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把现场感动说给百万读者听(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16:38 新民晚报
把现场感动说给百万读者听(组图)
把现场感动说给百万读者听(组图)
把现场感动说给百万读者听(组图)
把现场感动说给百万读者听(组图)
——本报特派记者印度洋海啸灾区采访归来谈感受

  直到今天,在世界各地的媒体上,发生在去年12月26日的海啸及其影响,仍然占据新闻版的主要位置。作为新民晚报的特派记者,我们有机会前往灾区之一的泰国南部,采访海啸之后当地居民的生活实况,这是我们记者生涯中一段印象至深的工作经历。

  在采访中,当事人与非当事人对待灾难的态度,让我们相当意外并且深为感动。

  我们每到一处总能遇到各种志愿者,他们中有的来自灾区,有的来自泰国其他府,还有的来自其他国家,他们的目标简单而明确,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

  在受灾最严重的攀牙府,我们走访停放尸体的寺庙时遇到了来自比利时的志愿者伊万。同意接受我们的采访,脱下防护帽和口罩的伊万,头发已全部被汗水浸湿。在35℃的高温天,穿着密不透风的连体防护服、连续面对散发恶臭的尸体工作十几个小时,个中艰辛不言而喻。更令我们感动的是,本来与这场海啸毫无干系的伊万在电视里看到新闻,觉得应该帮助灾民,就不顾等着他过节的家人的反对、扔下收入不菲的工作,揣着1000欧元飞行20多个小时赶来攀牙,做着搬运检查尸体的活。也许有许多人不理解他、也许有许多人笑他“傻”,但他却成为我们此次采访中最难忘的人。

  在普吉岛克里姆湾小学采访时,我们偶遇来自泰国北部清迈的一支心理医疗援助队,他们响应泰国卫生部号召、自发组织来灾区帮助灾民走出海啸阴影。到普吉5天来,他们每人每天平均要走访十几户人家,每户人家的心理治疗至少要花一小时。有些医护人员,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始终不肯透露姓名,只再三表示自己是想尽一份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接受完我们的采访已经是傍晚5时了,他们还将赶往下一个村落。夕阳中队员们向我们挥手告别的情形,至今还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在采访中,除了人与人之间不分国界、不分肤色,无私的守望相助,让我们深受感动的还有灾区人民乐观豁达、谦让守序的生活态度。

  在攀牙府最大的灾民区——“难肯姆临时庇护所”采访时,我们发现所有的救援物资都随便堆放在路边,没人看管,也没人争抢。对于住在庇护所的灾民来说,衣服只要够穿、食物只要够吃、药物只要够用就好,至于多余的物资,要留给更需要的人。分发补助金,也没有人争先恐后地一拥而上,被叫到号码的人才会去分发点领钱,其余的人只是安静地干着自己的事。

  2004年12月26日,一个难忘的日子——苏门答腊海底地震引发的罕见海啸袭击了印度洋沿岸数国,夺去超过15万人的生命。能够亲身到灾区感受这场大自然带来的灾难,并感受人们面对灾难的坚强不馁与守望相助,这是此前读全世界诸多媒体再如何绘声绘色的报道都不能等同的;更令我们欣慰的是,我们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新民晚报》这个平台与几百万读者分享,让更多的人领略“爱无国界”这一人类文明的主题。

  本报特派记者卫蔚任湘怡雍和

  雍和动情谈感受 张龙摄

  卫蔚(左一)、任湘怡(左二)与灾民道别 雍和摄

  记者在看遇难者遗物 雍和摄

  当15名上海医务人员在泰国海啸灾区奋战9天后,于元月9日凯旋抵沪时,曾在雪夜寒风中挥别救援队员的本报记者施捷第一时间赶到机场采访了救援队领队潘启超(左)楼文彪摄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