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戏乡”锣鼓响四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04:1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唐勋 吴杰

  在群山起伏、峰峦叠翠的江西省宜黄县乡村,活跃着四五个走村入户的业余戏班子,特别是近两年来,“戏班子”越办越红火。他们演的是宜黄戏,唱的是海盐腔,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四村八邻的农民成群结队涌来,像过大年一样热闹。《八仙飘海》、《断桥相会》、《彩楼配》,一幕幕悬念迭起、柔肠寸断的感人剧情,一个个翻爬滚打、飘飘欲仙的精彩表演,无不唤来农民观众的阵阵喝彩。因为这些戏班的演员脱下戏服,卸下浓妆,一个个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故而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土剧团”。

  宜黄自古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戏乡”,京剧“二黄腔”的发源地。“二黄腔”源于明嘉靖末年,抗倭名将谭纶从浙江带来“海盐腔”戏班,戏剧大师汤显祖“以浙人归教其乡弟子,能为海盐声”,使当初的“宜黄戏”糅入了“海盐腔”,“旧腔一变为新调”,并流传至今。目前宜黄的“土剧团”演的就是“宜黄戏”。20世纪八十年代初,尤其是近两年,宜黄县高度重视“宜黄戏”的挖掘和保护,由宣传部牵头,组织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全县农村的民间“土剧团”进行了调查、摸底,并经常举办“宜黄戏”骨干培训班,让老一辈的艺人手把手地传教“宜黄戏”,还重点帮助组建了黄陂镇三百田、新丰乡桥坑两个农民业余剧团,帮他们培训骨干,为他们解决服装、道具,提供剧本、唱词,联络演出场所。三百田的演员由当初15人发展到27人;桥坑由2人发展到25人。为了引导他们上演格调高、健康向上的戏剧曲目,县里还派专业人员为其编排节目,除帮助他们排练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外,还不失时机地为他们创作出宣传农村政策、反映农村新风新貌、计划生育等题材的现代戏曲,寓教于乐。

  每年农闲季节,尤其是农历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土剧团”便走俏田野乡间。农家子女考上大学,或送子参军,或喜得“贵子”,或久病而愈,或婚寿喜庆,村民们便会自发地凑上盘缠,买来爆竹,请来“土剧团”,像过年一样热热闹闹地演上几天,让乡亲们过饱“戏瘾”。大戏开场之前,村民们还会邀请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唱上几个现代流行歌曲,跳上几段“伦巴”、“探戈”和“迪斯科”。村民们认为,看这种戏亲切、滑稽,比看电视、电影更过瘾。即使不爱看戏的人,也会出来凑凑热闹,捧捧场,开心,开心!

  “土剧团”的演员,大多都是当地农村有一定文化的青年。他们中间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兄妹,有的是夫妻。吹拉弹唱样样都能来两手。不管是刮风下雨,也不管是酷暑严寒,只要有请,他们从不推诿,如期赴约。去年盛夏的一天,宁都县中山坝乡大布村一村民家儿子考上了名牌大学,邀请三百田剧团过去演出,以示庆祝。烈日炎炎,谁也没料到这个团的女台柱子雷月如刚生小孩,还没满月。这可怎么办?团长急得团团转,忙打电话请求县文化馆帮忙,正在县医院打吊针的文化馆长一听此事,二话没说,拔掉吊针就乘班车赶到黄陂三百田,与该团人员一道马不停蹄地赶往宁都大布村,准备临时上台凑个角。可大家做梦也没想到,正准备开演时,“坐月子”的雷月如竟然冒着酷暑,一路颠簸了4个小时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演出现场……为此事,宜黄的“土剧团”一下子声名鹊起,过硬的戏德戏风轰动了四乡八邻。

  很快,宜黄的“土剧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过去山区农村那种“白天扛锄头,天黑抱枕头”、“妻子靠肩上,打牌到天光”、“喜忧庙里拜,好歹便烧香”少了,学唱歌、看演戏的多了。小伙子、大姑娘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练唱排戏;锣鼓一响,脚底发痒;京胡一拉,嗓音润滑,情绪格外高涨。当地群众兴奋地编出了顺口溜:“剧团一办村变样,歪风邪气全扫光,五谷丰登人添寿,家家齐心奔小康。”

  仅2004年一年时间,三百田、桥坑两个“土剧团”,在本县乡村以及赣州邻县、福建长汀等地巡回演出200余场次,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1月18日 第七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