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特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04:1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斌
“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特稿)(图)
星簇卫星计划示意图

  投入2亿欧元参与伽利略卫星计划

  2004年10月下旬的一天,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副主任张国成回到家,儿子问他:伽利略计划是怎么回事?那两天,国内媒体纷纷报道了“美国担心太空优势受挑战威胁摧毁中欧合作卫星”的消息。于是,和很多公众一样,张国成的儿子也开始关心起伽利略计划。张国成呢,趁机做了次“科普”,儿子这也才知道,原来代表中方在中欧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上签字的人,就是他的父亲。

  合作协议是2004年10月9日在北京签署的,这标志着中国作为第一个非欧盟成员国加入了伽利略计划。中国将为此投入2亿欧元,正式启动迄今为止最大的对外科技合作项目,中欧双方将在卫星导航技术、工业制造、服务和市场开发、产品标准化等方面进行合作。

  据张国成透露,中国政府在合作的第一阶段将投入7000万欧元,其中500万欧元是支付的外汇,相当于“入会费”,而合作协议写明了另外6500万欧元将以实物形式支付。也就是说,科技部将拨出经费,由国内的科研生产单位来承担项目,进行设备研制等,这等于为中国的机构和企业争取到了相当大的利益。欧盟一开始并不同意这么做,谈判非常艰难,“欧盟最终做出让步,也说明了欧盟对中国很友好”。

  在合作的第二阶段,即应用开发的阶段,中国将投入其余1.3亿欧元。这部分投入不再来自政府,而会来自企业,届时将进行融资。

  欧洲自主的伽利略系统将启用30颗导航卫星及相关地面设施,总投资约35亿欧元,预计到2008年部署完成,届时美国GPS在卫星导航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将不复存在。有人认为,伽利略系统不过是对美国GPS系统的一种复制。针对这种说法,欧盟委员会驻华代表团科技参赞尚德思博士不久前接受笔者采访时称,两种系统在技术上的确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二者的设计侧重点不一样,GPS主要是军用,而伽利略是一个民用系统,它可以提供不间断的服务。而且,伽利略能够提供比民用GPS更高的精度。伽利略的精度将达到1米以内,而GPS的精度只有约10米。如果说GPS只能找到街道,伽利略则可以找到车库门!

  共同制作人造小太阳

  中国正在参与的另一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是国际热聚变实验反应堆。

  国际热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是除国际空间站以外的最大国际科研项目。与太阳的燃烧过程类似,ITER将利用通过氢的同位素氘和氚聚合形成氦来释放能量。换句话说,利用地球上的“太阳能”来发电,因此,有人称其为“人造小太阳”计划。与当前核电站使用的裂变技术相比,受控热聚变具有产生能量更多、原料更丰富、成本更低、更为安全可靠等优点。该计划一旦成功,将为人类开发新一代能源带来革命。不过,专家们一般认为,这场革命的到来或者说热聚变的商业应用还比较遥远,至少需要数十年。

  ITER计划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前苏联、美国、欧洲和日本之间的合作。在投入数亿欧元研发经费之后,到2001年完成了反应堆的设计等前期工作。预计ITER的建设费用将高达46亿欧元,工期超过10年,加上建成后运行20年的费用,总投资约为100亿欧元。

  ITER是一个极具争议的科研项目,有人对ITER的庞大投入等方面提出了质疑。美国就曾认为该计划过于昂贵和缺乏可行性等而在1998年底打了退堂鼓,直到2003年初随中国一起重新加入。

  2003年1月10日,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致信ITER会谈各方,代表中国正式申请参加ITER会谈,并称中国将做出与其它一些参与国相当的实质性贡献。此后,中国参与了ITER的各方会谈。目前,参与各方的具体出资比例尚未最后确定。但据媒体报道,按照ITER组织原则,中国将承担ITER工程造价的10%,从而成为中国所参与的最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携手开展六点探测

  2004年7月25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成功地将“探测二号”卫星送入太空。此前,“探测一号”已经发射升空。至此,“双星计划”的两颗卫星实现了“空间会师”。

  双星计划的全名是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以自己提出的探测计划进行国际合作的重大空间探测项目。中国双星与欧洲空间局的星簇卫星计划的4颗卫星相配合,首次形成了地球空间的“六点探测”,即6颗卫星在不同的地方探测,这样就可以探测到很多过去难以探测的数据。

  双星上共载有16台探测仪器,每颗卫星上各8台。“探测一号”上欧洲空间局研制的仪器有5台,中科院空间中心研制的有3台。“探测二号”上欧洲空间局研制的有2台,中科院空间中心研制的有5台,另一台由双方合作研制。双星计划的卫星系统则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东方红卫星公司与中科院空间中心联合研制。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振兴院士透露:“双星探测计划是1997年1月提出来的,欧空局大约在6月知道此事,7月即来信说想派代表团来谈谈合作。后来,欧空局派出了11人代表团,双方会谈后当时就签了合作意向书,那是1997年11月23日。

  “实际上,任何的国际合作说穿了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基础的。这次合作对我们国家只有好处:第一,目前欧洲研究的那些仪器都是我国目前技术条件下不能实现的,欧空局一来,大大提升了我们双星计划的水平。第二,提高了我们的技术,培养了人才。第三,他们把一些设计的材料图纸什么的无保留地给了我们,这些东西用钱是买不到的。第四,他们投入将近1亿,也节省了我们的经费。第五,缩短了我们的研制周期。”

  “同时,欧空局通过这次合作,他们的4颗卫星与我们的两颗卫星相配合,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也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效益。如果说你没有优势,光从人家那儿拿东西,人家从你这儿拿不到一点好处,谁也不愿意这样合作。”

  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

  在中国科学家眼里,中欧之间的科技合作是最为融洽的国际合作之一。2004年5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科院与马普学会合作30周年庆祝大会上,毕业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引用了曾写下中德交流史名著《中国近事》的17世纪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兹的一句话: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应该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

  解读2004年中外科技合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中国老话正在得到充分的印证。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和巨人共舞,正在化为整个国家的态势和行动。用一句通俗的话说,腰包里有了点钱,追求就不一样了,要上层次了。

  据笔者观察,作出这样的选择,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是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分享经济、科技成果,共同开拓市场,成为一种必然。二是瞄准新一轮“翻两番”目标的中国已经发现,没有核心技术的发展,将会在未来受制于人,因此我们必须进行中外科技合作。三是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挥舞政府“强有力的手”,可以实现企业无法做到的目的:在更高层次上和其他国家、国际组织进行平等对话合作。

  伽利略计划、基因组研究、空间探测、大洋钻探……这一系列已经和正在实施的国际合作计划,无疑具有示范意义,将为未来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奠定基础,带来启迪。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1月18日 第二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