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再进榆林看新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05:0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岳安民

  提起榆林的公路,过去总让我心惊肉跳,因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因为榆林的路况太差,我曾3次遇险,3次死里逃生。

  第一次遇险是1969年春,我奉命去府谷、神木采访。从西安出发,折腾了三天,才到了榆林地区的绥德县。绥德至榆林不过100多公里路,但却要乘一天的公共汽车。乘客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进了榆林段,汽车跑得慢,坐车如骑马,路上多坑洼,下雨能养鱼,晴天能卧驴。”坐在车内如大海行船,全车人大半都呕吐了。

  第二次遇险是1970年冬,我奉命去定边小滩子大队采访。乘车将到横山县长城时,因路面恶劣,相互躲闪,公共汽车与一辆大卡车相撞。好在车速都不快,乘客只有小伤,但汽车玻璃全震碎了。横山县城正修路,汽车要从城北沙漠中绕行。天已黄昏,司机看不清路,猛然间将车开进沙窝里,进退不能。天黑了,没吃的,没喝的,汽车没玻璃,空旷的荒漠,零下二十多度,寒风格外刺骨。大家冻得只剩一口气,直到天亮,才从榆林赶来了一辆救援车。

  第三次遇险是1971年夏,我再次到吴堡县采访。山路弯弯,暴雨过后,险象环生。快到吴堡县城时,一段公路是从黄河岸边的悬崖上修出来的,又陡又急又窄又有坑,只听咔嚓一声,汽车后轴断了,右后轮掉了,汽车猛向右后方倾斜,几乎翻入黄河。大家小心翼翼下车一看,断轴插入轮箍的眼内,才使汽车没有掉下悬崖。我再一次逢凶化吉。

  那些年,我每年都去榆林各县采访,也被当地人称作“老榆林”,对榆林的每条路及山山峁峁十分熟悉,饱尝了行路难的艰辛,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1993年,相隔多年后又去榆林,看到各条公路铺了柏油,就连榆林到神木、府谷间,也是柏油路,柳条路已无踪影,十分激动。2003年和2004年,再去榆林,这时的榆林已由地改市。从西安到神木,过去要整整颠簸5天,如今朝发夕至,公路平坦、顺畅。况且全市形成两纵两横公路网,达两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73公里。西包、神黄铁路建成通车,区内铁路长达416公里,交通状况的改变是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

  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介绍说,如今榆林已成为国家能源的接续地,榆林人民踏上了经济强市、文化大市、山川秀美的强市富民“三大目标”的新征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1月17日 第十二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