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继续守护母语的尊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09:12 南方都市报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组委会副主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陈朝华谈本届大奖的宗旨和意义

  继续守护母语的尊严

  记者:“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已经成功举办两届,作为这个奖项的倡议者之一和直接负责人,请您对此做一个总结?

  陈朝华:“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从一开始便为文学界所瞩目,现在很多层面的人都开始关注它,期待它,说明这个奖项已经生发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引发了一些良性效应。一方面,很多读者能够从“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系列报道中对过去一年华语文学的优秀成果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知,甚至原来对文学不是很关注的人,也开始和我们一起思考诸如“文学边缘化”等深层次的内在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欣然发现,这两年其他单位发起的文学奖也越来越多,一些传统的文学奖项也在重整旗鼓,整个社会对文学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南方都市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主流媒体,一直致力于传播先进文化,随着这个奖项的影响逐步扩大,我们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让文学恢复本应秉有的社会价值甚至有所提升。

  记者: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就要启动,与前两届相比,有什么变化吗?

  陈朝华: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运作将一如既往的公正、规范、透明。我们的视野将更宽广,以内地为中心,对港澳台以及散落在海外的华语写作者给予更高的关注。随着大奖影响面的扩展,我们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在中华文化的统一认同和内在联系上,我们希望这个奖项能起一点点贡献。

  终审评委人员构成有一些变化。首先,程文超老师已经辞世了,终审评委要增补。借这个机会,我代表南方都市报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组委会对程文超老师过去两年对这个奖项的支持,再次表示由衷的感谢,也希望这个奖项能健康纯粹地运作下去,以告慰程老师在天之灵;另一方面,经过慎重考虑,我本人也决定退出终审评委会。虽然我个人对文学略通一二,并一直在媒体分管文化副刊这一块,在过去两年担任终审评委时也尽了自己的能力,努力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但我希望请出比我更专业的终审评委,对初审评委推荐出的文学作品作出更科学、更权威的评判。另外,我是南方都市报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这个奖项是由我们发起和设立的,再来做终审评委就是双重身份了。我想我还是代表报社退到后面来做一些协调、服务、维护的工作更好。而且这个文学奖发展到第三届,运作已经比较成熟规范,形成了独特的评选机制和评奖文化。在这个时候,发起者更应该退到背后,而让文学界的权威来发言,这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太恰当的联想。北京大学的洪子诚教授和苏州大学的王尧教授将加入终审评委会。他们一个是诗歌界的权威,一个是当代散文的深入研究者。他们两位加入后,我们整个终审评委的人数不变,但构成将更加均衡和全面。

  记者:在文学奖的信任危机日益严重的今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有怎样的意义?

  陈朝华:文学奖新的危机越来越突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坚持就更能彰显纯粹的意义。“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由大众传媒主办,从一开始就就超越了文学圈内部的小众游戏和利益配置,它将大众媒体的透明性和规范性带入了文学评奖;而且高度信任文学专家按照评奖规则独立自主的投票结果,体现了大奖高度的专业性,它的原则和立场能够从文学界外部给其他文学评奖带来一种对比和参照,这就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存在价值。

  记者:“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毕竟是在广州发起的文学大奖,它对于广东文化建设将起到什么作用?

  陈朝华:“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传递的信息是很多的。每年这样大手笔的投入,体现了南方都市报的实力不断扩大,而且这种对我们来说没有直接功利诉求的奉献,不仅表达了对文学纯粹的敬意,也呈现了南方都市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这种企业文化本身就很有建设性。另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创新了一种评奖文化,把法律监督引入了文学评奖,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广东人的法治观念。再次,“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视野非常开阔。这个从岭南发端的文学大奖体现了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它既扩展了广东读者的文化视野,也将广东的文化形象最大可能地传递到整个华人社区,呼应了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潮流。

  记者:在这个大奖创立之初,您曾经呼吁“恢复对纯粹文字的敬畏”,这个提法在文学界和传媒界引起了关注,如今您是如何看待这个呼吁,它是否在“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实践中得到了体现?

  陈朝华:提出“恢复对纯粹文字的敬畏”,最初是我本人对媒体写作非常泛滥的一种自觉的审视和反思。今天,把文字当做快餐来消费,媒体至少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对于文化传承、对于传播真正有精神内核的作品,以及对于传媒泛滥时代如何守护母语文化,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南方都市报虽然身体力行,但毕竟只是一家之力,于是当时才想到要举办“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这么一个容易被社会关注的活动来传布我们的思考。现在媒体非常开放,非常多元,只要能写字,能自圆其说,都不难找到发表的地方,但我希望告诉读者,这不是真正的文学。我们不能自欺欺人、指鹿为马。那些有灵魂、有精神内核、有思想深度、深入到社会生活内在逻辑和精神生活内心深处的作品不能被遮蔽。所以当时我就提出,哪怕媒体有快餐化的需求,这样的文字也应该更节制一点,应该对真正的文学心存敬畏。“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我不好评说,但至少这个声音发出来了,很多人也留意或认可了这一点,对此我已深觉欣慰。

  本报记者 黄兆晖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