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谁在盗卖我的个人信息?(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10:29 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本报记者 尹挺 实习生 陈智宇

  现代通讯业的发达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但当交流越来越便捷的时候,麻烦却不期而至。虽然我们不喜欢被打扰,一些陌生的电话仍然不时闯入我们的生活,而且电话那端的陌生人还对我们的情况了如指掌,手机号码、住宅电话、家庭地址、工作单位等等一应俱全。是谁将我们的个人信息泄露了?

  个人信息成了“公开的秘密”

  谁是个人信息的提供者?

  手机号码、家庭地址,这些原本属于个人信息,如今却在大庭广众之中广泛流传,就在我们浑然不觉的情况下,我们的个人信息资料竟一览无余地被别人掌握着———这真让人感到惊诧、害怕和气愤。

  在长沙一家建材公司做销售经理的李先生今年元旦刚买了套房子,装修还没开始,就不断接到一些陌生人的“揽客”电话。电话的内容大同小异:“我是××装修公司业务员,请问你在××楼盘6号楼2单元402的两室两厅房子准备装修吗?”李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我的电话号码怎么会被中介机构知道的?我买房的事情他们又是怎么知道的?

  家住湘潭的刘女士则碰上了更令人气愤的事情。刘女士刚离异就接到陌生男子的电话,对方称愿意和刘女士互相了解、发展感情,随后这样的电话接二连三地打来,让刘女士苦不堪言。一番追问之后,刘女士才得知她的情况居然已经被一家婚姻介绍所的网站登载了出来,这些人就是在网站上看到她的手机号码才打的电话,这让刘女士气愤不已又无可奈何。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婚介所怎么会知道她离异的情况和电话号码?

  更可怕的是,湖南大学的张同学开学第一天就接到自称是公安局刑侦队长的电话,要他关机4个小时配合查处一个手机网络诈骗案。而他关机后,他的家人立即接到一个自称是“某医院医务科主任”者打来的电话,称小张在校门口出了车祸,被送进医院,必须立刻汇2万元到指定银行账号做前期抢救费用。好在张家父母探儿心切连夜“打的”赶到长沙,才发现儿子好端端的,什么事都没有。但直到现在,张同学还没弄明白自己的手机号码以及家庭电话号码是怎么透露出去的。

  一份个人信息集纳可以卖到1000元

  谁在拿个人信息做交易?

  家里经常接到陌生人的电话,邮箱里塞满了莫名其妙的垃圾邮件,手机上乱七八糟的短信一大堆,现代人往往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麻烦。在惊诧和气愤之余,人们都会感到困惑:究竟是谁把我们的个人信息泄露出去的?他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渠道泄露出去的?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马路上遇到一个手持表格的年轻人,满脸诚恳地让你参与某项市场调查。你在画完勾勾叉叉后,他又会恳切地要求你填上自己的职业、工作单位、电话甚至个人收入等内容。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你的个人信息悄悄地泄露出去了。其实不只是参加市场调查,在我们求职、买车或成为某俱乐部会员时,甚至就是填写考试报名表,都有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家住长沙东塘的赵女士住进医院待产,在办入院手续时,她按要求填写了自己的名字、电话、家庭住址等。一旦医院方不能保守赵女士的个人信息秘密,那么她的个人信息泄露就在所难免了。据记者调查,一些机构的工作人员把他们所掌握的个人信息出售给信息搜集公司,每条信息价格在1元到3元不等。

  而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今天,网络更成了个人信息泄露的温床。孙先生在某网站申请了一个免费邮箱,在申请过程中按照要求填写了自己的家庭地址、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从此他的手机便不断收到各种垃圾短信。后来,他才了解到,虽然多数网站声称绝对为网民保密,不会将个人信息提供给任何“第三者”,但仍有个别网站贪图不义之财,将用户资料出售给第三者。有关调查显示,大约69%的网络用户不知不觉在电子邮件的分发列表中署过名,一些公司可以很容易收集到这些邮件地址;而有近40%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浏览器中存在可以跟踪用户上网信息的Cookies文件,更不用说什么防范个人信息丢失的问题了。

  如果说这些零散的信息泄露还不至于造成大范围的影响,更大的危害则在于一些专业的信息搜集公司的所作所为。这些信息搜集公司大都打着咨询公司的旗号,有专门人员负责大肆搜罗相关信息,不仅个人信息集中的医院、学校或政府部门是他们频频光顾的地方,甚至招聘会结束后塞满丢弃的个人简历的垃圾箱也是他们关注的对象。这些信息搜集公司把信息搜罗来之后,再将它们分门别类地综合起来,提供给有需求的公司或个人。据记者了解,这些分门别类的资料价格每份在1000元左右,买卖个人资料俨然成了一个新兴行业。许多人因为私人信息被公开给生活带来很多麻烦,贩卖私人信息的经营者却有恃无恐。

  个人信息成为资源“聚宝盆”

  谁在拼命窥视个人信息?

  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一种资源,并且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当高度发达的商业触角伸向世界每一个角落时,客户群的规模就固定了,商家要想切下更大的蛋糕,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客户资源。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商家潜在的客户,于是商家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极尽能事大肆搜罗个人信息。

  据记者调查,搜集来的个人信息主要被提供给了各种中介机构,比如一些房产中介机构就对房地产商提供的买主信息非常感兴趣;而保险业务员也是个人信息消费大户,极关注收入处于中高层的居民的个人信息;余下的份额则被商品推销员、各种会员俱乐部及不明身份的个人瓜分。而这些机构和个人之所以对个人信息如此热衷,背后显然有着经济利益的驱使。

  一位房屋租赁中介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中介业务发展很快,许多房屋租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同行之间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如果不能掌握大量房源,根本就不会有顾客上门,所以他们就先下手为强,从房地产商那里寻找那些可能有房屋出租的客户提早联系,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而一位保险业务员更是向记者大倒苦水:现在保险公司都实行提成制,工资与业绩直接挂钩,业务员要是拉不到客户,每个月的底薪连塞牙缝都不够。一个城市这么多人,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业务员漫无目的地寻找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常常无功而返,所以只有千方百计地掌握那些潜在客户的联系方式,跑起来才可以有的放矢,成功率也高很多。

  掌握的信息越多,可供支配的资源就越多,利润也就越多,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挖空心思搜集个人信息,以从中牟取暴利。

  我国法律目前还没有关于个人信息的专门规定

  谁来保护个人信息?

  原本不想为外人所知的个人信息,却被人明码标价地公然叫卖,谁看了都免不了愤怒。个人信息大多与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当这些资料被事主之外的其他人或组织搜集以后,这些资料用在何处、如何使用都成了未知数,且极有可能在当事人不知道的情况下被用来谋求商业利益,有的甚至还用来做与当事人切身利益相悖的事情。

  但是我国目前的法律并没有关于个人信息的专门规定,唯一的相关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其中涉及到了关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而法学界对于个人信息是否属于隐私仍然争论不断,不过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将个人信息用于商业用途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关键的问题在于,究竟应该由谁来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是政府,还是有关机构,还是公民个人?

  湖南海天律师事务所李春光律师认为,个人信息是属于公民个人所拥有的不愿为公众所广泛知晓的隐秘,因而未经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向公众公开,而把个人信息公开并用于商业用途则更是对公民权利的严重侵犯。通过各种途径掌握了个人信息的机构或个人,都有保证其所掌握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的义务,一旦对外扩散了公民的个人信息就构成法律上的侵权行为。因而经营者要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予以保密,企事业单位应加强个人信息的管理,妥善存放个人资料,以免被人利用;商家或医院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出卖自己客户的信息资料,要防止工作人员私自拿走客户的信息资料去做交易;掌握个人资料的网站应该恪守职业道德并加强安全防范措施,避免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而政府、法律执行机关、社会团体等公共机构应该建立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一些信息必须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向公众进行开放,特别是公开的材料与某个人的私生活相关时,必须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

  但在保护个人隐私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提高保护意识才是杜绝个人信息泄露更为重要的方法。我们在商场、宾馆等场所消费时最好不要留下个人信息,如果确有需要留下个人资料,必要时应与对方约定保密责任。比如,购房人最好在签约时与开发商约定保密责任:如开发商泄露业主个人信息,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如果消费者能证明商家未采取适当保护措施或故意出售这些信息,给当事人的精神和物质造成损害的,可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有权要求赔偿。
谁在盗卖我的个人信息?(组图)
  个人信息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就泄露了。实习生 伍霞 本报记者 王小华 摄
谁在盗卖我的个人信息?(组图)
  在网络上申请注册邮箱、会员都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尹挺 陈智宇 摄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