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野猪糟蹋延庆329亩庄稼(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01:47 新京报
  政府启动补偿机制赔偿16万余元,专家建议应走“保护—补偿—控制”之路
野猪糟蹋延庆329亩庄稼(图)
  1月1日,碓臼石村张瑞亮拿着提前收割的尚未饱满的玉米棒子心痛不已。此前因野猪破坏,他家两亩玉米收成不到100公斤。

  关注焦点

  去年,延庆县8个乡镇535户农民的农作物被野猪糟蹋,价值23万余元。近年来,类似情况在北京郊区频频发生。

  据林业部门分析,近年来野猪日益增多,缘于当地生态环境逐年变好。

  野猪,是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这迫使农户只能进行驱逐,而不能猎杀,但因防不胜防而收效甚微。

  2002年延庆县启动补偿机制,去年补偿受损农户16多万元,比启动之初增加8倍。

  但在野猪破坏农作物频率和程度日益加重的同时,专家提出应走“保护—补偿—控制”之路,甚至居民外迁。

  2亩玉米一年收成不到100公斤

  1月1日,延庆县井庄镇曹碾村58岁的村民马林指着被野猪糟蹋过的庄稼,心痛不已。

  他说,播种时,野猪就来了,用嘴拱开玉米地,吃掉地里的玉米种子,当补上的豆子等农作物长出苗后,野猪又来破坏。据记者了解,井庄镇莲花滩村、老人庄村、碓臼石村等地农作物都受到野猪不同程度的破坏。

  碓臼石村张瑞亮说,种了2亩玉米和2亩多黄豆,但大多数被野猪、野兔等野生动物给吃了,玉米收了不到100公斤。

  村民说,不仅如此,野猪还会“挑食”,往往是哪片庄稼长势好受损更为严重,村民曾看到几群大小野猪对一片庄稼地轮番“作战”。因玉米秆子较高,大猪先挤倒玉米秆子,让小野猪一拥而上,通常一趟就吃掉50多公斤。

  更可气的是,野猪吃饱后喜欢打滚,这一来,地里的玉米秆子又被挤倒一片。

  1月1日,面对记者,张瑞亮倍感无奈:“这一年算白干了,但没办法啊,因为这一切是野猪和野兔所为。”据延庆县统计,去年该县四海镇、千家店、永宁等8个乡镇535户,玉米、马铃薯、黄豆等农作物被野猪“糟蹋”了329.2亩,损失233265元。

  相比之下,未受野猪破坏的庄稼收成都不错,玉米地亩产量都达到500公斤,有的高达600多公斤。1月7日,旧县镇西龙湾农户田女士说,家种6亩玉米地,去年雨水比较充足,亩产都上了500公斤,比去年增产100多公斤。

  生态改善引来野猪逐年增多

  对于野猪破坏庄稼,曹碾村老农高仲银称10多年前就见野猪出没,但近期逐年严重。

  村民说,曾有村民猎杀过野猪,后经政府宣传,民警没收猎枪、铁套子等捕猎工具后,村民这才知道野猪、野鸡等为保护作物。

  对此,延庆县林业局宣传部部长赵阳证实,县里在1999年接到野猪破坏庄稼的报告。此后,林业部门立即在各乡镇发放通告进行宣传,告诉村民若是碰到野猪,要自发组织进行驱赶,要很好地保护野猪。根据1989年颁布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修正),野猪属于市政府公布的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但对于2000年以来野猪急剧增多,该县林业部门有关人士认为,关键在于全县范围植被环境的好转,使野猪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大大改善。

  据了解,去年延庆县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生态林补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延庆县生态林补偿机制实施办法》、《延庆县山区生态林管护技术规定》,并制定了《山区生态林管护责任书》。目前,延庆地区有182万亩森林被划为生态林,涉及全县15个乡镇,374个行政村。此外,延庆县退耕还林政策促成山区25度陡坡都种上了树。经过系列的造林建设,该县目前的林木覆盖率已达70%,森林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万亩增加到200万亩。

  赵阳称,这为野猪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环境。

  政府补偿三年陡增8倍

  “如果明年还继续遭受野猪的损害,那农户吃啥啊?”张瑞军等农户心存忧虑。

  2002年,延庆县政府制定出台《野生动物造成损害的补偿办法》,成立补偿鉴定小组。随着野生动物迅速繁衍,补偿金也逐年增多。据记者了解,该县2001年补偿农户2万多,2002和2003年是5万多,去年补偿16万多,比2001年涨了8倍。

  据悉,《补偿办法》规定补偿程序为:农户把自家受损庄稼数量上报乡镇政府林业站,再由林业站把数量集中送到鉴定小组,秋收季节时,鉴定小组实地核查,综合耕地面积、品种、损失程度、市场价格等因素进行鉴定,得出具体的补偿数额,上报县政府有关部门,由县财政拨付专款,按实际损害的70%给予补偿。

  采访中,农户普遍反映补偿过少。曹碾村委会主任高军说,全村耕地204亩,去年被野猪破坏了40多亩,按亩产300公斤折合900元左右算,村里实际损失2万多元,但这次政府才补9000多元。为补家用,碓臼石一些村民还在110国道边卖点东西或为过往车辆提供修车服务等。

  赵阳说,70%的比例补偿是根据农户实际的损失来制定的,补偿金中包括了投入品种、劳动力、化肥等费用。

  对于《补偿办法》规定的资金来源,延庆县财政局办公室闻主任介绍,主要由县、乡(镇)财政筹集,但因乡镇财政比较困难,去年16万多补偿金全部由县财政兑现,从每年县财政关于生态林建设资金预算里面提出来,属于专款专用。因延庆财政收入有限,所以未能给农户更多的补偿,希望农户给予理解。如果来年还发生野猪损害庄稼事件,还将继续启用补偿办法进行补偿。

  北京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侯宝昆说,目前全市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补偿办法,只是延庆县出台了一部《补偿办法》,除了门头沟和延庆,其他区县还没做过补偿,原因在于当地政府没做具体的损害报告。

  保护与猎杀之间的矛盾

  市林业局介绍,从1999年起,房山、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等7个山区县都发生过野生动物破坏庄稼的事情,前段时间以门头沟较为严重,1999年林业局曾拨专款1万元给予补偿,这也是北京市第一次对此类事情进行补偿。

  因野猪属于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村民们只能用火熏或敲锣等一些土办法进行驱逐,但因野猪昼伏夜出,防不胜防而收效甚微。尽管政府启动补偿机制,但受损农户仍颇有怨言。

  对此,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侯宝昆认为,这是人与动物争夺生存空间造成的。他称,野生动物不只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储备,如果某种野生动物消失了,人类可能缺少对其研究,如果发生某些疾病,去哪寻找病因?

  所以,应走“保护—补偿—控制”之路,做好保护动物的宣传工作,根据具体情况来做补偿计划,若危及人类工作生活时,可进行控灾性狩猎。

  对于有人提出利用老虎等进行食物链调节的想法,侯宝昆予以否定。他说,如果把老虎放在延庆山区,一旦控制了野猪,势必增加老虎数量,多了就又会给人类带来伤害的隐患。一物降一物,最终还是会产生失去食物链的局面。

  对此,延庆县林业局宣传部部长赵阳说,当野猪确实构成严重损害,数量饱和了,林业部门就会向上级报批申请捕杀一定数量的野猪。此前,门头沟曾实施过猎杀野猪的活动,但因没找到野猪而未猎杀成功。

  赵阳认为,目前延庆县的野猪数量尚未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所以不能制定捕杀计划。政府通过补偿的方式,可避免农民因农作物受到损害而采取一些对动物不利的过激行动。

  对于赵阳所言,受损农户另有隐忧。井庄镇一位农户说:“那这个数量有没有一个标准?”

  生态移民的主动选择

  生态移民,可以解决野生动物与农户利益之间的矛盾。

  市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王民中说,延庆乡镇的现状,是由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和生态环境变好造成的。人口增多了,山区农户将耕地修到了山根下,人口越多,耕地范围逐渐扩大,无形中削减了动物活动的范围,因此野生动物势必侵袭被人类占用的范围,“所以移民深山区居民是个好办法,还动物一个生存空间。当人与动物不存在着争取生存空间的问题,矛盾自然解决。”实际上,这种思路已在延庆县得以体现。

  从20世纪90年代起,延庆县坚持“生态立县”,为保护森林资源和解决群众生活困难问题,该县陆续对一些山村进行搬迁,截至目前已有3万多人迁出山区。

  延庆东部深山区的珍珠泉乡小川村党支书介绍,全村270多人,山场面积20600亩,实施山区生态林补偿政策后,全村有80多人护林看山实现就业。下水沟村民尤书琴说,现在老百姓自己的山自己管,自己上山种树,改变了过去就靠山吃山的局面。

  据悉,去年8月17日,市政府出台《关于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的通知》,对山区生态林建设和管理实行“养山就业、规范补偿、以工代补、建管结合”的方针,通过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实现山民由“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转变。延庆县积极贯彻这一通知,将182万亩森林划为生态林,补偿资金4133.45万元。按照中幼林100-300亩/人,成林200-400亩/人,灌木林300-500/人的标准,全县生态林管护人员将达到8000多人。仅此一项,延庆山区群众年人均增收500多元。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汪城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浦峰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