缩型调控,是在经济增长的上升阶段中,针对局部过热、基础产业出现“瓶颈”而采取的具有高度针对性的、防患于未然的主动调控,而不是当已经出现经济全面过热或严重通货膨胀的被动调整;当前的宏观调控充分考虑了产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调控,既鼓励和支持需要发展的产业,又抑制那些过热的行业和投资,而不是简单化“一刀切”的调控;当前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调控,而不是主要靠指令计划、行政干预的调控;当前的宏观调控是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调控,不仅着力于短期效果,更着眼于促进新体制的加快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的加速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长期效应,而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从一年来的成效看,这次宏观调控抓住了主要矛盾,抓准了关键环节,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避免了出现大的起落,保持了全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更加成熟更加高超的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安徽作为发展中的省份,加快发展、实现崛起是全省人民的期盼,也是时代赋予的重任。虽然安徽经济总体上不过热,但是某些行业、某些环节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结构失衡和低水平扩张问题,因此,中央宏观调控切合安徽实际,有利于安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毫无疑问,我们贯彻执行宏观调控,只能是自觉的、积极的和坚决的。惟有如此,安徽才能抑制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防范大起大落,使安徽经济继续保持在良好的上升平台上。

  二、贯彻宏观调控,积极主动作为

  2004年,在安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形势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发展中有效实施了宏观调控,在实施宏观调控中实现了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形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成为1998年以来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经过了这一年加快发展与宏观调控的考验,有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贯彻宏观调控,坚决遏制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按照中央宏观调控的统一部署,针对安徽实际,切实把投资、土地、信贷等各项调控措施落到实处。2004年,我们坚决控制部分行业低水平盲目投资,清理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各类违规项目92个,该压的压;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暂停出台省、市、县提价项目;整治土地市场秩序,撤消了各类开发区222个。我们还注重引导各市场主体适应中央宏观调控,讲求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的辩证统一,主动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投资策略和项目选择,使其发展更加理性、更加科学。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我省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初步遏制,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是以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为支撑,壮大集约式增长的主导力量。中央宏观调控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为我们实施支柱产业、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提供了新的动力。2004年,我们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紧紧围绕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扶优扶强,建立了总规模上万亿元的“861”行动计划项目库,确定了省政府直接调度的20个大企业、大项目,并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逐月进行协调调度、重大问题现场办公、举办专场银企衔接会等措施,加快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进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我们坚持区别对待,既坚决抑制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竞争力弱等低水平盲目建设的项目,又加大了对马钢、海螺等优势企业的支持力度,保持住了大企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壮大了我省经济集约式增长的主导力量。

  三是抢抓市场机遇,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国内外经验表明,宏观调控本身既创造市场机遇,同时也为经济改革创造契机。2004年,按照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我省全面实施投资体制改革,严格限定核准范围,适当下放核准权限,积极推进项目备案制,进一步确立了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抓住此次宏观调控形势下,经济发达地区土地、电力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供应紧张,产业、资本向外转移的机遇,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在前几年对长江三角洲经贸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与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展了皖粤、皖鲁、皖港经济技术合作、合肥高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全年利用外资、引进省外资金取得新突破,对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第一次宏观调控,着眼于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我省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粮食生产的通知精神,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认真分析政策机遇,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启动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农村医疗救助,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五是发挥比较优势,为化解国家经济运行大局中的突出矛盾作出贡献。2004年,针对全国煤电运供需的突出矛盾,我省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发挥自身煤电资源优势,通过紧急增供电煤计划、依法干预电煤价格、科学调度电煤运输、开展驻矿驻路驻厂巡查、实施电力迎峰度夏方案、制订差别电价、实行煤电供应一把手责任制等强有力措施,一方面有效缓解了本省的煤电运供求矛盾,保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和群众正常生活;另一方面还为华东电网输送92亿千瓦电量,为缓解华东地区能源紧张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善于因势利导,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总结经验,意在启示当前和未来。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综合实力竞争空前激烈,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越来越重,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难度越来越大。在新世纪新阶段,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更繁重更艰巨。谋划好这一年的工作,对于实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对于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

  中央针对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和制约经济发展长期性的深层次问题,明确提出了今年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政方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必须看到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对于安徽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是激励也是考验。在此背景下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关键在于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事实证明,唯有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安徽当前实际和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带来的机遇与我省“861”行动计划实施进程的有机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把握住这种主动权。为此,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于提高政府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在中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善于因势利导,善于抓住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和产业结构加速转移的机遇,强力推进“861”行动计划,加快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在新的一年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徽发展全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提高全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归宿,着力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加速社会事业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努力构建和谐安徽。(作者系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任海深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